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51

  ..续本文上一页性。

  “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他这个有情,他这个相续,这个身心,身心都是相续,今天、明天都是等流下去的。谢灭,谢灭就是一期完了,没有了,断掉了,那么是无常了。这个一般说,无常到来,就是死掉了。那么,实际上无常哪个时候到来呢?天天在你身上,刹那刹那都在无常。你起个念头,开始想着在念佛,后来一想去烧饭去了,这是无常,这个念头就变掉了,这是无常。但是这里说无常,就是,总的说——变、坏。对有情说死掉了,东西来说是坏掉了。生老住无常,就是生住异灭,这是四个,我们讲过了。它所以叫不相应行,也是我们的色心,它的分,它的位有所改变,并不是离开色心还有这么个“生老无常”的东西。下面这个名、句、文身,这是声明方面的东西。

  名身

  【广】 云何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名身,什么叫名?名我们说就是概念。茶杯,叫个名,这个是凳子、桌子,这个名是一个东西的代名词。“于诸法自性”,假使这个茶杯是什么东西?我们没有取名字之前,只看到是什么东西,后来说这个叫茶杯,那么,是增上去,这句话是加上去的,它本身没有茶杯这两个字。我们说,假使是海外的,英国人、美国人,它根本不叫茶杯,他们另外又给你安个名字,这个茶杯名字很多,每一个语种,西藏也不叫茶杯,他们有他们的名字,那么这是安上去的,不是它本身有的,增语,增上去、加上去的。这个法,给它加一个名字,“如说眼等”,这个叫眼睛,那个叫耳朵。就像我们说的眼睛,这个,欧洲人又不叫眼睛。这个都是安上去的名字,但是我们叫惯了,一说眼睛,马上知道这个东西。我们以前跟小孩子逗了玩的时候,就说“眼睛”,他就指眼睛,“耳朵”,他指耳朵,不要搞错,他乱点就点错了。所以才学孩话的人,他要去锻炼。这是增语,一个法,它加上一个——把它加个名字,眼睛、耳朵等等,我们说这个就是一个概念。

  句身

  【广】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那么什么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一个是自性,一个差别。那么这个茶杯怎么样的?它的义是什么东西?这茶杯是泡茶的。句子,就是说,“如说诸行无常等”,我们在用现代话来说,也很简单。“名”就是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概念。句子,句就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我们说无常,什么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我们说一个空,什么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我们说这个寂静,什么寂静?涅槃寂静。它意思完整了。单是个“寂静”,什么“寂静”?单是个“涅槃”,“涅槃”怎么样?如果“涅槃寂静”,涅槃这个东西最清净的,一切灾患的、烦恼的、动乱都没有的。

  那么就是说:“名”就是一个概念;“句”,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字母。这个实际上很简单的东西。

  文身

  【广】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了。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就是字母。西藏——gakagana(音);英语——A、B、C、D;梵文,它有它的字母。“此能表了前二性故”,就靠字来表达前面的。它们都是拼音字母的,不像我们汉人,汉字是一个字就有意思的;其他的语种,都是几个字拼成来一个概念,一个名字,然后几个字兜拢来成一个句子。文,就是字母,有这个文才能够表达前二性。名也是文字兜拢来的一个名词,一句句子更是很多的字母把它兜拢来成一个句子。

  “亦名显”,能够显了意义的,也叫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名跟句所依靠的就是文,就是字母,依靠它之后,才把意思显出来。“亦名字”,也叫字母,这个字。“谓无异转故”,它不再转异了,是最小的单位。“前二性者”是什么?“谓诠自性及以差别”,就是名、句两个。显——显了。这是《广五蕴论》,讲得详细一点。

  

  云何为生?谓于众同分中,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

  云何句身?谓诸法差别增语为性。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亦名为字。非差别门所变易故。

  这个《五蕴论》里边,它就简单了,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这一下学我们两本一起学了。这个心不相应行里边,生、老、死,我们看生、老、死,都没念过。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一模一样。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就是变,生住异灭的“异”。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一样的,生住异灭的“住”。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一样的。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就是讲它自性的。

  “云何句身”,讲它差别的,“诸法差别增语为性”,这个增语,加上去的,本来没有的,是安上去的名字。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就是字母,它的体就是字母,因为能够表达,前面两种的名跟句的意思,也叫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名跟句就是我们的概念跟句子,都是依靠这个字母来显了它的意思,也叫字,就是字母。“非差别门所变易故”,就是这个再不能变了,最小的、基础的东西了。

  那么,这里我们再说一个,什么叫“身”?名就是概念,句就是句子,文就是字母,身摆来干什么?身就是多数。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三个名,叫多名身。这是印度的语法。我们中国:一个名,叫一个;两个,叫两个;三个以上叫众多或叫诸。这是代替,字不变化的。英语就加个“s”就完了,多数、少数表达出来。而印度,就是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身就是“多”,三个名就叫多名身,三个以上就是都叫多名身。那么同样的,下边依样类推,一个句子,假使“诸行无常”,叫句,如果说两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是句身,如果再加一句“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是多句身,三句以上的叫多句身,一句的叫句,两句的叫句身。文,一样的:一个字母叫文;两个字母叫文身;三个字母以上的,多文身。

  这是印度的声明学,也属于不相应之一。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的佛教的教典的体,就是名、句、文身,没有名句文身,我们经教怎么学?声音固然是声音,但声音如果没有名、句、文身的含义在里头,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什么意思不知道。就靠名句文身,那么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领会佛的教义,才能够等流下来。没有名、句、文身,佛说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是执着文字,固然三世佛冤,但是你抛弃文字,你怎么学?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两句话是辩证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离开经一个字就是魔说,那好厉害。那么依文解义,当然也不对。不要执着,但是这个文字,也不能离开,离开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领会佛的教义?

  那么今天还有一个“异生性”,讲完了,不相应行就讲完了。下边就是识蕴。我们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讲完了,这里讲的是八个识,所以属于大乘。再下边就是蕴、处、界的分别的问答,到那个时候我们把蕴的为什么五个,不多不少的,这个时候再补充。那么今天把不相应行的最后一个,异生性讲一下。

  异生性

  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

  【广】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在《五蕴论》里边,什么叫异生性?“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行蕴里边讲完了。“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一模一样。那个异生性,就是一个凡夫的代名词。异生,就是没有得到圣者。这个异生性,就是说什么人是叫异生性?“圣法不得为性”,圣者的法没有得到,那么叫异生性。反过来,得了圣法,就是见道以上,就不叫异生性,叫圣者。那么凡夫就是异生性,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异生性。圣者,他就把异生性舍掉了。这又得、非得的问题了。我们前面讲个“得”,没有讲非得、不得,没有。那么《俱舍》里讲得、非得两个同时对了讲的。得到一个什么,固然成就什么,但是异生性,你要非得——异生性把它丢掉,那成了圣者。如果异生性你还是不给它舍掉的话,永远是个凡夫。那么这就是圣法不得为性。在我们这里讲得很简单,不要很复杂的意思掺进去,就是说没有证到圣法的人,那些都是异生性。好了,今天我们就把不相应行讲完了。

  

  第十一讲

  

  提问

  今天我们还是要提问,但是名单没有拿来。那么,我提的问,大家能答的自己答。前天我们讲的是不相应行,讲完了。现在我们就是后头几个。

  众同分,什么叫众同分?宗瑞上次你没有答下来,今天你答,众同分什么意思?你小组里发言很积极的,怎么这里不行?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不要是推给人家,推给人家的话,你饭也给人家吃了,那就不好搞了。哪个答?宗海,众同分,众是什么?同是相似的,众是什么意思?(学僧答:众多的意思。)

  众多的有情,他的相续的身心,有同样的地方、相似之处。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众生有相同之处。那么这个众同分,人就是人的众同分,都是两个脚站到走的;(12B)狗是狗的众同分,会叫的,能守门的;等等。众同分的范围,有广有宽。人类是人类众同分,乃至男人,男人众同分,小孩子,小孩子众同分,里边有各式各样的众同分。

  什么叫生老住无常?宗晖。(学僧答:生就是本来没有的,后来他就……)

  什么东西本…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