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情。这个是要稍微动一点脑筋,不是讲两个文字那么简单的,要把它里边的关键抓住。
我再说一道:“三和合”,眼根跟境碰到之后就生识,这三个东西一和合就产生变化,这个变化就产生触。触把它的变化继承下来,然后再传给那个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是这个变化里产生的。那么也从触开始,其他的心王心所生起来了。而直接的作用——“受所依为业”,受直接领纳它的触的。触里面是乐的变化,受就是乐受;触里边有苦的变化,这个受就是苦受。所以说,直接的跟它关系:受,这个受心所是依靠触来的,受心所的苦乐全部依靠触来的,受心所也是从触以后生下来的最直接的心所。所以它的业,“与受所依为业”。
这个东西,我们说要耐点烦,跟中药铺子里的草药一样,一味一味一味,看到来没有意思,但是能治病。你如果草药用好了,你医生把它汤头一搞的话,什么病都治得好。不要看了这个背,死背那些东西干啥?这个作用在后头。所以要耐得烦一些。
作意心所
云何作意?谓能令心发悟为性。
一句话,“令心发悟”,就是说令心提起来。我们说“提起提起”就是作意。心本来是好象是打瞌睡一样的,没有劲的。所以“你好警醒一下了”——作意。
【广】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发悟,这个不是开悟。这个作意心所一来我就开悟了,那么作意心所哪个人都有,那每个人都开悟了,那不是。那就是说,“令心发悟”:本来是不警觉的,现在提起警觉心来了,要注意那个事情,就是提起注意。我们这个话,这个发悟是古代的话, 现在好象“注意一下”,容易理解一些,令心产生注意力。
“令心心法现前警动”,就是它下边的解释。这个作意心,是什么意思?它的本身的这个性,能够使心王也好,心所也好,大家提起注意来,本来漫不经心的,大家提起注意来了。
“是忆念义”,就是心里面想到,它有缘什么境。本来它在游览一样的,现在就是说,“你要注意,各人守好岗位”,那么受心所就领纳它的受去了,这个想心所就去想它的这个思想去了,各种各样,各人的责任负起来了。这个警觉性,现前警觉是忆念义,就是使得它们想起它们该缘什么境,要做自己的事情去。
它这个性是“发悟为性”。这个发悟,它解释一下,就是令心、心所法——心王心所现前警动,这个是忆念义,忆念就是各人要想起它该负什么责任。
“任持攀缘心为业”,它能够使这个心,去缘境,这是它的业用。使它们警觉起来,就叫它们去攀去缘它们各自的境了。就是说本来大家在休息,你说,“你们好上班了,大家都回到岗位上去做起来了”, “任持攀援心为业”,使它们各缘各的境。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修定的时候,一定要作意,修定有九个作意。你怎么修?你先要自己要把这个心提起来。这是作意心所,今天把徧行讲完。
思心所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令心造作意业为性。
“云何为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俱相违”,“功德”, 好的;“过失”, 坏的;“及俱相违”,既不是功德,也不是过失,一般性的。“令心造作意业为性”,它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叫心、心王造业。造什么业?造意业。心里边去造个业。心里意业发动之后,那么第二步就是动身、口。这个是《五蕴论》,看广的:
【广】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业为性。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一样的。功德就是好的事情,过失就是坏的事情,或者不好不坏的事情。叫心去造作意业。
假使人家在看电视,里面有一些不健康的镜头,你心里烦恼起来了,你感到这个欢喜看,你叫心去看去,这个心就听你话,去看起来了。造的意业就是贪心,贪心的业就起来了。如果你贪心,发大了之后,那身、口就要动起来,那就是造身业、口业,都要造。发动的心,就是思心所。
那么,假使好的、“功德”事情,看见人家在念经,你看,人家在念经,“你也去念吧”,这个思心所一推,他坐下来念经了,这是好的事情,功德的。你嘴巴一动,口业造了。你跑过来要去参加,是意业;再是坐下来,口里在念是口业也来了;身体规规矩矩坐起,身业也有了。那就是好的、功德,这是功德。
“俱非”——那些不相干的事情。假使有人去春游去了,你去不去?思心所说“你也去”,去了,游览去了,这个也是不坏也不好的事情。如果真正修行的人来说,坏事情——懈怠、放逸,不是好事。在家的,一般的人来说不坏不好。
“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这个性若有,就是造做意业。这个思心所的作——它的功能,假使有的话,识就去攀缘去了。本来识不攀缘的,它说你去做什么,它就去攀缘去了。所以这个思心所,它是一个造业的推动力。
我们前面说,“五蕴”里边不是分色、受、想、行、识的次第嘛?这个“行蕴”不是说思心所嘛?能够造非想非非想天最大福报的那个业,就是思心所,它是感的福报最大。所以行蕴放在第四。这个就是思心所,它能推动人家去造善业,这个福报是最大的。在三界里边,福报最大就是非想非非想天。那么,这个思心所,特殊的殊胜,所以突出它,而它是属于行蕴的,所以把行蕴摆在第四。
现在一样的,这个思心所能够推动我们造业的。这个心所,它现在前的时候,“识攀缘用”,识那个攀缘的作用就起来了,而且它起了推动,去造业。它就打个比喻:“犹如磁石引铁令动”。本来一个铁是摆在那里不动的(……)。
“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是它的业用。但是思心所是偏重于心的。造恶也好,造功德也好,或者造非功德、非过失的事情,都是思心所推动的。所以思心所,在我们心里边是起一个重要作用的心所法。
已经五个到了。这个到了可以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徧行心所就讲完了,下边“欲”开始是别境。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四讲
问题解答
我们开讲之前,先把昨天讨论的题,他们的问题先讲一下。
第一组讨论的问题是:三和合生触,三和合之根,是否五根都可以?
当然都可以。不但是五根,第六意识也在里头。根——凡是根,跟境相对的时候,就会生这个触,都会生。
第二个问题:想心所取相,经过眼根、五根都可以?
当然都可以。眼根取的是色相,耳根取的是声相,乃至鼻根取的香的相,这是都有相。那么,综合起来,能够想象出一个东西来。如果单是一个色,没有声音的,也没有味道的,那是有局限性的,把色声香味触都总和起来,这个东西,具体的,想,我们在思想里就浮现出这么一个东西来了。所以五根都可以。
另外一组,五别境的安立是不是按次第?
一般是说按作用的次第,先是哪个心所,它的作用,可以引出其后边的一个心所,但是要注意,五徧行与别境一般是一起来的,作用有次第,但是它的生起是同时的,几乎是同时的。在《俱舍》里说,那就是,完全是同时的。
根境相合有没有次第?
根境相合,当然是根与境相合,生这个识,从作用的次第,根境在前,但实际上也是三和合,刹那之间一起生起来的。
那么这些问题,次第的问题,我们看不是重要的,倒是在心所法里边什么为性,什么为业这是重要的。我们每一个心所,它的性跟业知道之后,那么我们就可以 ——假使烦恼心所,它有这个性的,它起什么作用的,我们知道它有这个作用的话,我们不要给它生出来,那个作用就不起来了,所以这是对治烦恼的时候,要把烦恼认得到。第一是认识烦恼,然后是如何使烦恼不起。所以说这些学了之后,对我们对治烦恼、使烦恼不生起,都有一定的帮助。
所以,学法相并不是背名相而已,也不是文字的游戏而已。而是要贯彻到行持上去的。佛说的经教,都是教行合一的。(4B)有教就是要会行,有行必须要教作指导,没有教的指导乱修,那是要着魔、走火,都有危险性。那么,单是拿了个经书,把它念得滚瓜烂熟——不行。那就是说——说食数宝:你把菜单子一个一个的背得很熟,什么菜什么味道,什么饭什么味道,什么面包什么味道,讲了一套,但是你没有吃,还是要饿死的。所以说,一定要行持。我们的学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行持,这个大家要把目的明确,那么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哪是重点自己自然会浮现出来的。如果目的不明,一下就踩到一边去了,毫无边际,就是开无轨电车,没有轨道,一开,不晓得开哪里去了,那个就脱了体了,那就不需要。
丙二 别境心所
我们今天还是接下去,昨天是五个徧行讲完了,今天别境心所。
我们讲过,它对个别的境产生的。第一个是“欲”,欲的境是可爱的境。“胜解”的境是决定的境。“念”的境是串习的境,就是过去经常经过的事情,那么你才回忆得起来,过去没有经验的,你再怎么想也想不起来。还有一个,“定”跟“慧”是所观的境。你在定中所观什么境,是它的境。对那个境专注一心,这是定。对那个境用智慧去抉择,这是对,那是不对,这是好,那是不好,这该取,那个要舍掉,这个就是慧。那么,它们两个——定跟慧,它的境是一个——所观的境。所以说别境心所有五个,所对的境是四个;定、慧的境是同一的。
别境心所,我们前面讲过,一般地说,它可以单个生起,也可以两个两个生起,也可以三个三个生起,也可以四个四个生起,也可以五个一起生起。但在《俱舍》里边说,别境和徧行都是一起生起的,同时生的;在《广五蕴论》里边,讲别境也是同时生起的。
我们看一看。在第四页开头的三行,…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