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無著菩薩一聽,又覺得有感觸:哦,他爲了個鏡子還下那麼大的功夫,我修定,出生死、度衆生成佛的定,還舍不得修,時間花了沒多少就退了,不對!又回去修。修了很久,還是沒有見到彌勒菩薩,他又下山了。下山之後,在路上看到一只癞皮狗,長了個膿瘡,很痛,躺在地上叫,他因爲是要見彌勒菩薩而修慈心定的,他看到這只狗很可憐,雖然它是狗,他的慈悲心就起來了。印度治這種膿瘡,采取的辦法是用嘴來吸膿。他就不管那狗的臭、髒、膿、血,把口去吸那些膿水。開始吸、吸、吸,吐出來的都是膿水,很臭,吸到後來,不但不臭,香而且甜起來了,最後,這只狗就是彌勒菩薩。爲什麼?你沒有慈悲心,彌勒菩薩就在你面前你也看不到;你慈悲心起來了,彌勒菩薩就現在你面前。你開始沒有慈悲心,看見的就是個癞皮狗;後來真正的慈悲心生起了,看見的就是彌勒菩薩。所以說在我們凡夫份上,本來是佛的也看不到是佛,而成了佛之後,看到每一個衆生都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大概這個意思。

  

  十叁:唯識家如何看待清辨論師的中觀見?唯識家看待中觀宗清辨論師的中道見,偏于“空”,沒有“有”。唯識家是沒有的就說沒有,“無”;有的就說“有”。就是說,徧計所執是沒有的,要把它去掉;圓成實性是有的,不能說它沒有;依他起是似有非有,也不能說絕對的空,也不能說沒有。它分了叁個層次:一個是絕對沒有,一個是似有非有,一個是絕對的有。這個裏邊,絕對的有是指圓成實性,至于說依他起的心心所,在勝義谛裏看是非有非無、非空非不空。這就是前面說的,不要把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混淆起來。

  

  這幾個問題大概就是這樣子回答了。我們現在接下去,釋外難:“自下第二,釋外所征,廣破外執”,征就是問,解釋我們自宗之外的人的問難,再反過來廣破外執,破除他們的執著。本來是他們問難,是他們先來攻我們,我們現在把它解釋之後,再反攻他們。“于二十頌中,大文有七……”,這個念過了。“于初難中,先標外難,後敘難”,先標一下,再解釋它的什麼問難。“今“即于此義,有設難言”者,標外難也”,這個就是論裏邊的文了。論文裏邊“即于此義,有設難言”,就這個“唯識”的道理,人家有設難(問難)了。“謂此所難,無實外征,論主假作經部諸師,爲此問意,故說設難”,這個“設難”的第一個意思是說,這個難並不是真的經部論師問的,而世親菩薩就經部論師他們經部宗的意思、假設他們來問的。第二個意思,“又設謂施設”,這個“設”還可以作“施設”說,經部論師的主張跟唯識宗是不同,“即實經部,施設此難”,真的是他們這麼設問。這兩個意思都可以用。

  

  丁一 初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 分二

  戊一 先一頌難………

  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論:頌曰: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述曰:此下正敘難。初略頌,後廣問。頌中初句,牒大乘義,及第四句不應成言,正爲難理,總通四難。謂若說識無實境者,即處決定不應成等,至下當知。舊論頌雲:處時悉無定,無相續不定,作事不應成,若唯識無塵。意具文倒,尋者自知。

  [名相注釋]《唯識二十頌》講要:“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萬法唯識,心外無境,此唯識宗之說也。有難者曰:假定只此內識,而心外別無實境,則下之四義,應不成立。一、處所之決定;二、時間之決定;叁、相續不決定——相續者,人生之異名。人唯見自心中之境物,而實與衆人有同等之感覺,且各人無不見,天地之所現不決定,唯見一類境焉;四、事物之作用。在難者之意,以爲上之四義,確系一般公理,故有此難。

  

  “此下正敘難”,這個難是什麼問難呢?“初略頌,後廣問”,先來一個頌標出他們的難,頌是略的,把略頌的提好之後,然後再廣泛地解釋他們的這個問難。這個頌裏邊就含有四個難:“若識無實境”,照你們這麼說,識是有的,而實在的境是沒有的(這是唯識宗的宗旨),那麼“即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一連四個難。

  

  它這裏很簡略,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太虛大師的《講要》,它把四個問題都標出來了。這是外道的問難,第一個問難是“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它標點也給你點了:“一處所之決定、二時間之決定”,兩個問題;“叁相續不決定”,第叁個問題;“作用不應成”是第四個問題。

  

  “萬法唯識,心外無境”,這是唯識宗的宗旨,“此唯識宗之說也”。“有難者曰”,他假設經部宗或者是真的經部宗這麼說,“假定只此內識,而心外別無實境,則下之四義,應不成立。”假定只有內識,沒有心外的實在境,那麼下邊的四個道理都成立不了。這個四個道理是一般常識性的問題,常識性的問題都不成立,那就是反常識了,你們的觀點就是錯的了:第一個是處所決定,第二時間決定,第叁相續不決定。什麼叫相續?“相續者,人生之異名”,就是有情,就是人。第四是事物之作用。“在難者之意,以爲上之四義,確系一般公理”,這是世間的常識,你們說的是反常識,那就是有問題了,“故有此難”。

  

  這個頌把四個問題都提出來了,太虛大師的《講要》裏略略地解釋,《述記》裏有廣講。

  

  “頌中初句,牒大乘義”,這個頌裏邊第一句話是“牒大乘義”,是重複大乘唯識宗的宗旨:識無實境。“及第四句“不應成”言”,第四句裏“不應成”這個話,“正爲難理,總通四難”,有四個東西不能成立,這個問難就難在這個地方。這個“不應成”通四句難。

  

  哪四個難?“謂若說識無實境者,即處決定不應成等”,假使照你們這麼說(只有內識,沒有外在實在的境)的話,就有下邊那麼多毛病——第一個難是處所決定不應成立,“等”其它叁個:時間決定不應成立、相續不決定不能成立、作用不能成立,四個問題。他下邊一個一個地講,“至下當知”。

  

  (13A)“舊論頌雲:處時悉無定,無相續不定,作事不應成,若唯識無塵。意具文倒”,以前的翻譯是這麼翻的:處所不決定、時間不決定,相續不定也否定掉了,作用也不應該成立,假使只有識、沒有外境的話。這是倒裝了,其實意思是一樣的——意思是具足的,文句就倒了,“尋者自知”。這是對照以前的舊譯,也就是顯出現在的新譯要比以前的好一些、順口一些。

  

  

  論曰:此說何義?

  

  述曰:自下廣問。將演頌難,故先論主起此問端:此頌所說,明何義理?

  “論曰:此說何義?”這個頌是什麼意思?他就要把這個頌的問題解釋一下了。“將演頌難,故先論主起此問端”,因爲要解釋這四個難,論主故意先提一下問:“此頌所說,明何義理?”這個頌說的是什麼意思?

  

  

  論:若離識實有色等外法,色等識生,不緣色等。

  

  述曰:下廣四難。于中有二,初牒大乘義,別爲四難,後總爲四難。初中亦二,初牒大乘義,後正申難。此廣初句頌,通下四難。若者若其事。謂若大乘說唯有識無心外境,即是離于心外實有色聲等境,有緣色等能緣識生。此識生時不以離心色等爲境者,此即小乘外道,牒大乘義。自下正難。

  

  “下廣四難”,下邊要廣講這四個難了。“于中有二”,分兩科。“初牒大乘義,別爲四難,後總爲四難”,第一是“牒大乘義”,重複大乘的意思。就是照你們那麼說的,先把大乘的意思說一下,那麼有四個難。後再說總的四個難。“初中亦二,初牒大乘義”,再重複你們大乘的說法,“後正申難”,接著照你們說的那樣,就有(列出)那麼多講不通的地方(難)。

  

  “此廣初句頌,通下四難”,先說第一句。“若離識實有色等外法(外境)”,假設說離開識之外確實有實在的外邊的色法,而“色等識生,不緣色等”,但是我們生識的時候,並不緣這個外境。

  

  “若者若其事”,若就是假設,假設你們的這個話。因爲經部師執著客觀的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是實在有的,而唯識宗說,離開了實在的色聲香味觸的外法,識生的時候,不要緣它們(外法),識就能夠生起來,所以經部師就提出問難:你這樣子說,後頭就有很多問題。

  “謂若大乘說唯有識無心外境”,假設像你們唯識宗說,識生的時候是不需要外邊的客觀的外境的,“即是離于心外實有色聲等境,有緣色等能緣識生”,這個意思就是說,離開了心外實有色聲等境之外,這個識能生起來。這個識是什麼識?“有緣色等,能緣識生”,有緣色的識能夠生起來,它不要依靠心外的實在的客觀的外境的。

  “此識生時不以離心色等爲境者”,這是重複的話了,不以離開心之外實有的色爲境,就是說不要緣離開這個心之外的實在的色爲境,而識能夠生起來,這個生,又能夠緣色的心而生起來(有緣色等能緣識生),這個在經部人看起來是不可思議的,“此即小乘外道,牒大乘義”,真正的色你不緣它,但是你識心生起來又能緣色,這個是怎麼一回事?假使照你們這麼說,這個識能夠生的話,那麼很多問題就會出來。

  

  首先重複大乘的話,“若識無實境”,你們的宗是這樣子的話,就産生很多問題,“自下正難”,下邊就提出這幾個難(正難)來了。

  

  

  論: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

  

  述曰:即第一難,頌第二句,處定不成。謂既無實境,許有此識生,何因如緣終南山,識于此山處起,余處則不生?此及所余境實無故。

  謂立量雲:非緣終南處,緣此識應生,執境實無識得生故,如緣終南處。此言現識,非謂比識。若說比識者,非此處亦生。然今且爲處定比量,此識不生,倒生比量,義准可知。…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