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10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孩子要依靠,所依靠的就是父母。我们说皈依,哪个是能皈依?人“能”皈依,“所”皈依——三宝。所以说这个能、所的关系一定把它要搞清楚。有的时候搞倒了,这个还明显的,不会大错。有的很暗涩的,那你就会搞错。

  这个是“触一分”,除了四大种。四大种是什么?不要忘记掉,四大种就是地、水、火、风。它的触的境界:地是硬的,水是湿的,火是暖的,风是动的。那就是我们身上碰得到的。碰到那些是硬的,这是地;碰到那些是湿的,水;碰到那些在动的,风;碰到那些是暖的,就是火。这也是身所辨的境界。你说硬的,我们照眼睛看,很硬的东西,实际上不一定很硬。最容易上当的就是有咸的汤。很咸的汤,它拿出来,没有烟的。没有烟的,人家看这个汤没有烟的,总是不太烫了,拿起来一瓢,一吞,吞下去,把你肚子烫得不得了。咸的汤是温度极高,但是看上去没有烟,你眼睛看看,温度是看不出来的。

  记得有一个公案,那是抗战之前,日本人欺负中国人欺负得很厉害。有一次外交官开会的时候,他们就是要整日本人的冤枉,拿了一盘丸子,一盘丸子烧得飞烫,但是没有烟。吃饭的时候,当然主人要请客先吃,挟个圆子“吃吃吃”,主人挟一个放嘴里,道吃不吃的样子,那个客看主人吃了,“我也吃了”,一口吞下去,烫得不得了,但是外交官不能吐出来,不行,只好勉强吞下去。吞下去之后,第二天死掉了。太烫了。所以说眼睛看温度是看不出的,一定要手碰的。你如果要吃饭,你要不上当的话,你把手洗干净,那个丸子碰一碰。手都碰不上的,根本不能吞,嘴里不能摆的。

  所以这个四大种是身的境,因为它是能造,所以要拿开。所造的,除了地、水、火、风这四种以外,我们还有碰得到的:“滑性”——玻璃,我们碰上去很光滑;“涩性”——石头粗粗糙糙的,都是手碰得到的。眼睛一看,固然能看出,玻璃,一看是光的,但是不可靠,还得手摸一下。“重”、“轻”,也要靠我们身体去碰的,手掂一掂很重,去拿一拿很轻。这个是眼睛也看不出来的;耳朵更听不出来,这个重的、轻的。“冷饥渴”:我们身体感到的冷,这个感觉是身体的感觉;饥,肚子饿;口渴。这些都是身体的问题,都是身的触,身的这个对象。那么它这里,《五蕴论》就没有了,就讲了这些,就好了,它广的里边又跟你解释了,所以这两本要对起来看。他们开始跟我说要钉成一本。我说绝对不能钉一本,钉一本,你前面后面翻来翻去,那麻烦死了。两本,摆在一边,就都可以看。

  它说什么叫“滑”?“谓细软”。你身上碰上去很细、很柔和的,叫“滑”。“涩”就是“粗强”。摸上去麤麤糙糙的、硬梆梆的,是不舒服的。“重”,“可称”,手托一下,这个是可以拿秤来称的叫“重”。“轻”则“反是”,称不出来。我们说最轻的也能称,这个轻就是说反过来的,像氢气球一样,它是往上升的,你怎么称?不好称。那么这是“轻”。这个“轻”跟我们一般的概念的轻不一样。我们概念的轻重是比较而来的,都是可以称的,而这个“轻”是不可称的,称不出来。

  “暖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这个里边转了个大弯子,我们说这个“冷”是什么?我们希望要暖和,冷是一个感觉,这个冷的感觉就是说我们要暖和,心里要取暖,这个就叫冷。“触是冷因”,那么我们心里起的这个念头是要暖和,身上一碰,就产生一个心所法,他希望暖和。“此即于因,立其果称”,那么这个碰到的并不是冷,他是暖欲。触是冷的因,就是你碰到这个感觉是冷,产生了一个冷的果。那么这个触不能叫冷,但是因为他能够产生冷的果,就是也可以这个触叫冷。就是“因立果名”,法相里有这个名词。这个因上边安一个果的名字,它本身不是这个东西。因为它能产生这个果,那么我们这个也可以叫做冷。

  就是这个触本身不是“冷”,因为触之后,产生一个心所法。这个心所法感到要暖和,就是叫冷。这个心所法是冷,是触的果,但这个触本身是因,因为要产生这个冷的这个果的心所法的它的这个功能,所以把这个“冷”的这个果,也可以安在这个“触”的因上,也叫冷。

  比如说“解脱”,戒是能解脱,别解脱戒是解脱。戒是不是就是解脱?解脱是烦恼跟业都除掉就解脱了。戒是解脱的因,果还没有到,但是因为它有解脱的果,戒就可以叫解脱。这样子安立名字在佛经里面很多,这个叫“因立果名”,在因上安立果的名字。这叫解脱。这里也是,触并不是冷,因为这个触能够产生冷的心所法,就是心所法要起一个取暖的心,这个心所的果——冷,放在这个触上,触也叫冷。

  那么他举一个例,“如说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精进乐”,他说,诸佛出世,是很快乐的事情,说法也是很快乐的事情,众僧和合一起是很快乐的事情,一起精进地修行很快乐的事情。我们这里,诸佛出世当然是大家感到很快乐,演说正法我们也很快乐。但是外道却很苦,外道看到佛出世了难过得很,他要说法,外道更难过,说法要度很多众生了,都把他的徒弟都引过去了。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的弟子,都给佛吸引过去了。那外道就气得不得了,就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诽谤佛,甚至于不惜用卑鄙的手段。

  就是叫一个女外道,年轻的,穿得漂亮的,天天到佛的那个祗园精舍,每天早上回来,傍晚跑过去,故意做那个样子给人家看。然后过了一段时间,肚子慢慢大起来,填东西,一天天地大大大,最后大得鼓起来了。就在有一次,佛在讲经,那个女外道就指了手“你还一本正经得讲什么?!你看我的肚子那么大了,你怎么办?”这么叫起来了,大家听众,有神通的一看,很生气,你这个外道骗人、诽谤佛,用假的,在肚子上绑了个铁锅,说成是大肚子。那么有些没有神通的凡夫,就怀疑了,这个怎么回事?这到底怎么回事?这个帝释天他就看到这个不对头,他就变了个狗,跑到那个外道的身边,把那个绑铁锅的绳子咬断了。“哐嘡”一声,铁锅掉下来,肚子瘪下去了。你说的妄语戳穿了。佛也不在乎,你骂佛,佛照样讲经,你戳穿了佛也不笑,就当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所以佛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这就是说佛出世的时候有人不乐的,那么大部分众生感到快乐。说法也一样,大家感到快乐。那么众僧和合,和合是乐,假如僧团里经常有斗争,这个也不乐(笑)。末法时期烦恼重,众僧和合不一定乐。精进修行,那是更勤苦了。精进修行,不倒单,吃一顿,还要耐饥耐渴的,他们喇嘛还要持哑巴斋,不吃饭等等。这很辛苦,怎么说成乐呢?

  这是乐的因!佛出世就要说法,说法之后,大家照法做,将来感最起码人天果,乃至是涅槃的解脱果,或者是菩提的大果,众生如法的修行的话,将来决定感解脱的,或者成佛成阿罗汉,都是乐的因。因为它是乐的因,也叫乐,所以说诸佛出世是乐,演说正法也是乐,众僧和合也是乐,精进修行——哪怕你修头陀行、修四依,这样子精进辛苦也叫乐。为什么?果上是乐。因上不一定乐,果上决定乐。所以这个也可以叫做乐。

  这就是说,我们在一个法上,用他的果的名字安上去,可以的。这个经里边有这个例,就举这个例。他这里特别强调后头一个,他说精进修行勤苦,当下的是苦的,但是他精进修行将来必定感乐果,是解脱的乐果,精进修行当然是感解脱的果。人天的果还是乐。如果五戒很好守,人天的乐果就可以得到。所以这些都是乐的因,也可以叫乐。所以“勤苦虽是乐因”,它本身并不乐,是乐的因,“即说为乐”,但是也可以说是快乐。因为它决定感快乐的果的。

  既然如此,这个冷也是,这个冷的触,它当下并不是冷,冷是心所法,要暖的一个欲心所,希望暖和,这个心所法就叫冷。这个触是能够生起这个心所法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个触所生的果是冷,那么这个触也是叫冷。能不能这样叫?可以。经上有例,“诸佛出世乐”,举了这个例。那么这个是学法相里边的弯弯,世间法一般是没有这样讲的。

  那么下边,容易了。你冷饥渴这三个东西,冷解决了,饥渴也解决了。“食欲为饥”,心所法一个欲,这个欲要想吃东西,这个就叫饥饿。本来饥饿是啥东西?就是心里起个念头,我想吃东西,这个叫饥饿。那么这个饥饿是心所法,是果。肚子里边一个触感觉想吃东西,肚子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反应到心里边,产生一个欲心所:“要吃东西”,这个我们叫做饥。这个触是产生饥的因,它能产生饥的果,这个触也叫饥。跟那个冷一样的。“食欲为饥”,这是心所法,欲心所,想吃东西的,就叫饥。那么饥不是触,是一个心所法。

  “饮欲为渴”,一个欲心所出来了,想喝水,这个叫渴。这个渴也好,这个饥也好,都是因为触的感觉,产生的心所法,这是果。但是,这个触本身能生这个果的,这个触的因,也叫它果的名字,叫“饥”、叫“渴”。

  所以说,在十一个触里边,地水火风除掉,能造;滑、涩、轻、重,这四个好懂;冷、饥、渴要转个大弯子,这个不太好懂。但你也可以说,“你冷么叫冷好了,你转个弯子干啥?我感到冷就冷了”,但是按照实际上讲不是这个样子,你这个不科学。你这个感到冷,并不是你碰到手上就冷,你心里反应了感到要暖和,这个叫冷。所以说,如果你根据客观的科学的程序来说的话,一定要这么说,不能照你马马虎虎地说,“我感到冷,冷就可以了,不要转弯子了”。不行的!那么这里就是说了七种,七种加四个能造的,一共十一个。这个是《俱舍论》有的,十一个触法。“已说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七个是所造的,四个地水火风是能造的,都是触,那么总的来说管你能造的也好,所造的也好,总的触所生的境一共有十一个。这个讲完了。

  这个讲完了之后,要讲“无表色”了。这个大前提不要忘记,我们讲的是色蕴,色蕴里…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