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了四皈依,就感覺身心舒暢,不知道來哪股大勁,平時身體很虛,早上起不來的,現在早上自己會一下子就醒起來了。鬧鍾還沒有響,快到時間了,他自己醒了,不要等鬧鍾響,做事情好象身上射出光來一樣的,非常有勁。這個信心起來了之後,精神狀態就不一樣了。以前是萎靡不振,疲疲沓沓的樣子,都沒有了,這個就是真正得了信心的效果。
那麼這些,我們在這些皈依弟子裏邊,不少有這個現象。但是“難長繼”,生起之後,要把它繼續下去,不要給它失掉。有的人,他碰到環境不順了,——有個學生,他天天歡喜修定,坐在那裏,坐得很舒服,他很舒服,他貪著這個禅味,他就是觀好之後還總坐一下,他的父母說這個人呆了,他這孩子現在怎麼變得呆頭呆腦的,木裏木殼的樣子,人家說話也不要聽,看戲也不要看,什麼東西都不管,那麼當他有神經病了(笑)。這個什麼原因?第一個他父母不理解佛教,再一個他也太執著。你修定修好了,你去做該做的事情了嘛,他還要保持那個定中的一種舒服的狀態,在父母面前還要這樣子做。當然人家看了你不對頭,看了你好象腦袋就怎麼不靈活了,不曉得。
我們說佛弟子,我經常跟他們說,做了佛弟子之後,得了好處之後,就要在世間上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這是你以身來弘法。你真正做了佛弟子之後,對父母孝順了,對做事情負責了,對什麼東西好了。吃素的人,人家懷疑你,不過你吃素的人胖起來了,這個身體的力量也強起來了,這個,人家就沒話說了,說佛教好了。我記得有一個什麼人,那個還是一個浙大的,不曉得哪個,他說他父母反對他吃素的。結果,他皈依之後吃了好幾個月素,他說以前經常害病的,現在不害病了。父母也很奇怪:吃素還可以的。那就不反對了。
【廣】 雲何信?謂于業、果、諸谛、寶等,深正符順,心淨爲性。于業者,謂福、非福、不動業。于果者,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于谛者,謂苦集滅道谛。于寶者,謂佛法僧寶。于如是業果等,極相符順,亦名清淨,及希求義。與欲所依爲業。
“雲何信?謂于業、果、諸谛、寶等,深正符順、心淨爲性”,這個差不多的。
下邊解釋,“于業者,謂福、非福、不動業”,這個在《俱舍》的業品講了很多。福業,是欲界的善業;非福業,惡業;不動業就是禅定的業。
爲什麼禅定業叫不動?假使你修得初禅,得到了初禅,下一輩子絕對生初禅,不會移動的。你這個修的定的業,得到的果不會動的。因爲其他的業,假使你夾雜了其他東西,會轉移。假使這個人本來投人身的,後來作了一些壞事,他就不投人身了,或者本來人間做大富的,後來因爲作了一些不好的業,就貧窮了,做乞丐了,這些都會。這個不動業就是,你修初禅修成功了,下一輩子絕對生初禅天,修的是二禅,下一輩子絕對生二禅天,不會動的,不會動搖的,不動業。
那麼這個業分叁種,有很多種,這個是舉叁種。福業,欲界的善業;非福業是惡業,惡業決定是欲界的,色界、無色界沒有惡業的;不動業就是禅定的業。你這些業都能夠搞清楚。
“于果”,這個果不但是世間的果,它是出世間的果。“須陀洹”,什麼樣子叫須陀洹果?什麼樣子叫斯陀含果?什麼樣叫阿那含果?什麼叫阿羅漢果?都有條件的,這樣子的條件滿足就叫阿羅漢果。
有的人說“我”得幾地了,那麼幾地的功德你拿出來。幾地的人的功能,你拿出來。沒有,沒有你就不是。這都要學,沒有學過的話,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麼有的人說證了阿羅漢果,佛在世就有一個,他得了四禅,四禅的定極寂靜,煩惱基本上沈下去了,那麼他以爲得阿羅漢果了。最後的時候,他臨終的時候,中陰身現了,還要投生了,他就奇怪了——怎麼阿羅漢投生,就起懷疑,結果就下惡道去了。那就是說你沒有搞清楚,你要搞清楚真的阿羅漢果怎麼樣的,那就不會搞錯了。所以這些要弄清楚。
怎麼樣叫“須陀洹”果?我們說須陀洹果的人,因爲須陀洹是欲界的見的煩惱斷掉了 ——八十八個使,見使斷掉了;欲界還有九品煩惱,可以斷了一品、二品、叁品、四品、五品,也可以沒有斷。這些人,不管斷了幾品,他決定不會犯五戒。管你處于有佛之世,或者處于沒有佛的地方,殺了他的頭,叫他犯五戒,不犯的。這是須陀洹果的道共戒!他得了聖道之後,自然有這個跟道俱生的戒,絕對不會犯五戒的。那麼這些人,如果你說你是須陀洹,你是不是這樣子的?
“斯陀含”是“一來”,大家知道。他還有叁品煩惱,斷了六品,這叁品煩惱,只有欲界再來一次,那欲界就不來了。“阿那含”果,欲界的九品煩惱斷完了,就是下一輩子生到色界天以上,欲界是再不來了。“阿羅漢”,叁界的煩惱斷完了,下一輩子叁界不來了,不會在叁界受生。
所以說,在得了阿羅漢果的時候,在阿羅漢果跟阿那含的時候,這個障特別大。爲什麼特別大?阿那含欲界不來了,一切欲界的債主都要把你抓住,不給你證阿那漢果。你一證的話,你不來了,這個債沒人要了,要不到了;阿羅漢果,叁界不來了,那麼你還沒出去之前,一切債主都要把你抓住,把你擋住,不給你證阿羅漢果。那麼,這個就說,“將得忍不還”,將要得到忍、不還果的時候,這個業障,把你要障的,這個時候障很大12。
這是果,要搞清楚,然後你不會搞錯了。業是這樣子的,果是這樣子的。
“谛”,“苦集滅道”,真俗二谛也可以。把谛的道理搞清楚。
“寶”是“佛法僧”叁“寶”。叁寶,我們看,好象是大家受皈依弟子,都是佛弟子,叁寶都知道。但是爲什麼佛稱寶,法稱寶,僧稱寶,這個道理,恐怕一般人還不會很清楚。佛的功德:身的功德、語的功德、他的意的功德,還有真正度生的功德,事業的功德,講起來,《現觀》後邊講了一品,都是講果,那個很深的道理,不是我們都會懂的。那麼現在我們懂了一點點,不夠!還要繼續地擴大這些。我記得海公上師一個《皈依叁寶攝要頌》,還有個叁寶什麼的,專門講叁寶的一些功德的,有那個書可以去參考參考。我們以前看過,書都沒收了,我的書,這些書我都找不到了,他們臺灣好象在印這些。這些功德都要看一看,然後對叁寶的信心就會真正地生起來。
“于如是業果等”,等就是谛、寶。“極相符順”,非常之絕對地跟它符順——一樣、差不多,那就是相信。“亦名清淨”,這樣子的心,就是清淨的心。亦名“希求義”,既然知道它的功德大,叁寶的清淨,你就要求了。所以說清淨也好,要求也好,都是從它的幾個側面來說的。“與欲所依爲業”,那麼既然它是非常好,信心起來了,有希求的意思,那麼産生的是欲,要産生這個善法欲,就要希求那個東西,這個欲就生起來了。生起來之後,才叫修行了。
如果你對這些沒有意樂心,你怎麼修行?根本修不起。我們學法一樣的,意樂心生起來,才能自動地學法。意樂心不生起來,打了他,他也不想學,打的時候很痛,他倒勉強地來坐一會兒,看看沒有人了,他又溜掉了。爲什麼?他沒有意樂心。這個信心很重要,“信爲道源功德母”,就是這個東西。你沒有它的話,一切道、一切功德都産生不出來的。母親沒有,哪有孩子?。所以說這個信心是絕對重要的,一定要把它生起來。生起來,我們要看一些叁寶的功德,一些四谛的道理,都要看一看。
還有一個簡單的,靠佛、菩薩、叁寶加持的方法,就是四皈依。這個法修了之後,對叁寶的信心就油然生起,大大地生起。剛才我說的那個居士,渾身是勁,好象用不完的氣力,就是那個四皈依的關系。如果你加持來了,信心就起來。
“慚、愧”這兩個,我們先看《五蘊論 》:
慚心所 愧心所
雲何爲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爲性。
什麼叫“慚”?我們知道慚愧,“我很慚愧,慚愧”,什麼叫慚?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慚,不對的。你這個慚是馬馬虎虎的意思,慚有慚的含義,不能動的。“我慚愧慚愧”,慚和愧有啥分別?差不多的嘛,慚就是愧、愧就是慚——不對的,慚跟愧兩個不一樣的。所以,這些你不學是不會知道的,所以要學。慚愧兩個字大家都會說,真正懂慚愧含義的人,沒學過法相是不會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緣,對自己來說感到不好意思;“于法增上”,同佛法一對照,這個不對頭,“于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壞事。“羞恥爲性”,感到羞恥,就是感到自己很難爲情,不好意思。一下念下去:
雲何爲愧?謂世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爲性。
“雲何爲愧?”慚愧的“愧”。“謂世增上 ”,世間上的人要說你壞話,就是譏嫌,這個人怎麼那個呢,你個出家人怎麼還吃肉的呢?這個就不好意思了,那就不敢做了。“于所作罪羞恥爲性”,一個是對自己來說,這個不敢做的,我是一個比丘,這事不能作。
一個是法增上,這是佛經上這樣說,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個是人家譏嫌,你做這個事情,大家說這個不對頭,那就不好意思,這樣子“羞恥爲性”,這個叫愧。所以慚、愧所對的不一樣的。在《俱舍》裏慚愧還有其他意思,這我們不要講的太多,先把一個記住。
【廣】 雲何慚?謂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爲性。罪謂過失,智者所厭患故。羞恥者,謂不作衆罪。防息惡行所依爲業。
“謂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恥爲性”,罪,它就解釋了,這個跟那個《五蘊論》一樣的。下邊是《廣五蘊論》的注解。什麼叫“罪”?“罪謂過失”,過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錯的事情,那就有罪。“智者所厭”,這個罪、過失,有智慧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薩之類的,聖者所厭惡的。因爲我們的過失的標准很多,標准不一樣,要“智者所厭”的,那就是說佛菩薩、聖者這些有智慧的人所厭的,認爲是不對的,這才叫過失,都有標准的。這個…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