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一講
己一 初二頌答非不成 分二
庚二 次一頌答總難不成………
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
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昨天我們講了四個外難中的第一個回答,今天接下去。講之前,有些問題我們先解答一下。
第一:“因明叁支比量(不是叁支量,是叁支比量)較難理解,有什麼作用?”你要立個主張,這個就是宗;你還得要有理由,理由就是因;說了理由之後,還要打個比喻,使你的這個道理更明顯地使人家知道。這就是辯論了。你要使人家相信你的道理、你的主張,你必定要說一個理由出來,然後舉個喻,同喻是相同的,異喻是相反的,這個做證明。同喻是跟因有一樣的因素成立的,反過來,沒有這個因素的,就不是那回事。就是說,要使人家信服你的道理,必須因明的叁支比量,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個問題,“經部師認爲唯識無外境,與唯識家的唯識無外境是否一致?”這是沒有的話,經部沒有說唯識無外境,經部是承認有客觀外境的,所以這個問題就不成立了。
現在我們接下去。第一個外難:假使說沒有外境的話,“處所一定”就不成立了。我們看終南山,假使終南山的實境是沒有的,那麼有終南山之處可以看到,沒有終南山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爲什麼?因爲都是沒有實在外境。而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這就證明你們說“唯識無境”是不成立的。唯識宗回答說:猶如你做夢的時候,雖然夢的外境(客觀的境)是沒有的,但是你夢裏邊還是可以在某個地方看到有村莊、某個地方看到有人,並不是整個夢裏都看到村莊,或者夢裏都沒有村莊可看,也是有一定處所才看到。這個比喻,反駁他們這個外難裏邊有毛病、有漏洞。雖然同樣是沒有外境,處定還是可以成立。
論: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
述曰:此解時定。夢境雖無實,即于此處,或于一時,見村園等,非一切時,皆恒見有。故于覺位,雖無實境,有時見彼終南山等此識得生,非一切時定恒見有此識得生。比量准前處中可解。
“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這是解釋時間定不定的問題,“此解時定”。第二個外難說,既然你說外境是沒有的,那麼應該什麼時候都能看到,不一定某個時候見到、某個時候就見不到。回答說,就如夢裏邊也沒有外境那樣,看到的還是有一定時間性的,並不是整個夢都在看到某個東西,有的時候看到村莊、園林,有的時候就看不到。就是說,雖然夢裏邊同樣是沒有外境,但並不是沒有時間性的什麼時候都看到、或者什麼時候都看不到,還是有的時候能見、有的時候不能見。你們的這個難也是有毛病,不普徧。
“夢境雖無實,即于此處,或于一時,見村園等,非一切時,皆恒見有”,夢裏邊,有的時候在這個地方看到有園林、有村莊,並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看到園林、村莊,所以夢裏邊,時間也有一定的。
“故于覺位,雖無實境,有時見彼終南山等此識得生,非一切時定恒見有此識得生”,夢裏邊的境是不實在的,也不是什麼時候都看到,而是有的時候在某個地方看到,有的時候在這個地方就看不到。所以說醒著的時候,也同樣,我們說唯識無實在外境,醒的時候也沒有外境,但是從夢裏推知,也可以說有的時候看到終南山,有的時候就看不到終南山;並不是像你們說的那樣,沒有外境就什麼時候都能看到。“比量准前處中可解”,立因明的量,根照前面解釋“處定”裏邊的那個樣子去做就可以了,因爲調一個字(處調爲時)就行了,所以這裏就略掉了。
論: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
述曰:此結二定非不得成,以斯一喻成處時定也。
“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時定非不得成”,這是總結了,所以你們說唯識無實境則時定處定不能成立,實際上還是可以成立。“此結二定非不得成,以斯一喻成處時定也”,從這個道理,以夢裏邊的這個比喻來說,雖然離開識之外客觀實在的境是沒有的,但是時間定、處所定並不是不能成立,是可以成立的。
論:說如鬼言,顯如餓鬼。
述曰:自下第二,解第叁難。于中有叁:初別解如鬼等言,次解相續不定,後結不定義成。今先解如鬼言:梵雲筏,有二義,如前已說;今顯譬喻,非顯有義,故言如鬼。或複有釋,鬼有二種:一福德鬼,住此洲西,報與天同;二薄福德,所見水等,皆爲猛火。今以薄福,喻身不定,故如餓鬼。若福德鬼,喻不成故(舊論無此,如前已說)。
這是解第叁個難,“自下第二,解第叁難”。 “于中有叁:初別解如鬼等言,次解相續不定,後結不定義成。”分叁科:先是講如鬼等,什麼叫如鬼等;然後講相續不定的問題;最後總結說相續不定是可以成立的。
“今先解“如鬼”言”,這是解釋那句論文。論文裏說:“說“如鬼”言,顯如餓鬼”。頌裏邊舉的喻“時處定如夢,身不定如鬼”,有如鬼兩字,先解釋如鬼。他說:頌裏邊說“如鬼”這個話,“顯如餓鬼”,意思是說像餓鬼那樣。他又是講語法了:“梵雲筏,有二義,如前已說”,梵(印度)話是筏,有兩個意思,前面已經說過了,一個是有,一個是譬喻(如)。“今顯譬喻,非顯有義,故言如鬼”,現在我們這裏是說譬喻,所以講如鬼,並不是說有一個餓鬼。
“或複有釋,鬼有二種”,這個鬼,有的解釋說有兩種鬼(也有說叁種,這裏先說兩種):“一福德鬼,住此洲西,報與天同”,一種是福德鬼,這種有福德的鬼,他們住在這個洲的西邊,他的福報跟天人一樣。“二薄福德”,另一種是薄福鬼——薄福德,這些沒有福德的鬼,“所見水等,皆爲猛火”,餓鬼很渴、很饑,他看到水、想喝的時候,就看到水都是猛火,不能喝了;本來就很渴,火再一烤的話,更渴了,那就是連解渴的水都喝不到。
“今以薄福,喻身不定”,現在我們說“如鬼”,是以那個薄福的鬼,來比喻“身不定”。就是說,我們說相續不定,而問難說不應成,我們就以“如鬼”這個比喻來破斥。“故如餓鬼”,所以說如餓鬼一樣。“若福德鬼,喻不成故”,如果說福德鬼,這個喻就不成了,所以我們說的鬼指的是沒有福德的鬼。
(14A)這裏說兩種鬼,有的地方分叁種鬼。一種是多財鬼,就是有財的,這些鬼的福報跟天一樣,像城隍、土地這一些,福氣很大,人家都供養他。一種是少財鬼,就窮一點了,一般的鬼,沒有人供養,但是還不算太窮。一種是無財鬼,就是餓鬼,最苦的餓鬼,這些鬼是最苦的,吃也吃不到——不要說吃,幾百年都聽不到一個漿水的名字。這個無財鬼,也就是那種薄福德的鬼了。
論:河中膿滿,故名膿河。如說蘇瓶,其中蘇滿。
述曰:解頌膿河。河中膿滿,得膿河名,非有小膿,名膿河也。如西域中賣蘇人說賣蘇瓶言,滿瓶著蘇,並瓶亦賣,言賣蘇瓶,非有少蘇,言賣蘇瓶。舊言蘇甕,膿河亦爾。
校注:此中“蘇”字,依大正藏本如是(T43, p. 986, a8-12),若據江西刻本則作“酥”。
“河中膿滿,故名膿河”,這還是講語法,解釋頌裏邊(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的“膿河”。“身不定”就是“相續不定”,這個問題譬喻說如鬼,跟餓鬼一樣,同見膿河等,都看到膿河,不是一個看到,一個看不到。什麼叫膿河?這條河裏邊充滿了膿水,都是膿血,就叫膿河。“非有小膿,名膿河也”,並不是說河裏邊只有少少的一點點膿水就叫膿河。
恐怕我們不理解,他再把印度的那些方言來作比喻。
“如西域中賣酥人說“賣酥瓶”言”,西域(印度,西方)那裏賣酥油的人賣酥油,不說賣酥油,而說賣酥瓶,“滿瓶著酥,並瓶亦賣,言“賣酥瓶””,瓶子裏邊裝滿了酥油,賣的時候連瓶賣,就叫賣酥瓶,不說賣酥油。“非有少酥,言賣酥瓶”,賣酥瓶不是賣一個空瓶子,也不是說瓶子裏邊擺了一點點酥油就叫賣酥瓶。總之是說盛滿酥油的瓶,連瓶一起賣。“舊言酥甕,膿河亦爾”,舊譯叫“酥甕(甕就是一個罐筒)”,賣酥油的罐筒,也是盛滿的,“膿河”也是這個意思,這條河流都是膿血。
論: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見。
述曰:自下正解相續不定。如多餓鬼,同爲惡業,同得惡果,多共一處聚集之時,同見膿河。相續不定,非于膿河,定唯一見,一不能見。如眩翳者,見發蠅等。故雖無實境,相續不定,其義亦成。外道小乘、經部師等,皆信餓鬼同見膿河,故以爲喻。量雲:同于一時同于此處,相續不定其理得成,許無實境故,如餓鬼所見膿河。然頌膿河,更有等字,等何等法?
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謂如餓鬼,同業異熟,多身共集,皆見膿河;非于此中,定唯一見”,餓鬼,他們的共業,他們所感的異熟果,很多的這個異熟果的餓鬼,他們集在一起,都看到膿河(這是增上果)。因爲他們所感的異熟是一樣的,所以同樣都看到,並不是說一個看到、其余的看不到。前面舉的喻說,有些相續,眼睛有翳的人看到空中有空花、頭發、蒼蠅,而沒有眩翳的人就看不到;假使你說唯識所現、無實在外境,那應當有人看到,有人看不到。但是我們說業報所感,很多的餓鬼集在一起,他們都看到這個河裏邊充滿了膿,並不是一個見、一個不見。
“如多餓鬼,同爲惡業,同得惡果,多共一處聚集之時,同見膿河”,他們造同樣的惡業,同樣感到這個惡果,那麼多的餓鬼聚集在一處的時候,他們看到的河,都是膿河,因爲他們的業報相同,所以感到的這個果,看到的河都是膿河,看…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