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17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别境,“五是别境,此五一一 ”,这个五个,一一,这五个心所里边每一个,“于差别境”,它各自的差别境,就是说念是串习的境,欲是可爱的境,这个定是所观境,各各差别的境。“辗转决定,性不相离”,但是他们互相都不会离开。“是中有一,必有一切”,它跟《俱舍》的论点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知道,安慧菩萨是世亲菩萨的弟子,而这个书是世亲菩萨着的,它就跟《俱舍》有一定的联系。所以说它这个五个别境,它是有一个必定有其他的四个。跟有的地方讲可以单个单个生起不一样。那么这是各个论大同小异,都是会有的,我们要研究这些,要把体系找出来。这个是世亲菩萨的体系,跟《俱舍论》等流下来的。所以他是这么说的,这五个有一必有一切。

  下面我们就看别境的心所法:

  欲心所

  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

  【广】 云何欲?谓于可爱乐事希望为性。爱乐事者,所谓可爱见闻等事。是愿乐希求之义,能与精进所依为业。

  徧行:触、作意、受、想、思;别境是:欲、胜解、念、定、慧。这个大家最好背下来。这个是最起码的、最一般的心所法。

  那么什么叫“欲”?“于可爱事”——就是这个境,对可爱乐的事情,“希望为性”,它抱有希望。

  这里我们又想起一个问题来了。就是今天有人提个问题,提得很好,他怎么说呢?我们不是出的题嘛:受心所以什么为性,什么为业?“领纳为性”,领纳顺的、逆的、不顺不逆的境界是它的性;它的业,有人找出来了,“起爱为业”,它起这个爱着。受起爱为业,假如受是顺的受——是乐受,起爱,这个可以想象的;假使你起个苦受,你爱什么?大家想想看。它起爱为业,是通的。乐受起个爱,是对的,这个是大家都可以想得通的。苦受你起什么爱?(学僧答:“乖离的爱”)乖离的爱,对了,这个就是这样子的。乐受的境——就是顺的境,没有起,希望它出来,已经起了,希望不离开。那些不好的境,没有起的时候,最好它不要来;假使已经来了,怎么?叫它赶快离开,赶快走。对一般的境,它就是也不合、也不离的,这个也是算一个爱,不合不离的爱。所以说起爱为业。那么,这个是补充前面的。

  下面我们说欲。这是可爱乐的事情“希望为性”,它希望得到可爱乐的事情。那么它的性就如此。(我们先把《五蕴论》先念一下。总是两个一对照来,这样一下子两本都念、都学过了,否则的话只学了一本。)“云何为欲?谓于可爱事希望为性”,一样的。一个“可爱乐”,一个“可爱”,差不多的。那么它就没有了,一句话就完了。这里解释很多。

  什么叫“可爱乐”的事情?“所谓可爱见闻等事”,看了、听了、闻到、尝到、碰到,感到可爱的这些事情,不但是个眼根,闻等——就是耳鼻舌身都有了。对这些事情,“是愿乐希求之义”,就是希望它,爱乐它这个意思,可爱乐的事情。它的业用,“能与精进所依为业”,它可以做精进的所依。

  这个能依、所依来了。能依是什么?(学僧答:精进)能依是精进,对了。所依就是欲,精进依着欲来的。没有欲,就没有精进。

  我们说,有的人对学法,听见打钟马上就来,讨论时候铃一响就去。这个欲,他的这个善法欲,对法的乐生起来了,他听到这个钟响,他马上就去了,精进就产生了。有的人,他对这个法不起爱乐心,听到打钟,眉头一皱,这样子赖在那里,拖拖拉拉的,厕所跑一跑——跑个五分钟、十分钟,总是不想来。讨论的事更糟糕了,最好赖在那里、睡在那里,装病就完了。那么,这个就没有意乐心。这个就是:精进由意乐心来的,这个欲——希望的心,才能精进。

  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你要发精进的话,苦干、蛮干是不行的,一定要生起意乐心。这就是学法相的好处。那你说你要假使修行精进的话,有的人就是拼命地蛮干,弄得身也苦、心也苦,焦头烂额的,弄得意乐心还没有生起来,结果,最后:一无所得,就退了。这样子精进没有用的。你说精进要起来,决定要有欲,这个是善法欲,学法的,法上的乐。这个起来之后,精进自己就来了。所以,这个是必然的自然规律。那你掌握这个规律,你要精进的话,那你先要起乐,起欲心,先要生起来,对法上的欲生起来,生起来自然精进。不要人家催,如果你法上的欲没有,那你催,要人家——纠察师来把你香板打起来,这个就是——也起不了效果。这就是欲,第一个,欲。

  胜解心所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

  【广】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

  (这个如错了。印可为性。有所作为的“为”,“如”是讲不通的。我们看前后的文都看得出,希望为性,印可为性,还有明记为性等等。这个字“为”,大家改一下。我们大藏经也对过了。)

  第二个是“胜解”——殊胜的解。它“于决定境”,胜解心所对一个事情,它决定了,毫无怀疑了。“如所了知,印可为性”,于它所决定的那个事情,根据它所了知的,如理所了知的,决定是印可。跟那个盖印一样,你这个图章是什么文,盖出的印决定也是什么文,不会走样的,决定的,“印可为性”,认可了。

  我们看《五蕴论》:“云何胜解?谓于决定事,即如所了,印可为性”,(这里就是“为”了。那么这里当然是“为”,“如性”不对头的。)

  

  【广】 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如世亲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

  这里简单,它下边就给你解释。什么叫决定境?“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等”,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它举个例,“如世亲说”,这个“世亲”,我查过了大藏经,也是“世亲”,一般说,应当是“世尊说”。因为世亲是他的师父,他不能称他的名字的。一定要世亲菩萨说,或者什么,他简单说世亲,可能原文是世尊。因为这个话是佛经里的话,也不是世亲菩萨说的话。我们当它是世尊好了。“如世亲说”,书上,大藏经也如此,这我们也不好改经。但是照意思说,应当是佛说的。

  佛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这是佛说的,五蕴都是假的。“色如聚沫”:水里边水泡泡一聚,看起来很好看,但是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受如水泡”:水上起个泡,当然泡起来马上就没有的。

  “想如阳焰”:“阳焰”大家都知道,就是在热的时候,沙漠里边最多,它看起来就像有水一样的,会飘动的。看起来有水一样,但是实际上,跑过去,没有水,会上当,以为前面有水,结果跑过去什么都没有,“阳焰”是假的。

  “行如芭蕉”:芭蕉的树,你把它一层层剥下去,剥到里边,芯子没有的,都是空的,一层一层一层的,都剥完了,就没有了,所以说还是没有实体。

  “识如幻境”:幻起的境界也没有实体。这五个蕴都是没有实在的。

  每一个蕴,举一个例,给它恰当的、合适的例子举一个。而总的来说,都不实在的,都是虚幻的。“如是决定”,这个意思是佛说的,“决定”——那是胜解,不可动摇的,佛弟子都会相信。

  

  【广】 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为业,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

  “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而生决定”,诸法住自相。假使是火,火的这个法,它的自相就是暖,业用——能烧。那么,它这个火,决定是暖的,那个大家都肯定的。那么,我们说:水——湿的,它如果水大增盛,水太多了,会把人淹死的;火是暖的,如果火太厉害了,那就会把人烧死的,不要说烧死,劫火到来的时候,从阿鼻地狱一直烧到梵天,都烧成灰,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说:这个相是决定的,那就是胜解。

  那么,这里它很道地,什么叫“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为业”,所谓决定——印持,跟印一样的,印好了,不会动了。印持,就是这样子,不动摇了。“余无引转”:其余的人、其余的道理,不能把你转过去了,不能再把你转弯,不会了,不会回头了。那就是:起了胜解心,心就决定了。

  “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这是解说“余无引转为业”。因为这个胜解心非常之殊胜,力量强,那么其他的说法不能把你引转。假使我们说皈依三宝的人,说佛是最高的智慧,佛是一切都能知道的。他们有人说:耶稣比佛还强。你不相信,这个不可能的,你绝对不会受骗, ——这是胜解心。那么我们现在,对三宝就要生起胜解的心。胜解心“余无引转”之后,你再也不会相信其他的邪魔外道。如果你这个心没有生起来,那你就靠不住。这个佛弟子当到哪一天也不知道。

  念心所

  云何为念?谓于串习事、令心不忘、明记为性。

  “串习事”,经常做的事情。“令心不忘”,这个事情,把它记住,清清楚楚的把它记住,不要忘记。这个就是念。我们的念就是,我们的、现在的话说,就是记忆,把它记住——念。

  

  【广】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这个《广论》说,“云何念?谓于惯习事”,惯习事,串习事,我们一对照,就是一样的,习惯做的事情,这里是经常做的事情,那意思是一样的。“心不忘失”,一样。心里不要忘掉,“明记为性”,把它清清楚楚的记住。

  什么叫“惯习事”?“谓曾所习行”,他以前做过的事情,不是陌生的,是做过的,以前经过的事情,把它记住,这个就叫念。“与不散乱所依为业”,你念头把以前记住,那么它产生的效果——不散乱,心不会流散,专门念了一个过去经过的事情。

  假使念佛,念兹在兹,你专门念一句佛,把佛号记住。这个大家可能念佛的人都有这个经验,念佛念到一段时间,自己有感觉了,心就单纯了,甚至于心好象往下沉下去了,好象自己脑筋也清楚起来了,旁的东西——外边说话、汽车声…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