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后来起一个追悔心,这个坏事该不要做的。像我们一个最近来一封信,有一个学生他受了个酒戒回去了,回去之后在某个场合,宴会,那么上面的主人,“啊,敬酒敬酒”的,他也糊里糊涂好象是不好意思,就吃下去了,他说吃了两斤啤酒。吃了两斤啤酒,那就是说他做的事情是先作恶了,做了坏事。后起悔心,后来写信给我说,“哎呀,我忏悔”,这个事情,该不要吃的。那么这个恶作也是善的。因是不善,吃酒是坏事,不善,但是你悔了,感到这个事情不对,要忏悔,他是说他念百字明念了什么什么的。后来我跟他说,酒戒么你就对了清净比丘面前忏忏悔了,以后再也不吃就可以了。百字明要是取相忏,那是不能对首忏的(不通忏悔)的那些东西,才要修忏悔法。忏酒戒很简单,你找一个比丘清静的,在他面前是顶个礼,陈白一下,以后再也不犯了,他说你这个清净了,就清净了(还净),不需要很麻烦的。他认为是不得了。
还有一个更糟糕,反正已经犯了,那我所以以后碰到酒我就吃了,反正是犯到底了。这个更错了,犯了马上忏悔,怎么好一开开到底呢?这个佛经上也有个公案。一个放牛的,他给人家主人放二百五十条牛,二百五十条牛放到山上去,那一天山上刮大风,一不小心,一个牛摔下来摔死了。“哎呀,糟糕得很”,他心里难受死了,“一个牛摔下来,要赔啊”,他是个穷人,给人家看牛的,哪有那么多钱来赔牛呢?他说,“既然一个牛死了,丢掉了,还有二百四十九条一齐摔下去算了,反正总是摔死了,吃官司总是吃官司了,一齐摔下去就完了”。干脆把那些牛都赶到山上去,都滚下去,都滚死了。这不是笨透了吗?那就是说二百五十条戒,你犯了一条——犯了戒,赶快忏悔嘛,即使你这个是根本戒,不能忏的,那么你其他的保住也可以嘛,他说反正犯了,总是犯戒了,赶快犯完就算了,二百五十条全部都犯完算了,这个不是——那你罪就很大很大了。
这是一般人的这个心理状态,犯了就犯了,反正总是犯戒的人了,什么都做了。那就糟糕了。犯了要赶快忏悔,即使这是不能对首忏的,那么你修法,取相忏,修一个忏悔法,求那个瑞相。其他的戒,要护持,不要犯了。一个戒犯了,一个罪。一个罪呢,你其他的戒没有犯呢,其他的罪还是没有,他是功德还有了,你何必把它全部犯了呢?
还有一个公案,他是这么样的,一个人是受五戒的居士,他是四条戒都犯掉了,还有一条戒没有犯。有一天他坐在那里,护法菩萨对他说,“你四条戒都犯掉了,那些护法菩萨都走了,只留下我一个。你这条戒没有犯,我一个人跟着你实在麻烦。其他人都走完了,你干脆犯犯掉,我就走掉了”。这个护法菩萨并不是真的要走,是警惕他,他说你已经犯了那么多了,护法菩萨都走完了,就我一个了,也要走,你要好好地注意了。他听了这个话,警惕心就来了,他赶快忏悔了。忏干净之后,护法菩萨又回来了。这就是说犯戒,不要说犯了一条,其他的总是犯了就一下犯完算数。这个心绝对不能起来!
善的恶作,讲完了。不善的恶作,“若不善位”,就是不好的一类,又分两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先不作恶”,假使他在一个银行里看见柜台上一大堆钞票,总几万块,人也没有,里面的那个职工也不在,旁边也没有人,他想,我要把它拿在口袋里么,人家根本不知道。但是胆小不敢拿,后来回去了之后,悔了,“哎呀,那么多钞票,那时候为什么不拿呢,拿了根本没有人知道,拿回来我不是发财了吗?”这个恶作悔是不善的。那么就是先不作恶后起悔,本来作恶呢是不善的,因是不善,这个悔也不善。没有做,后来想该做的,这个不善。这是不善的恶作。
另外一个不善的恶作,先做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先做了好事,像我在厦门的时候,一个老太太、女居士,她跑得来跟我说,她说有一个法师说,“我受了五戒,该不要受的,我听了之后,我真懊悔了,我在哪里受了个五戒”,结果,为什么,我说“什么事情该不要受了?”她说,“我受了个五戒,后来回去之后,脸上痒得很,我去一抓,哪知道蚊子给我搞死了,犯了戒,杀戒。该不受,我去问,他们有人跟我说了,你该不要受的,你不受么,你没受戒嘛,你杀个蚊子无所谓的。你受了戒么,你犯戒了,糟糕了,早知道你不要受好,”她说,“早知道不受”,这个是错了。这个因是善,受戒是善的,但是悔呢——不善。
受戒是好事,怎么悔起来了,“该不要受的”,这个事情你们想想怎么样,是不是不够好。这个愚痴得很,受戒的功德,哪怕是五戒,也是菩萨戒的基础,一切别解脱戒都是以五戒为基础的。那你受了之后功德很大,假如不犯的话,人天是保得住的,犯了一条马上忏悔也没问题。即使犯了,不全,那么你生了人间,做一个贫穷下贱的,或者是愚痴的,或者是笨的,或者是什么的,那总比做个狗好些吧,总比在这个地狱里边受苦好些吧,怎么说这个受戒不好呢?而且我们说这一个人,这个老太太也是听人家讲的话,那个人给讲的话也是一个不懂戒律的人。蚊子你不是安心杀他的,你说用手一摸,它擦死了,这是误伤,误伤不犯戒。仅仅是这个蚊子它本身如果怀恨在心,将来它报怨,这个是会的,是可能的。但是你杀了个蚊子,将来下地狱是不会的。因为你是误伤,不是安心,没有杀心的,也没有起方便,仅仅是自己不知不觉的,抓痒的过程中误伤了个蚊子,你不知道蚊子咬你,你认为是皮肤痒,搔一下,这个蚊子它也是命该尽了,被你一搔,它也不逃,搔死了。这个是从戒律上说并没有犯戒。在因果上说,有这个,对对方结了怨的因果是有的。那么你受戒根本是对的,没有说——不要受戒的这个话完全是没有依据的。
那么这些悔,是不善的悔。所以它这里讲得很仔细,恶作有两类,一种是善的恶作,又分两个;一种是不善的恶作,又分两种。总的来说,恶作就是通善恶的,并不是悔都是坏,也不是悔都是好。
睡眠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心极昧略为性。
什么叫“睡眠”?“不自在转”,心不由你,它就是,本来念经的,睡眠来了,瞌睡、昏沉来了,昏沉就是瞌睡,也是属于睡眠里的一种。你念、念、念,念到其他地方去了,念到前面的念到后头去了,念到后头的念到前头去了。有的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后来怎么念观音菩萨来了。怎么念的是阿弥陀佛,变成观音菩萨了,那就是说,不自在转,心里这个昏沉、睡眠来了之后,不听话了,他自己平时想惯的东西,他想那个东西去了。这个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还是好的,阿弥陀佛念念到什么去了,念到玩去,吃喝玩乐这些,念到那里去了,那就更糊涂了。那就不自在了,就不听话了。不自在转,心极昧,不但是不自在,心极昧略为性,昧就是糊涂。略就是心想不多,只能是很简单的东西想一想。这是《五蕴论》,《广论》多讲一些。
【广】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一样的,什么叫不自在转,这个给你解释了。“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心等”,等,这个身,你在睡眠的时候,或者是昏沉大的时候,心也好身也好,不听话了。你要它怎么个东西它不管你了。它是不随自己的自在了。这个属于愚痴的一分,睡眠是属于痴的一分。他糊涂了,心里是糊里糊涂。是愚痴的一分。
“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那么因为这个自性,不自在转是它的自性,它自性是不自在。既然不自在,就能够“令心、心法”,心法就是心所法。他可以使得心、心所法“极成昧略”,非常之昧,暗昧、糊涂,“略”,就是心打不开了,只能缘一点点东西。
那么这里的“昧”,他们一般的注解,就是简别于在定。定也是心缘的一个境界,并没有很广的缘,但是极清楚,明明白白的,缘什么就是什么,很清楚;而这个睡眠呢,也是缘的境界很少,但是非常糊涂,并不清楚,缘那个境呢,是道缘不缘的,糊里糊涂的,这个也不自在的,跟了梦境,跟着转的。
“略”,就是说简别于醒的时候,醒的时候这个心很明利,它缘的境很宽。像我们现在有几个工作人员很忙的时候,他一会儿搞这个一会儿搞那个,好象打仗一样就是那个过去的练武的一样,十几个人围攻他,他一会儿对付这个一会儿对付那个,到处转,很忙,他可以心对付很多的事情。但是梦中就不行了,睡眠的时候心只能应付一点点小的事情,广的缘是不行了,缘不起来,没有力量缘那个东西。这是昧略,昧是简别定,定是清楚的,虽然境是很少,缘一个境,但是很清楚,略是简别醒的时候,醒的时候心是广泛地缘,我们睡眠就不能广缘,只能略略地缘一点点。
“此善不善,及无记性”,睡眠,有善不善,也有无记。这个我们都有体会:你做个梦,杀鸡、杀鸭子,那是不善的;你做个梦来拜佛,善的。你做个梦来游山玩水,无记的。但是虽然梦境的本身,善、不善、无记都有,但是总的来说,“能与过失所依为业”。睡眠,能够产生一些过失,很多过失从睡眠来的,主要的,“障观为业”。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要观,所缘的要去观的时候,如果你昏沉睡眠来了之后,那根本观不起来。所以说在定中最大的障碍,睡眠,包括昏沉,障观——就不能观了。
其他过失也可以依了睡眠而产生。我们说白天我们持戒很好,对一些境来的时候能作主,睡眠的时候就不一定,心里根据自己习气来了,自己持戒的力量有的时候就发挥不出来了,这个大家有经验。那么睡眠多的人经常做错事情。
还有一个,我们说,这是对睡眠太多的人说,睡眠本来不够的人就不要去管那些了。我好象哪一本书看到,医学…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