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了四皈依,就感觉身心舒畅,不知道来哪股大劲,平时身体很虚,早上起不来的,现在早上自己会一下子就醒起来了。闹钟还没有响,快到时间了,他自己醒了,不要等闹钟响,做事情好象身上射出光来一样的,非常有劲。这个信心起来了之后,精神状态就不一样了。以前是萎靡不振,疲疲沓沓的样子,都没有了,这个就是真正得了信心的效果。
那么这些,我们在这些皈依弟子里边,不少有这个现象。但是“难长继”,生起之后,要把它继续下去,不要给它失掉。有的人,他碰到环境不顺了,——有个学生,他天天欢喜修定,坐在那里,坐得很舒服,他很舒服,他贪着这个禅味,他就是观好之后还总坐一下,他的父母说这个人呆了,他这孩子现在怎么变得呆头呆脑的,木里木壳的样子,人家说话也不要听,看戏也不要看,什么东西都不管,那么当他有神经病了(笑)。这个什么原因?第一个他父母不理解佛教,再一个他也太执着。你修定修好了,你去做该做的事情了嘛,他还要保持那个定中的一种舒服的状态,在父母面前还要这样子做。当然人家看了你不对头,看了你好象脑袋就怎么不灵活了,不晓得。
我们说佛弟子,我经常跟他们说,做了佛弟子之后,得了好处之后,就要在世间上的事情,做得更好一些,这是你以身来弘法。你真正做了佛弟子之后,对父母孝顺了,对做事情负责了,对什么东西好了。吃素的人,人家怀疑你,不过你吃素的人胖起来了,这个身体的力量也强起来了,这个,人家就没话说了,说佛教好了。我记得有一个什么人,那个还是一个浙大的,不晓得哪个,他说他父母反对他吃素的。结果,他皈依之后吃了好几个月素,他说以前经常害病的,现在不害病了。父母也很奇怪:吃素还可以的。那就不反对了。
【广】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于果者,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于谛者,谓苦集灭道谛。于宝者,谓佛法僧宝。于如是业果等,极相符顺,亦名清净,及希求义。与欲所依为业。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为性”,这个差不多的。
下边解释,“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这个在《俱舍》的业品讲了很多。福业,是欲界的善业;非福业,恶业;不动业就是禅定的业。
为什么禅定业叫不动?假使你修得初禅,得到了初禅,下一辈子绝对生初禅,不会移动的。你这个修的定的业,得到的果不会动的。因为其他的业,假使你夹杂了其他东西,会转移。假使这个人本来投人身的,后来作了一些坏事,他就不投人身了,或者本来人间做大富的,后来因为作了一些不好的业,就贫穷了,做乞丐了,这些都会。这个不动业就是,你修初禅修成功了,下一辈子绝对生初禅天,修的是二禅,下一辈子绝对生二禅天,不会动的,不会动摇的,不动业。
那么这个业分三种,有很多种,这个是举三种。福业,欲界的善业;非福业是恶业,恶业决定是欲界的,色界、无色界没有恶业的;不动业就是禅定的业。你这些业都能够搞清楚。
“于果”,这个果不但是世间的果,它是出世间的果。“须陀洹”,什么样子叫须陀洹果?什么样子叫斯陀含果?什么样叫阿那含果?什么叫阿罗汉果?都有条件的,这样子的条件满足就叫阿罗汉果。
有的人说“我”得几地了,那么几地的功德你拿出来。几地的人的功能,你拿出来。没有,没有你就不是。这都要学,没有学过的话,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那么有的人说证了阿罗汉果,佛在世就有一个,他得了四禅,四禅的定极寂静,烦恼基本上沉下去了,那么他以为得阿罗汉果了。最后的时候,他临终的时候,中阴身现了,还要投生了,他就奇怪了——怎么阿罗汉投生,就起怀疑,结果就下恶道去了。那就是说你没有搞清楚,你要搞清楚真的阿罗汉果怎么样的,那就不会搞错了。所以这些要弄清楚。
怎么样叫“须陀洹”果?我们说须陀洹果的人,因为须陀洹是欲界的见的烦恼断掉了 ——八十八个使,见使断掉了;欲界还有九品烦恼,可以断了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也可以没有断。这些人,不管断了几品,他决定不会犯五戒。管你处于有佛之世,或者处于没有佛的地方,杀了他的头,叫他犯五戒,不犯的。这是须陀洹果的道共戒!他得了圣道之后,自然有这个跟道俱生的戒,绝对不会犯五戒的。那么这些人,如果你说你是须陀洹,你是不是这样子的?
“斯陀含”是“一来”,大家知道。他还有三品烦恼,断了六品,这三品烦恼,只有欲界再来一次,那欲界就不来了。“阿那含”果,欲界的九品烦恼断完了,就是下一辈子生到色界天以上,欲界是再不来了。“阿罗汉”,三界的烦恼断完了,下一辈子三界不来了,不会在三界受生。
所以说,在得了阿罗汉果的时候,在阿罗汉果跟阿那含的时候,这个障特别大。为什么特别大?阿那含欲界不来了,一切欲界的债主都要把你抓住,不给你证阿那汉果。你一证的话,你不来了,这个债没人要了,要不到了;阿罗汉果,三界不来了,那么你还没出去之前,一切债主都要把你抓住,把你挡住,不给你证阿罗汉果。那么,这个就说,“将得忍不还”,将要得到忍、不还果的时候,这个业障,把你要障的,这个时候障很大12。
这是果,要搞清楚,然后你不会搞错了。业是这样子的,果是这样子的。
“谛”,“苦集灭道”,真俗二谛也可以。把谛的道理搞清楚。
“宝”是“佛法僧”三“宝”。三宝,我们看,好象是大家受皈依弟子,都是佛弟子,三宝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佛称宝,法称宝,僧称宝,这个道理,恐怕一般人还不会很清楚。佛的功德:身的功德、语的功德、他的意的功德,还有真正度生的功德,事业的功德,讲起来,《现观》后边讲了一品,都是讲果,那个很深的道理,不是我们都会懂的。那么现在我们懂了一点点,不够!还要继续地扩大这些。我记得海公上师一个《皈依三宝摄要颂》,还有个三宝什么的,专门讲三宝的一些功德的,有那个书可以去参考参考。我们以前看过,书都没收了,我的书,这些书我都找不到了,他们台湾好象在印这些。这些功德都要看一看,然后对三宝的信心就会真正地生起来。
“于如是业果等”,等就是谛、宝。“极相符顺”,非常之绝对地跟它符顺——一样、差不多,那就是相信。“亦名清净”,这样子的心,就是清净的心。亦名“希求义”,既然知道它的功德大,三宝的清净,你就要求了。所以说清净也好,要求也好,都是从它的几个侧面来说的。“与欲所依为业”,那么既然它是非常好,信心起来了,有希求的意思,那么产生的是欲,要产生这个善法欲,就要希求那个东西,这个欲就生起来了。生起来之后,才叫修行了。
如果你对这些没有意乐心,你怎么修行?根本修不起。我们学法一样的,意乐心生起来,才能自动地学法。意乐心不生起来,打了他,他也不想学,打的时候很痛,他倒勉强地来坐一会儿,看看没有人了,他又溜掉了。为什么?他没有意乐心。这个信心很重要,“信为道源功德母”,就是这个东西。你没有它的话,一切道、一切功德都产生不出来的。母亲没有,哪有孩子?。所以说这个信心是绝对重要的,一定要把它生起来。生起来,我们要看一些三宝的功德,一些四谛的道理,都要看一看。
还有一个简单的,靠佛、菩萨、三宝加持的方法,就是四皈依。这个法修了之后,对三宝的信心就油然生起,大大地生起。刚才我说的那个居士,浑身是劲,好象用不完的气力,就是那个四皈依的关系。如果你加持来了,信心就起来。
“惭、愧”这两个,我们先看《五蕴论 》:
惭心所 愧心所
云何为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什么叫“惭”?我们知道惭愧,“我很惭愧,惭愧”,什么叫惭?我看,把不好意思叫惭,不对的。你这个惭是马马虎虎的意思,惭有惭的含义,不能动的。“我惭愧惭愧”,惭和愧有啥分别?差不多的嘛,惭就是愧、愧就是惭——不对的,惭跟愧两个不一样的。所以,这些你不学是不会知道的,所以要学。惭愧两个字大家都会说,真正懂惭愧含义的人,没学过法相是不会知道的。
“自增上”,自己是增上缘,对自己来说感到不好意思;“于法增上”,同佛法一对照,这个不对头,“于所作罪”,作的罪就是坏事。“羞耻为性”,感到羞耻,就是感到自己很难为情,不好意思。一下念下去:
云何为愧?谓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
“云何为愧?”惭愧的“愧”。“谓世增上 ”,世间上的人要说你坏话,就是讥嫌,这个人怎么那个呢,你个出家人怎么还吃肉的呢?这个就不好意思了,那就不敢做了。“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一个是对自己来说,这个不敢做的,我是一个比丘,这事不能作。
一个是法增上,这是佛经上这样说,是不能的,我就不要做。一个是人家讥嫌,你做这个事情,大家说这个不对头,那就不好意思,这样子“羞耻为性”,这个叫愧。所以惭、愧所对的不一样的。在《俱舍》里惭愧还有其他意思,这我们不要讲的太多,先把一个记住。
【广】 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罪,它就解释了,这个跟那个《五蕴论》一样的。下边是《广五蕴论》的注解。什么叫“罪”?“罪谓过失”,过失,就是不好的事情,做错的事情,那就有罪。“智者所厌”,这个罪、过失,有智慧的,也就是佛弟子、佛菩萨之类的,圣者所厌恶的。因为我们的过失的标准很多,标准不一样,要“智者所厌”的,那就是说佛菩萨、圣者这些有智慧的人所厌的,认为是不对的,这才叫过失,都有标准的。这个…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