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18

  ..续本文上一页音,都对你不大起作用了,自己清清楚楚的把这个念头系住,不散乱,心就是不乱散了,心集中起来了。那么,这个就是说念的作用。所以修行的时候,这个念头要抓住、心不散乱。有人经常问我:“我这个心很乱、很乱”,那么你念啊,你只要念四皈依也好,念什么也好,你一心的去念起来,自然散乱就息下去了。你边念边打妄想,这个怪哪个呢?你自己不念,你念到一边去了。这个念,它有这个作用,就是能够产生不散乱的这个心所,所以很重要。修行的时候念是很重要的,四念住也是靠念的。

  三摩地心所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云何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等持,也就是定。“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 ”,你所观的事情,我们修定里边,观白骨也好、观空性也好、观这个无常也好、观一切法它的自相共相也好。在观那个的时候,所观的这个事情,心一境性——心专门在一个地方,不掉动。

  我们的心,大家眼睛闭了看一看: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这个比喻很恰当的——心猿意马。心像个猴子,停不来的,——猴子你去看看,哪个时候是坐在那里,安心坐一会儿?没有的,手脚乱蹦乱跳的,就是这么一个。意马,我们的心意、意识就是一匹马一样的,马也是不肯停的,它只要还有点力气,它到处蹦、到处跳的。那么这个东西要把它降伏,那要靠什么?就是靠修定来了。

  修定的时候,把心专在一个境,不要动,就在这个境上。那么死板板一个境,也不是。我们《三皈依观》,你如果修定的话,《三皈依观》里边变化无穷,一会儿观这个,一会儿观那个。那是怎么修心一境性呢,不会得一心,我观的东西就那么多?但是你知道,你观这个就是这个,观那个就是那个,这就是心一境性。不一定要说死在那个地方不动,这叫心一境性。你观的东西没有第二个念头。你观白骨的时候观白骨,观上师的时候就观上师,没有其他念头,这都是心一境性。本来定不是死的,活动的,流水一样的。但是你观每一个境的时候,都是一个念头,都是一个心,这就是心一境性。

  

  【广】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

  什么叫“所观事”?举个例,“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观五蕴——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照,就是在定中的事情;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是苦,观欲界的这个娑婆世界的,世界是苦;观它一切法是空,都无我,等等:这些道理就是所观的事情。

  什么叫“心一境”? “专注义”,心专注在一个点上,我们就是说这个比喻,太阳的焦聚镜。太阳的光,散的,四边都照到,但是你一个焦聚镜一摆的话,这个光就聚在一点上,这一点你把这个自来火放上去,它就燃起来了,力量就产生了。如果你把太阳光平直,散的太阳光,你自来火摆一百根它也不燃的。把它聚拢来之后,它马上就燃起来了,这个就是力量产生了。我们修定也是,把力量要集中起来才能产生,力量分散的话,就产生不了力量的。这个是专注的意思。

  “与智所依为业”,这个定有什么好处?产生智慧。没有定,这个真正的智慧产不来的。我们说,我们现在看到世间人,有的人很聪明,他这个也会、那个也会,他是不是智慧?这是世智辩聪,不是真的智慧。你叫他五蕴皆空,你照照看,他照不出来;不要说五蕴皆空,叫他念座经他都不想念。他其他地方,看电影,可以坐三个小时、五个小时,可以看电视。你叫听经、念经,他几分钟都难过的。这个人不是聪明,这是世智辩聪。这个智慧——我们佛教的智慧: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知一切法自相共相,能明明了了的智慧,这个是出世的,能够度一切苦厄的智慧,就是说能出轮回、度众生、成佛的智慧,一定要根据定来的。

  “由心定故,如实了知”,心定了之后,才能如实了知。心不定,看的就不一样。在我们经上的,经常作比喻:以前没有电灯,一个房间里一个蜡点在那里,点了个蜡,这个门窗开的,这个蜡,风吹,晃晃晃在动,那么你墙壁上的东西,字也好、画也好,看出来,看不清楚,不能如实了知。如果你把窗门关掉了,没有风了,这个蜡是一个火焰子不动的,那么你就看得很清楚。所以说你要如实了知的话,心要定下来,心浮动散乱的话,就不能如实了知,所知的都是偏的、错的。

  现在我们的心就是乱掉的,那么我们看东西也不可依据的。那么,我们依据什么?依据佛的经教,依据善知识的教诫,就是这样子。我们经常看到,好象是《事师五十颂》也好,《菩提道次第》也好,乃至我们的《四分律》也好,都是要把师父看得很重要,跟佛一样,要听师父的话。实际上就是说自己的心不可靠,师父毕竟是学过一阵子的,而且这个师父你选择来的,不是你随便去找一个,就算是师父了,戴在头上就算了。这个师父你要观察,观察一段时间,确实是功德具备,可以做师父的话,相信了,相信——一信到底,你交给他了,你自己不要打主意了。为什么原因?我们主意都是错的,我们心是不定的;那么,善知识,至少他是学过很多,佛的知见在他身上至少可以找得出来,那么这样子,一是可以去我执,二是去错误的智慧,错误的那些邪知邪见可以去掉。这是三摩地。

  下边是“慧”。由定生慧,这按了次第来,我们说,作用的次第。实际上,生,不一定是一个一个生起来。它这个前面说的:决定是“有一必有一切”;但是它的作用,总是从定生慧,慧在定之后。我们先看《五蕴论》:

  慧心所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不散乱。“云何为慧 ?谓即于彼择法为性”。“彼”,就是所观的境。一个是于这个所观境,心不动,心不散乱;一个就是所观的事,“择法”。

  择法是简择,简择是什么?简择是挑选:这是好的,这是坏的;好的要取,坏的要丢。就像我们买东西,我们上海有一个居士,他是很疙瘩的,他买一个东西至少要营业员拿出十几个来给他挑,一个一个挑,挑了半天,挑到一个最满意的拿去,有的营业员就不耐烦。但是他说:“我要花了钱的,我怎么随便拿一个回去了?不是你送给我的,我花了钱要挑的”。那么,这就是慧,简择叫慧。

  “即于彼择法为性”,法就是一切法——《俱舍》一开头就把世间的整个的法,分成两大类:一个是有为的,一个是无为的;也可以分有漏的、无漏的。这个就是一切法。这是有漏的,我们要去掉,有漏就有烦恼的;这是无漏的,没有烦恼的,我们要修,要生起来:这个就是择法的一个作用。善的要修,恶的要去,这些。 “择法为性”,它的特性就是择法。(……)有善的慧,也有不好的慧。

  这个善的慧,择法的时候,“或如理所引”——是合理的,就是如法的,也就是合于正理的。那么,这个是好的它就取,这个是坏的它不取。还有一些坏的,坏的——这个邪慧,不正的慧。有些人就是不好的他欢喜,他看电视——看那些黄色东西,非常欢喜,叫他去看佛经,那眼睛看了都痛,这个就是“不如理”的。或者“俱非”,也不是不如理,也不是如理,就是马马虎虎的,也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就是那个一般性的。

  那么择法就是有三种:好的慧,“如理”的择法“所引”的;不好的慧,“不如理所引”的;还有个一般性的,“俱非所引”。

  好,这是把五个别境也说完了。我们学这个东西讨论的重点,就是什么为性、什么为业,这是重点;为业就是它的作用。我们说一切法都是互相关联、互相渗透的;这个法对那个法有关系,那个法跟那个法有关系,这个关系有不一样的。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因果的关系:前面这个法它能够引申什么,那么这个法又是从什么引出来的。这个因果知道之后,我们要生这个法,要它生起来,那就是这个法的来源是哪里——从因上求,果上求是求不到的。

  你说精进,“我要精进,我要再用功”,看了两篇书,睡觉了,瞌睡来了,眼睛睁不开了,这个你硬套是套不上去的。那你怎么要精进?意乐心生起来。意乐心生起来,又怎么生起来?它还有它的方法。所以说你一个个追上去,从源头上,从因上下手的话,精进就来。你从果上去硬逼的话,精进不但不来,可能弄到后来,来个大退——退得来不信了,或者说“搞了半天,没有个名堂,这是好象骗骗人的”,这样子说,那就是谤法,谤法的罪都会来了。

  我们再把《广论》的“慧”说一说。《广论》的“慧”,它就很多。

  

  【广】 云何为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即于彼者,谓所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

  “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即于彼——那个所观的事,在这个里边简择那个法。简是简单的简,简择就是挑选、分别,哪个法好,哪个法坏。那么或者是“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这是《五蕴论》有的。

  这里下面是《广论》的解释。“即于彼者,谓所观事”,这个“彼”,代名词,就代一个所观的事,就在所观的那个境上择法。“择法”什么意思?“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5A)一切法的自相,一切法的共相,由智慧来区别、取舍,得到决定。那么有智慧能够得到决定,没有智慧呢?糊里糊涂,那就是二不定。你说这个好,他说这个也好,想想那个也好,到底怎么办?自己决不定,他去问人家去了,那就没有智慧的表现。有智慧,这个事情来了,只要考虑一下,哪个对,定如此,不会动摇。那么这个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表现,从这个地方也看出来的。凡是碰到事情决定不下来的人,这是没有智慧。

  这里要牵涉到一个自相、共相。自…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