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共相,相对的。我们说,自相,假使火,什么自相?暖为自相;水,湿为自相;风,动为相;那么这个自相,地水火风的相,它的共相呢?都是色法,都是触,都是触境,身所碰到的,那么这是共相。
那么,你说这个五蕴,这个大家记住,色蕴,什么为性?变碍为性。凡是要变化,要变的,不能永久持的;碍,碰到时候要阻碍的:这叫色蕴,变碍为性。色蕴,不管你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各是各,自相不同,但它的共相,都是变碍为性。我们说色蕴,里边不是十一个嘛。一般说:眼、耳、鼻、舌、身,五个根;色、声、香、味、触,五个尘;再加无表色。这十一个法,各自不同,眼根是净色根,专门看的;耳根,净色根,专门听的。色是显色、形色,是眼根的境;声,是执受大种所生,非执受大种所生,各种各样的声,耳根的境。管你各各自相不同,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变碍为性,都是色蕴。这是说变碍为性是共相。
受蕴,这个你们记一下,最好是写笔记。因为我现在忙得很,写笔记的时间也没有,这个应当写讲义的。写黑板,我也不能写,已经坐在那里怎么写?不能写黑板。一般说,法师讲经不写黑板好。我们在澳大利亚很好,它有一个反光镜,我在桌子上写了,它这个对面就很明显地照出来了。这个东西也不贵吧,我们要么以后去买这个东西。(下面回答)有买的,都有这个的,那么这个方便一些,随时可以想到,那么,现在没有,只好你们记。
受是领纳为性——这个受性。受蕴,你们知道,领纳,领纳这个触,触的这个变化领下来,苦的变化就苦受,乐的变化是乐受。想,取相为性,外边的相,把它取到心里来,取相为性。行,造作为性,造作,迁流造作。识,了别为性。
这个,五个蕴的特征,这是共相。色蕴里边,各式各样的色,都是变碍为性,有质碍的。但是变化,每一个蕴都会变化的,无常,大家五个蕴都是无常,但是有质碍的,只有色蕴。受蕴,领纳为性;想蕴,是取相为性;行蕴,造作为性;识蕴,了别为性。这五个是共相。色蕴的共相是变碍;受蕴的共相,领纳;想蕴的共相,是取相;行蕴里边那么多法的共相是迁流造作;八个识的共相都是了别。这是这五个蕴的自相;五个蕴的共相呢?都是无常。
所以说,共相自相,都是相对的,不能说一个绝对的自相,但是最大的共相——空:最后了,一切法都是空,自性空,这是再也没有过去了,再过去就没有了,比空再大的共相就没有了。你说是变碍为相,是色法的共相,但是从五个蕴来说,它又自相了,色蕴的自相。那么,一切法空是只有共相,它不能再变自相。这个自相、共相大家要明白:不是绝对的——相对的。
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由智慧来简择,来区别,来分别它。分别的结果,得到决定心。智慧来了,就决定,才决定下来。假使我们有智慧的人买个电视机,他选什么牌号,他自身很懂的,一观察,这个好,就买这个。没有智慧的,这个看看也好,那个看看也好,十几个拿出来,到底买哪个,各式各样的都好,那就没智慧了。那就是这个智慧,能得决定性。
【广】如理所引者,谓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谓余众生。
“如理所引者”的,就是说“佛弟子”,佛弟子依据佛的道理来,——如理的。但是“不如理所引”的呢,“外道”。外道他们的智慧,根据外道的经典来的,它是不符合佛的真理的,那就是不如理所引。那么一个“俱非所引”,这个是哪一类人?“余众生”——既不是佛弟子也不是外道,一般的凡夫。所以这个里边,都有具体所指的。
我们这里学了《广五蕴论》就有这个好处。本来《五蕴论》里边,“如理所引”,到底哪个如理所引?你说这个如理,他说那个如理,到底哪个人是如理?“耶稣自有道理”,大家这个话都听到——耶稣有道理的,那就是如理啦?但是到底如不如理?这里很简单:佛弟子,佛的弟子,依佛说的,如理的。那就不要说了,你耶稣自有道理也道不出来。只有佛弟子才是,你是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就没有道理。
“不如理所引”,我们如果没有个明确的范围,也可以设想得很多。你说你不如理,他说他不如理,互相指责对方错,但是我们这里明确的标志——外道。什么叫外道?心外取法的就叫外道,佛是心内取法的。我们在广化,去过的都知道,山门牌坊里边,“莫向外求”——不要向外求,一切法自性都具足,把烦恼去掉了,心光显露,就是成佛了。那么,那个外道是去向外求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气功师,干什么?吸气——天上的气吸过来;还要树,昭觉寺大殿门口有很大一棵树,每天早上,气功师,吸树气(众笑);还有,吸地气,我们温州一个居士,就是要吸地气,结果吸得怎么样——全身虚弱,神经衰弱,睡也睡不着,吸得这样子;还有吸人气,年轻人的气他要偷。这些东西都是向外的,外道,都是向外求的。我们想想看,人的气,都是烦恼,你吸了有什么好处?你要吸那个大修行的人,你也吸不住。那些没有修行的人,你吸的气又是烦恼,你这个吸气有什么用?
所以这个说,心外取法,都是颠倒的。你好好地修行,自己自然有正气出来的,你何必去外求呢?所以广化寺那个牌坊非常有道理,“莫向外求”,大家到过广化都会知道。
“不如理所引”,这里明确地指出——外道。什么叫外道?我们也还跟你说了——心外取法。那就是说除了佛之外,没有一个向自心求的,都是心外取法的,那么,一切都是外道,除了佛教以外都是外道,那再明确也没有了。你除了听佛的话是如理所引之外,其他的一切宗教哲学什么东西都是外道,包括科学。有的说:“科学很客观,对的”,科学里边也有颠三倒四的,你不知道。今天想了一个东西,一个原则定理出来了,明天又推翻了,它里边还是不决定的。
所以说真正如理所引的,就是:佛弟子——就依佛所说的,佛的弟子——依佛所说的,除了佛弟子外,其他的宗教哲学都是外道。但是既不是佛弟子又不信什么宗教哲学的,一般的跟动物差不多的人——凡夫,那就是“俱非所引”。如理的也没有,沾不到边,不如理的它也没有去研究,什么都沾不到,就是凭自己的天然的功能在那里。饿了吃,渴了就喝,倦了就睡,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思想,就没有了,就那些个。那么,一般说跟动物好差不多划等号,这些,那么这也不是好的东西。
【广】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决定故。
“断疑为业”,有智慧就没有疑心,所以能够断疑。所以说我们有怀疑,贪瞋痴慢疑。不是一个根本烦恼——一个疑心?这个疑最坏的就是对三宝、对因果、对四谛怀疑,这是障道的。那么要断掉疑,断疑生信。《金刚经》不是经常说断疑生信?这个疑要断它,大家说我断疑生信,我断断断,怎么断?这个很清楚地告诉你了,智慧能断。你不修智慧,你凭一天到晚求,我要断疑我要断疑,磕头、求拜、烧香,怎么断?
你要去求智慧,修了智慧,自然断疑。那么,你没有、不去求智慧,你拼命磕头、求、拜,那福报是大了,你还是你,你要求的疑要除掉的话,佛慈悲加持你,赶快求智慧去,好好去修定,修了定之后就有智慧。修定之前要修戒,修戒之前还要懂很多道理,这一连串,不能分割的。
所以说,你说一个法门很简单的就一个,我什么时候成佛了——不可能的。每一个法都有前后的关系,都连串的,你这个法要生出来决定前面的一些条件,前面的条件还有它的条件。这个一连串起来,你从最初做起,第一个做好了,第二个就来,第二个做好了,第三个就来,一个一个一连串,乃至成佛就来。你没有这些条件的话——这就是缘起论,都有因缘的。
这里我们说,“慧能简择”,为什么慧能断疑?慧能够简择,简择就是知取舍,能够分别,知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也就是能够知道那些事情。那么“于诸法中得决定故”,一切法由慧去简择的话,可以得到决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决定要取的,要修的,哪些决定要断的,要除掉的。那么,这是要生决定的,决定要从慧生,所以我们说慧很重要。
到此为至,五个别境心所讲完了。
丙三 善心所
现在,我们开始善法——十一个善心所。这十一个善心所要生出来的。我们如果没有的话,如何把它生起来,要靠缘起。这里就看,第一个“信”:
信心所
云何为信?谓于业果诸谛宝中,极正符顺、心净为性。
“信”,不是乱信,迷信也是个信,正信也是个信,邪信也是个信。那么这个信是正信,对业、果、诸谛——就是四谛、或者二谛,宝——三宝,“诸”,就是连到“谛”、连“宝”的,诸谛、诸宝。在这个道理里边,“极正符顺”——极正确地跟它相合的,这个叫信,就是说对这个客观的规律,就是业果、四谛、二谛、三宝这些道理能够跟它非常正确地符合,这样子的心理状态就叫信。
反过来,对业果不信的,对三宝不信的,那就是不信。你说我信的是耶稣,也是信,你对三宝信不信?不信。不信的话就不是信(笑)。那个不是我们的这个信。我们这个信,就是对三宝、业果、四谛、二谛极符顺,非常之跟它合得起的,这个心就叫信。这是衡量有没有信的问题。你信什么?你信科学,你信哲学,你信其他宗教等等,这都不是我们这个信。虽然字是一样,内涵不一样的。
那么,这个信有什么特征?“心净为性”,它可以使心澄净,因为这个信心就像一个明矾,我们古代叫清水珠,这几个珠摆到浊的水里边,一下子把那个浊都澄下去了,水就碧清了。那么,我们的明矾也有这个作用,水里很多杂质,把明矾补进去,杂质都沉下去了,水就清了。那么信心,就是把心里边渣的、脏的东西全部滤干净,清净。真正对三宝起信心的人,心绝对清净的。
我们收到很多信,他说他皈依之后,…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