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56

  ..续本文上一页也不能多一个,又不能颠倒一个。这个讲法相,就讲得最严密的,这个是《俱舍》,把这些问题都彻底地给你讲清楚了。那么,在五蕴里边的蕴,我们大概就补充到这里。

  

  十二处

  下面是处。那么我们要讲这个,就是要把它的关系要搞清楚,蕴与处的关系。蕴、处、界都是分析宇宙的万物的。处是包含无为法,蕴是不包含无为法,只是有为法。但是色蕴包含哪些处?这个要你们讨论的,自己去找。下边我们把处讲一下,先看《五蕴论 》。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言触处者,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言法处者,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好,这个很简单,就一句话。

  什么叫处?“诸识生长门”,一个识它要生的地方,门就是地方、处所,也就是处的意思。识从哪里生?从这个“处”生,处就是识生长的那个地方,门就是由此而生,门就是由此而进,由此而出。识之所以能够生出来,由这个门,就是十二处那个门。

  这个我们讲过了:眼处对了色处,就生眼识,耳处对了声处就生耳识,意处对了法处生意识。那么,这个就是说,识从这个处里边生的,就是它生的门、门户,从这里出来的。

  最后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眼对色;“耳处、声处”,根境相对,耳对声;“鼻处、香处”,鼻对香;“舌处、味处”,舌对味;“身处、触处”,身对触;“意处、法处”,意对的是法。

  “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这个前面讲过了,眼——净色根,耳、鼻、舌、身都是净色根。色处,有显色、形色,等等;声有执受大种,非执受大种,俱大种;香有四种,等香不等香;味有三德六味这个味,甜、咸、苦、辛、淡,等等。“如前已释”,前面讲过了,不要说了。

  触处,有点儿困难,以前有人就是教不懂,这里再补给你说一下。触处:四大种——能造色,也在触里边,及一分触——所造触,这两种都是触处。这是也讲过的,再给你分析一下。能造、所造都是触。

  意处就是识蕴,我们前面说的,什么叫意?“意所摄故”,这个意处就是识蕴,识蕴就包在意处里边。

  法处,就是“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无为法”,都属于法处里边的。

  

  五蕴、十二处与八十七法之间之对应关系

  下边“无为法”我们慢慢说,先说十二处。十二处的五蕴,五蕴的色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受蕴,包十二处的哪些处?五蕴的想蕴,又包十二处的哪一个处?五蕴的行蕴,十二处里边哪个处?五蕴的识蕴,包含这个十二处的哪个处?然后反过来,十二处里边,这个眼处属于五蕴里边哪个蕴?十二处的色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十二处的声处、耳处、香处、鼻处……一直挨到意处、法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你们回去讨论的时候要把它弄下来。就是说:五蕴里边每一个蕴,十二处里边包哪个处;反过来,十二处每一个处属于五蕴的哪个蕴。这个,一正一反地弄下来。

  还有一个:五蕴里边,百法也好,《五蕴论》里边没有一百个,心不相对行少十个,无为法里边也少三个,那么算算是十三个少了之后,就八十七个了,不去管它。你把这个五蕴里边所有的法,把它理起来,八十几个;然后色蕴包几个,受蕴包几个,行蕴包几个,识蕴包几个;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声处包几个,香处包几个,把三个东西的关系都列出来,画表,然后明天要问。

  再说一遍:五蕴里边,包含哪个处,每一个蕴包哪个处;反过来,这个处属于五蕴里哪个蕴;然后五蕴的每一个蕴,这八十几个法里边,又包哪几法,色蕴包几个法,受蕴包几个法;再过来就是说十二处里边,色处包几个法,香处包几个法,意处包几个法,法处包几个法。要一个一个列下来。

  这个就是要练一练脑筋了,如果这个东西你经常地分析,你以后碰到事情不要费脑筋,马上把它就弄得很清楚,下个决断,这样这样子做。那个辩论就是这样子,把脑筋磨细来,你说不磨细的话,你想入定,那是不可能的。 《大般若经》大概念过的人可能有,同样的话一大圈,再过了——跳两个字,又是一大圈。念到后来,想睡觉了,这差不多的话,都是一样的。但是,你没有这个训练的话,你想入定,做不到的 。《般若经》是印度的佛说的话,他跟你开玩笑?一圈一圈一圈地说,就是叫你思想,把你磨细磨细,你这样子才能够进入微细的道理。如果没有这些训练,你微细道理擦过去了,摆在你面前都漏过去了,不能体会到那个道理。因为这是进入定的一个训练的阶段。我们这个还粗,比《大般若经》还粗得多,那明天的要求就是这几个东西,就是互相的关系,五蕴、十二处、跟七十五也好、百法也好、八十几个法也好、八十四个法也好,它的关系,找出来,互相的关系找出来。明天我不是一个一个问,我就是抽到问的:五蕴里边,八十四法里边,是哪些法,色蕴包哪些法;或者是十二处里边,法处是包哪些法;十二处,法处又在五蕴里,哪个蕴;五蕴的色蕴,在十二处里边,又是什么东西。我中间挑到问的,不是挨到挨到问的。那就是说,你的脑筋要活一点,你的脑筋死板板的话,我问什么东西你也不知道。今天讲到这里。

  

  第十二讲

  

  问题解答

  今天我们先解释一些问题,问答就不问了。有一组有几问题。那么我们现在两个组比赛,他们提的,你们那一组看怎么说。

  第一个题:五蕴里边,若胜若劣,讲色蕴里边的若胜若劣是指哪一些色?这是楼下一组,楼上一组你们没有这个问题,你们怎么回答?“云何谓蕴,蕴为何义?”里边就是说,“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这个“胜劣”是指什么?你们这一组怎么说?

  (学僧答:从趣这个方面来讲,趣是指五趣,天趣,它的色比欲界的要殊胜,地狱的色比欲界、比人的色要更低劣。)

  对,是这样子的。色界天超过欲界天,欲界天超过人,人又超过畜生,畜生又超过饿鬼、地狱,这个是胜劣,就是这个。

  第二个:八识摄藏我慢相故,是否包含其他相?包含我慢相,摄藏我慢,包不包其他的?这是第八识,第八识里边,它就是,《广五蕴论》的十四页的反面,后边,最后第三行,“又能摄藏我慢相故”,这是说第八识。那么,还藏什么,有没有?你们楼上一组怎么说?第八识藏的很多,一切法种子什么都藏在里头,当然还有其他的。

  第三:识蕴中“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怎样理解?这个色蕴里边“前后一类相续转故”,是第七、第八识,那么怎么理解?你们这一组怎么说?(学僧答:前后一类,因为第七识,它就当然抓住第八识作为所缘,然后对于我痴、我慢、我爱、我见相应行,一直就是担任这个事,前后都是这样,不管别的,这是前后一类。)

  念下去。(学僧答:前面第八识就是专门采集这件事的,采集诸行种子,别的事它也…)

  第八识它是缘什么?缘根身器界,它以这个为境。“又复缘身为境界故”,这里说了个“身”,其他的,《百法明门论》就说了,又缘外境。那么,它就是执了那个境界——外境,又缘那个东西,这是一类相续,不动的,不变化的。不变化的,感觉不到,一变化,我们说一个东西不动的,你就不容易把它觉察出来,如果它在动,一看就看到。所以说,“前后一类”,就是很微细,不容易觉察,不容易觉到。

  还有一个问题:最胜意为何称最胜?是七识还是八识?这个我想你们肯定答得出来,“最胜意”,第十四页的后页倒数第二行,“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你再回答。(学僧答:最胜意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最胜意——我们说采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别叫识。最能够思量的,一天到晚考虑这个问题的,就是第七识。它考虑什么?把第八识的见分,以为是“我”,一天到晚是考虑:这是“我”,这是“我”;我、我、我、我,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跟这些相应,这是第七识。

  最后,第五个:为何不立意根?意根的问题。意根有,那你们看,你们这一组意根怎么说?眼根、耳根、舌根、鼻根、身根、意根。这个意根,今天就要讲了,大家等一下解决也可以,讲的时候解决。那么,你们那一组啥东西?宗宙,题在哪里去了?他上哪儿去啦?(学僧答:他刚刚下去了。)刚下去了,他还有题的,不晓得什么题,那就不管他了。(学僧:有一个,他说眼处就是眼根是不是就是眼处?)眼根就是眼处,这个没啥说的,他不是这个题,这个很简单的。

  以非三见作为最上等,属何类摄?我们说,见取是把萨迦耶见、边见、邪见,执为最上、最胜、最清净、能解脱,这个叫见取。那么,现在我们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不是这三个见,就是除开萨迦耶见、边见、邪见,那些其他的见,执为最上、最清净、能解脱,那么,这样子的执着,是属于哪一类摄?是不是属于见取摄?就是这个问题,属不属见取?那问题,书上是没有,我讲过的,你们还是再去考虑一下,把你们的笔记拿出来看一看,我们讲的时候有讲过来的,或者,如果没有记下来,把磁带去听一道,里边肯定会有那个答案。

  今天我们要接下去。识蕴讲过了,蕴也讲过了,处讲了一半,那么,还是从处这里开始。

  

  复有十二处…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