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
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論:複次頌曰:一切如地獄,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故四義皆成。
述曰:下總答也。言一切者,標宗所明,總解四難,故言一切。故四義皆成,此總結也。余十叁字,正答難也。
“複次頌曰”,總的一個頌,舉一個事情來破四個難。“一切如地獄”,“一切”,這四個難,“如地獄”,都可以用地獄的喻來把它破掉。“同見獄卒等”,這四個難,以地獄裏的有情來說,都看到有獄卒等(等就是等地獄裏邊其它的那些吃眼睛的鳥等等)。“能爲逼害事”,這些東西,能做逼害地獄有情的事情。“故四義皆成”,從這個喻(如地獄),證明這四個道理都能成立,你們的四個問難都可以解掉。
具體怎麼解呢?先解說一下文字。“言一切者”,頌裏邊的“一切”是什麼意思?“一切”這個話,就是“標宗所明,總解四難,故言一切”,這四個難就以“一切”兩個字來代替。““故四義皆成”,此總結也”,先是標,後面是結成。頌裏最後一句總結說“四義皆成”,其余叁句是他打的比喻。“余十叁字,正答難也”,如地獄,再加上同見獄卒等、能爲逼害事,這十叁個字,就可以把四個難都解掉。
論曰:應知此中一地獄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
述曰:此中有叁:初別解頌一切字,次正解四難,後總結四義成,配頌叁段。此解頌一切字,以一獄地喻,解四義得成。
“此中有叁:初別解頌一切字,次正解四難,後總結四義成,配頌叁段”,這個意思講過了。“應知此中一地獄喻,顯處定等一切皆成”,我們應當知道,這個頌裏邊一個地獄的比喻就可以顯明四個道理(處定、時定、相續不定、有作用)都能夠成立。“此解頌一切字”,這句文就是解“一切”兩個字的意思,以一個地獄的比喻來說明這四個道理都能成立。
論:如地獄言,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情類。
]
述曰:下第二段。梵雲筏,有二義:一雲如;二雲有。今取如,不取有。爲簡于有,故作斯說。複有義者,梵雲捺落迦,此雲苦器,即是地獄。顯如那落迦受地獄苦者,非如彼器,說如地獄。
““如地獄”言”,“如地獄”這叁個字(言,即字、句)怎麼講?“顯在地獄受逼害苦諸有情類”,意思就是說像地獄裏邊正在受迫害的那些有情。
他又講印度的語法了。“梵雲筏,有二義:一雲如;二雲有。今取如,不取有”,這個筏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如,一個是有,這裏取如的意思,不取有的意思。我們查字典,同一個字,往往有很多解釋,那就看你怎麼取舍了,在這篇文章裏邊要作什麼解釋,在那篇文章裏該作什麼解釋,如果亂套就講不通了。 “爲簡于有,故作斯說”,因爲要簡別不是有的意思,所以要說“如地獄”。
“複有義者”,還有一個意思,“梵雲捺落迦,此雲苦器”,捺落迦是印度話,我們中國話叫苦器,受苦的東西,“即是地獄”,地獄就是受苦的地方、苦器。“顯如捺落迦受地獄苦者,非如彼器,說如地獄”,如捺落迦、如地獄這個話,並不是指地獄的器世界,而指地獄的有情世界,正在受地獄苦的那些有情。
這裏就把如地獄這叁個字的意思解釋清楚了。“如”是比喻的意思,“地獄”是指其中受苦的有情,不是指地獄的器世間。
論: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
述曰:下正解難。然大乘中,其獄卒等在地獄中作逼害者,非實有情,至下當悉。其擲罪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與俱舍同。此對薩婆多及經部等,申其正理,不對大衆、正量部等申其正理。下正解難。
“謂地獄中,雖無真實有情數攝獄卒等事。”這個裏邊有辯論,唯識宗、以及《俱舍》,認爲在地獄裏邊逼害有情的那些獄卒和吃地獄有情心肝的狗、鳥等等,它們不是有情,而有的部派則說它們是真的有情。這個下邊有廣辯。先說我們大乘自己的宗(主張),地獄裏邊雖然沒有真實的有情一類所攝的獄卒等事情——地獄裏邊的獄卒等等這些事情是沒有的,獄卒不是有情,就是這個意思。
“然大乘中,其獄卒等在地獄中作逼害者,非實有情”,根據大乘裏邊說,在地獄裏邊拿著刀槍逼害有情的那些獄卒、吃地獄有情眼睛心肝的狗、烏(鳥)等等,不是真的有情。“至下當悉”,下邊要辯論,到下面就會知道。“其擲罪人置地獄者,是實有情”,而判罪人的有罪、然後把他們投入地獄中去的那些獄卒是真的有情。“與俱舍同”,《俱舍》裏邊也是這麼說。
“此對薩婆多及經部等,申其正理,不對大衆、正量部等申其正理”,這個話是對薩婆多部及經部來說的,因爲經部、薩婆多部都承認地獄裏的獄卒不是有情,而大衆部、正量部認爲地獄裏的獄卒是真有情,所以這個話不是對他們說的,跟他們說沒有用,他們的主張不一樣,這些話他們是不承認的。經部、薩婆多有部,他們跟大乘一樣都認爲逼害地獄有情的那些獄卒不是真的有情,那麼對他們說這個話是起效用的。下面正解難。
論: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
述曰:由彼地獄受罪有情因果同故。此顯所由。
“而彼有情同業異熟增上力故”,地獄裏受苦的有情,他們爲什麼看到獄卒等?“由彼地獄受罪有情因果同故”,因爲這些地獄有情造的業相同(同一種惡業),感的果報(異熟果)也相同,這個異熟果的增上力,就使它們看到那些獄卒之類的東西。“此顯所由”,這是說原因了。
論:同處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等物來至其所,爲逼害事。
述曰:同處者,顯處定義,同此處見,余處無故。同時者,顯時定義,同此時見,余時無故。衆多相續等者,顯相續不定,皆共見故。來至其所爲逼害事者,顯作用成。狗者,烏駁狗也。烏者鐵嶲,啄眼精等烏也。鐵山者,即衆合地獄等,作羊牛等形來逼罪人。等物者,等取剛鐵樹林刺等蠰(牛*句)咤蟲等。此中意者,謂地獄中,境雖無實,同處同時,多受罪者同見獄卒等來爲逼害事,四義既成,故于余時,境雖無實,其處定等非皆不成。量雲:余位處定等非不得成,許無實境此識生故,如地獄人等此四事成。然外難中,皆有過失,思求可知,故不繁述。
[名相注釋]烏駁狗:《爾雅》雲:駁,獸名,駁如馬,倨牙,食虎豹。
鐵巂:巂音“西”,杜鵑別名。《俱舍論》作鐵嘴鳥,探啄有情眼睛、心肝,爭競而食。
蠰(牛*句)咤蟲:《俱舍論》作娘矩咤,嘴尖如針,鑽皮破骨,咂食其髓。
校注:大正藏(T43,p.986,c22):等取剛鐵樹林刺等蠰狗咤蟲等。依江西刻本作“等取綱鐵樹林剌等蠰(牛*句)咤蟲等”
“同處同時衆多相續,皆共見有獄卒狗烏鐵山等物來至其所,爲逼害事”,就在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有很多的相續(地獄裏的有情)都一起看到有獄卒拿著刀槍來迫害他們——那些狗、烏,啄眼睛、挖心肝吃,還有鐵山兩邊擠攏來把他們擠死,等等,這些逼害的事情他們都共同看到。這是共業所感了。這是總的回答四個難。
什麼叫“同處”?這個裏邊他講得很仔細,他解釋得相當之細致,就是文言古拗一點。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我們這裏個別有些同學,他感到文化差一點,想補語文。我們想,我們自己內部文化高的人也不少,哪個發心來給他們補課,一個星期補幾節語文課(古文),以便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可以看經書。這個事情,大家下去討論一下,哪個願意發心的就出來。
“同處者,顯處定義”,“同處”,同一個處所,說明處所是定的,並不是不定。“同此處見,余處無故”,就在這個地方看見獄卒,其它地方沒有看到。駁掉第一個難:你(外難)說不定,不對!我們說處所是定的,能成立。
“同時者,顯時定義”,“同時”兩個字,表示時也是定的。“同此時見,余時無故”,同在這個時候看到獄卒、那些狗鳥啄眼睛吃心肝,在其它時候就沒有看到。那麼多的地獄有情都一樣,在同一個處所、同一個時間都看到,其它的時間、其它處所就沒有見到。駁掉第二個難。
“衆多相續等者,謂相續不定,皆共見故”,那麼多的地獄有情都看到,並不是說因爲境是不實在的,有的看到、有的不看到。“相續不定”是成立的。“皆共見故”,第叁個難也破掉了。
“來至其所,爲逼害事者,顯作用成”,這些不實在的有情(獄卒、狗鳥等等),它們來逼害,地獄有情就感到很痛苦,刀砍過來就會死掉,但是死了又活,萬死萬生,這些痛苦的事(作用)是有的,有這個作用。駁掉第四個難。
“如地獄”這一個比喻,就整個地證明時定、處定、相續不定、有作用四個道理能成立,把四個外難都一起批駁掉了。
他再解釋地獄裏邊除了獄卒之外的那些狗、烏、鐵山等物。
“狗者,烏駁狗也”,這種狗很厲害。駁是古代的一個動物,跟馬的樣子差不多,它能吃老虎、吃豹子,是極凶猛的一種野獸。這種狗就是跟駁一樣的狗,那吃起人來是很厲害的。
“烏者鐵嶲,啄眼睛等烏也”,這個烏,就是烏鴉之類,吃罪人的眼睛、心腸。這個我們抄有筆記。《俱舍》裏邊說的一樣,也是烏駁狗。《俱舍》裏的這個烏,叫鐵嘴鳥,它的嘴是鐵的,專門吃罪人的眼晴、心腸、心肝等等,搶著吃。在藏地、印度,天葬的時候,很大的鳥,都是用它的嘴,很快地就把那個屍體吃沒了。只要鼓一敲,它們就都來了,來了之後就吃那個屍體,吃眼睛、吃心肝,叽叽喳喳,幾下子,它那個嘴很厲害,跟鐵的嘴一樣。這還是在人間。在地獄裏的那些更厲害了,那嘴是鋼鐵一樣的,它就把活的罪人的眼睛吃掉,把心…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一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