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19

  ..續本文上一頁相、共相,相對的。我們說,自相,假使火,什麼自相?暖爲自相;水,濕爲自相;風,動爲相;那麼這個自相,地水火風的相,它的共相呢?都是色法,都是觸,都是觸境,身所碰到的,那麼這是共相。

  那麼,你說這個五蘊,這個大家記住,色蘊,什麼爲性?變礙爲性。凡是要變化,要變的,不能永久持的;礙,碰到時候要阻礙的:這叫色蘊,變礙爲性。色蘊,不管你是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各是各,自相不同,但它的共相,都是變礙爲性。我們說色蘊,裏邊不是十一個嘛。一般說:眼、耳、鼻、舌、身,五個根;色、聲、香、味、觸,五個塵;再加無表色。這十一個法,各自不同,眼根是淨色根,專門看的;耳根,淨色根,專門聽的。色是顯色、形色,是眼根的境;聲,是執受大種所生,非執受大種所生,各種各樣的聲,耳根的境。管你各各自相不同,但是總的來說都是變礙爲性,都是色蘊。這是說變礙爲性是共相。

  受蘊,這個你們記一下,最好是寫筆記。因爲我現在忙得很,寫筆記的時間也沒有,這個應當寫講義的。寫黑板,我也不能寫,已經坐在那裏怎麼寫?不能寫黑板。一般說,法師講經不寫黑板好。我們在澳大利亞很好,它有一個反光鏡,我在桌子上寫了,它這個對面就很明顯地照出來了。這個東西也不貴吧,我們要麼以後去買這個東西。(下面回答)有買的,都有這個的,那麼這個方便一些,隨時可以想到,那麼,現在沒有,只好你們記。

  受是領納爲性——這個受性。受蘊,你們知道,領納,領納這個觸,觸的這個變化領下來,苦的變化就苦受,樂的變化是樂受。想,取相爲性,外邊的相,把它取到心裏來,取相爲性。行,造作爲性,造作,遷流造作。識,了別爲性。

  這個,五個蘊的特征,這是共相。色蘊裏邊,各式各樣的色,都是變礙爲性,有質礙的。但是變化,每一個蘊都會變化的,無常,大家五個蘊都是無常,但是有質礙的,只有色蘊。受蘊,領納爲性;想蘊,是取相爲性;行蘊,造作爲性;識蘊,了別爲性。這五個是共相。色蘊的共相是變礙;受蘊的共相,領納;想蘊的共相,是取相;行蘊裏邊那麼多法的共相是遷流造作;八個識的共相都是了別。這是這五個蘊的自相;五個蘊的共相呢?都是無常。

  所以說,共相自相,都是相對的,不能說一個絕對的自相,但是最大的共相——空:最後了,一切法都是空,自性空,這是再也沒有過去了,再過去就沒有了,比空再大的共相就沒有了。你說是變礙爲相,是色法的共相,但是從五個蘊來說,它又自相了,色蘊的自相。那麼,一切法空是只有共相,它不能再變自相。這個自相、共相大家要明白:不是絕對的——相對的。

  一切法的自相共相,由智慧來簡擇,來區別,來分別它。分別的結果,得到決定心。智慧來了,就決定,才決定下來。假使我們有智慧的人買個電視機,他選什麼牌號,他自身很懂的,一觀察,這個好,就買這個。沒有智慧的,這個看看也好,那個看看也好,十幾個拿出來,到底買哪個,各式各樣的都好,那就沒智慧了。那就是這個智慧,能得決定性。

  

  【廣】如理所引者,謂佛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謂諸外道。俱非所引者,謂余衆生。

  “如理所引者”的,就是說“佛弟子”,佛弟子依據佛的道理來,——如理的。但是“不如理所引”的呢,“外道”。外道他們的智慧,根據外道的經典來的,它是不符合佛的真理的,那就是不如理所引。那麼一個“俱非所引”,這個是哪一類人?“余衆生”——既不是佛弟子也不是外道,一般的凡夫。所以這個裏邊,都有具體所指的。

  我們這裏學了《廣五蘊論》就有這個好處。本來《五蘊論》裏邊,“如理所引”,到底哪個如理所引?你說這個如理,他說那個如理,到底哪個人是如理?“耶稣自有道理”,大家這個話都聽到——耶稣有道理的,那就是如理啦?但是到底如不如理?這裏很簡單:佛弟子,佛的弟子,依佛說的,如理的。那就不要說了,你耶稣自有道理也道不出來。只有佛弟子才是,你是不是佛弟子,不是佛弟子就沒有道理。

  “不如理所引”,我們如果沒有個明確的範圍,也可以設想得很多。你說你不如理,他說他不如理,互相指責對方錯,但是我們這裏明確的標志——外道。什麼叫外道?心外取法的就叫外道,佛是心內取法的。我們在廣化,去過的都知道,山門牌坊裏邊,“莫向外求”——不要向外求,一切法自性都具足,把煩惱去掉了,心光顯露,就是成佛了。那麼,那個外道是去向外求的。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氣功師,幹什麼?吸氣——天上的氣吸過來;還要樹,昭覺寺大殿門口有很大一棵樹,每天早上,氣功師,吸樹氣(衆笑);還有,吸地氣,我們溫州一個居士,就是要吸地氣,結果吸得怎麼樣——全身虛弱,神經衰弱,睡也睡不著,吸得這樣子;還有吸人氣,年輕人的氣他要偷。這些東西都是向外的,外道,都是向外求的。我們想想看,人的氣,都是煩惱,你吸了有什麼好處?你要吸那個大修行的人,你也吸不住。那些沒有修行的人,你吸的氣又是煩惱,你這個吸氣有什麼用?

  所以這個說,心外取法,都是顛倒的。你好好地修行,自己自然有正氣出來的,你何必去外求呢?所以廣化寺那個牌坊非常有道理,“莫向外求”,大家到過廣化都會知道。

  “不如理所引”,這裏明確地指出——外道。什麼叫外道?我們也還跟你說了——心外取法。那就是說除了佛之外,沒有一個向自心求的,都是心外取法的,那麼,一切都是外道,除了佛教以外都是外道,那再明確也沒有了。你除了聽佛的話是如理所引之外,其他的一切宗教哲學什麼東西都是外道,包括科學。有的說:“科學很客觀,對的”,科學裏邊也有顛叁倒四的,你不知道。今天想了一個東西,一個原則定理出來了,明天又推翻了,它裏邊還是不決定的。

  所以說真正如理所引的,就是:佛弟子——就依佛所說的,佛的弟子——依佛所說的,除了佛弟子外,其他的宗教哲學都是外道。但是既不是佛弟子又不信什麼宗教哲學的,一般的跟動物差不多的人——凡夫,那就是“俱非所引”。如理的也沒有,沾不到邊,不如理的它也沒有去研究,什麼都沾不到,就是憑自己的天然的功能在那裏。餓了吃,渴了就喝,倦了就睡,就沒有什麼其他的思想,就沒有了,就那些個。那麼,一般說跟動物好差不多劃等號,這些,那麼這也不是好的東西。

  

  【廣】斷疑爲業。慧能簡擇,于諸法中得決定故。

  “斷疑爲業”,有智慧就沒有疑心,所以能夠斷疑。所以說我們有懷疑,貪瞋癡慢疑。不是一個根本煩惱——一個疑心?這個疑最壞的就是對叁寶、對因果、對四谛懷疑,這是障道的。那麼要斷掉疑,斷疑生信。《金剛經》不是經常說斷疑生信?這個疑要斷它,大家說我斷疑生信,我斷斷斷,怎麼斷?這個很清楚地告訴你了,智慧能斷。你不修智慧,你憑一天到晚求,我要斷疑我要斷疑,磕頭、求拜、燒香,怎麼斷?

  你要去求智慧,修了智慧,自然斷疑。那麼,你沒有、不去求智慧,你拼命磕頭、求、拜,那福報是大了,你還是你,你要求的疑要除掉的話,佛慈悲加持你,趕快求智慧去,好好去修定,修了定之後就有智慧。修定之前要修戒,修戒之前還要懂很多道理,這一連串,不能分割的。

  所以說,你說一個法門很簡單的就一個,我什麼時候成佛了——不可能的。每一個法都有前後的關系,都連串的,你這個法要生出來決定前面的一些條件,前面的條件還有它的條件。這個一連串起來,你從最初做起,第一個做好了,第二個就來,第二個做好了,第叁個就來,一個一個一連串,乃至成佛就來。你沒有這些條件的話——這就是緣起論,都有因緣的。

  這裏我們說,“慧能簡擇”,爲什麼慧能斷疑?慧能夠簡擇,簡擇就是知取舍,能夠分別,知哪些該取,哪些該舍,也就是能夠知道那些事情。那麼“于諸法中得決定故”,一切法由慧去簡擇的話,可以得到決定,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哪些決定要取的,要修的,哪些決定要斷的,要除掉的。那麼,這是要生決定的,決定要從慧生,所以我們說慧很重要。

  到此爲至,五個別境心所講完了。

  

  丙叁 善心所

  現在,我們開始善法——十一個善心所。這十一個善心所要生出來的。我們如果沒有的話,如何把它生起來,要靠緣起。這裏就看,第一個“信”:

  信心所

  雲何爲信?謂于業果諸谛寶中,極正符順、心淨爲性。

  “信”,不是亂信,迷信也是個信,正信也是個信,邪信也是個信。那麼這個信是正信,對業、果、諸谛——就是四谛、或者二谛,寶——叁寶,“諸”,就是連到“谛”、連“寶”的,諸谛、諸寶。在這個道理裏邊,“極正符順”——極正確地跟它相合的,這個叫信,就是說對這個客觀的規律,就是業果、四谛、二谛、叁寶這些道理能夠跟它非常正確地符合,這樣子的心理狀態就叫信。

  反過來,對業果不信的,對叁寶不信的,那就是不信。你說我信的是耶稣,也是信,你對叁寶信不信?不信。不信的話就不是信(笑)。那個不是我們的這個信。我們這個信,就是對叁寶、業果、四谛、二谛極符順,非常之跟它合得起的,這個心就叫信。這是衡量有沒有信的問題。你信什麼?你信科學,你信哲學,你信其他宗教等等,這都不是我們這個信。雖然字是一樣,內涵不一樣的。

  那麼,這個信有什麼特征?“心淨爲性”,它可以使心澄淨,因爲這個信心就像一個明礬,我們古代叫清水珠,這幾個珠擺到濁的水裏邊,一下子把那個濁都澄下去了,水就碧清了。那麼,我們的明礬也有這個作用,水裏很多雜質,把明礬補進去,雜質都沈下去了,水就清了。那麼信心,就是把心裏邊渣的、髒的東西全部濾幹淨,清淨。真正對叁寶起信心的人,心絕對清淨的。

  我們收到很多信,他說他皈依之後,…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