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61

  ..续本文上一页人走路一样的,要攀缘,就是说他气力很小,小孩子走路要大人牵着他走,要缘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他要缘的,一个心生起来,绝对要有缘境的,没有那个境的话,这个心,它没有力量生出来的。那么,几个有缘的,就是几个能缘境的?当然,心法。“谓七心界”,心王、心所,都能缘法,七个心界是心王,法界一少分是心所法,法界少分里边是心所法,一部分,这是有所缘,有缘的。那么,几个无缘的?反过来就是,十八界里边,把前面七个界跟法界一部分除掉,还有十个界、法界一部分,那就是没有所缘的。

  有分别无分别

  几有分别?谓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分。

  “几有分别”,几无分别。这里只说一个,哪些是有分别的?“谓意界,意识界,及法界少分”。意识界,我们第六意识,意界就是末那识,或者是说那个“无间灭意”,一般是说末那识。“法界少分”——心所法,这是有分别的。那么,其余的,反过来,几无分别?除了两个界、法界一部分,那么余都是无分别。

  这里我们就提个问题,眼识、耳识、鼻识、身识不在里头,有没有分别?

  (学僧答: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了别为性,眼识是了别为性,耳识也了别为性,但是这里有分别里边没有它,什么原因?(学僧答:……)

  这个《俱舍》里有。那么你把全部讲出来,为什么叫它没有分别?

  (学僧答:分别的是意识。不是眼识……)

  你如果眼睛不分别的话,你看的东西,你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意识当然分别,眼识也了别为性,凡是识蕴都是了别为性的,这个,就是在这里是不讲了,《俱舍》里讲。“说五无分别,由计度随念”。这个五个识,说它没有分别,并不是说它一点也不分别,它还是分别的。分别有三种:自性分别、计度分别、随念分别。计度分别是最厉害的;随念分别,根据以前的事情互相对比;自性分别,没有的,它只是看到,这是一个青颜色,好了,其他不管。这只是一个颜色,青不青都不知道。因为青颜色,还是比较而来。以前看到这个颜色叫青,那么,这个颜色——看到这个,反应过来,这叫青,这是意识的作用,眼识只看到——一个颜色反映过来了,对了,这个是——颜色反映过来,两个不一样,这是知道的,其他的就没有了。那么这个是分别得很简单,所以,不摆了这个有分别里边。说它没有分别,因为它计度分别、随念分别没有——最厉害的分别没有,不是说什么分别都没有,自性分别是有,所以是叫它不在分别里边。好,这个是有分别、无分别。

  执受非执受

  几执受?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

  几非执受?谓余九,四少分。

  “几有执受”,这个好说,由识执它为自己的——执受。有执受大声,无执受大声,这个前面都讲过。

  “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五个内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是有执受的,由识执它为自己的,有感觉的,你打它一下,它痛的,你摸它一下,它感到舒服的。那么,还有四界少分——色、香、味、触。色、香、味、触,浮尘根,不是净色根,它就附在这个净色根以外。我们的眼睛,这个葡萄一样的眼睛,它有眼识,它有它的味道,它有它的气味。我们说这个气味好不好闻?你们去闻闻这个味道,这个血腥的味道,去闻一下,那就不好闻的。那个眼睛的味道,你去闻闻看,也是这个味道,血还没有出来,包在里头,如果你把这个猪的眼睛——杀掉的那个猪的眼睛,去闻一闻,恶心的,闻到这个。那么天人跑到我们人间来,鼻子要按住的,因为臭得不得了,就像我们进了动物园一样,臭烘烘的,都是臭味道。色、香、味、触是浮尘根。为什么生没有?生啥东西?声不是任运起的。

  那么,“几非执受”。反过来,哪些是执受,哪些非执受?除了这个五界及四界少分之外,余下的九个及四个少分,那么十八减一减,这个无执受。

  同分彼同分

  几同分?谓五内有色界,由与自识等境界故。

  几彼同分?谓即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几同分”,“几彼同分”,这个我们先讲一下。“同分”,眼睛正在看东西,叫同分眼;眼睛不在看东西,眼根还是好好的,叫“彼同分”眼,没有起作用的眼。同分就是起作用,跟识一起起作用的,叫同分。那么,这里已经说几个是同分——“五内有色界”,眼耳鼻舌身,这五个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它跟它的自识,眼根所对眼识,耳根对耳识,“等境界”,都在缘那个境,在起作用,叫同分。同分眼,正在看东西的叫同分眼,正在听声音的叫同分耳。

  那么,反过来,“几彼同分”,不是同分。彼同分,就是没有起作用的。耳朵在休息,没有听东西;眼睛闭在那里,眼根好好的,闭那里不看东西,眼识没有生起来,没有起作用,那么就是“谓彼自识空时”,这个“自识空”——识没有生起来,那么它就没有起作用。眼根,眼识没有起作用,没有生起来;耳根、耳识没有生起来,这时候它不听声音,不看东西,叫彼同分眼,彼同分耳。再说为什么叫同分?“与自类等故”,它眼根跟那个同分眼还是一个,一样的,同样是个眼根,一模一样,但是作用起不起,所以加个“彼”。同分还是同分,加个彼,就没有起作用,同分还是同,样子还是一样的。

  在这里边,就是说,把十八界的差别——有见无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善不善、有所缘无所缘、有分别无分别、有执受无执受、有同分彼同分等等,把它总结、把它分别了一下。

  这当然是很简单,其实复杂的还多。这里因为初学,不能太复杂,到此已经可以,开智慧的一些门路已经给你们了。这个就是开智慧的钥匙。你不要“烦死了,我不想看”,你不想看,你智慧永远不生。这个东西,你去看,自己想,智慧就这么开了。智慧怎么来的?求加持、开智慧了去拜、点灯了啥东西,你没有这个还不行的。

  我记得温州一个居士供了很多钱,他眼睛不好,叫大吉佛爷念经。大吉佛爷念来信说,“我给你念好,加持你,但是你得要忏悔。你不忏悔,单是叫我给你念经,单方面的也没有用”,所以,那天有个打电话来,有一个出家人很着急,他们说年轻人,在山洞里边修,狂了,自己会做手印,脑筋不清楚了,叫我们想办法。那么,我们说想办法可以,但是他自己要接受,他自己要念点咒,念点什么,那么这样子,这个力量才到他身上,才去得了。如果他什么都不管,他不要听,不要弄,你叫他念咒——不念,那你再个念经给他,也没有用。所以说,得要感应、加持,两方面的。

  如果说单方面也可以的,那么,一个佛成功了,一切众生都解脱了,地狱就空了,人也空了,一个佛的力量无边无际,他一念好了,整个法界的众生全部超度了、成佛了,不是很好?但是,这是一个空的妄想。离开自己努力,要想得到一个成果,是不可能的。那么有的人不想努力:“这个就烦死了,我情愿不要做,我回去了”,那么你永远回去好了。回到哪里?最容易的是畜生道,因为你愚痴,愚痴感畜生道,如果还有些其他的业障的话,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做个人,要点智慧,没有智慧,做不到人。所以说,我们说在《菩提道次第》,人身难得。得到人生的人,都是见过三宝,结过缘,供养过,受过五戒,甚至于发了愿,要求下世的增上生的,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人身。你想想看,能得人身的人有多少?过去要见过三宝、要种善根、兴大供养、受五戒、还要发愿——不是现世的福报,要求来生的增上生、暇满人生,这样的人才生到人间。好容易生到人间,不要,好了,你不要就糟糕了,那以后得人身还成问题。所以,这个事情,我们再三强调,学佛的人一定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你再好的环境,对你没有用,就是说你生佛的旁边,你不接受的话,还是毫无用处。那么,这个事情,话是尽这么说,听得进、听不进,自己善根了,如果你执见太顽固了,佛也没办法。《法华经》,五千比丘退席,佛有啥办法?提婆达多,佛的堂弟,下阿鼻地狱,佛有什么办法?这自己造的业,自己受。人家只是给你个增上缘,叫你不要那么做,叫你这么做。听话的,那就好了,不听的话——还不是偷懒的,反而增加一个什么?不服从依止的罪,不听佛的话的罪,还加一个,除了造恶之外,还加一个不听话的罪。所以说,没有智慧的话,实在是——至少只好可怜了。我们再想想看,最没有智慧的是畜生,你要跟它接近了,要划等号了,划得来不?所以,这个事情要靠自己,人家也没有办法,再劝也没有用的。好,今天讲到这里。

  

  

  

  附、思考题

  (1)何谓五蕴?五蕴是谁说者?

  (2)色蕴有几?

  (3)何谓能造色?所造色?何者是能造色?所造色?

  (4)云何四大?详释之。

  (5)试述真四大与假四大之不同点。

  (6)试述五根、根是何义?

  (7)云何色、声、香、味?

  (8)云何触一分?为何要说一分?

  (9)云何无表色等?等此什么?

  (10)诸色依可见等可分几类?各举例说明。

  (11)云何受蕴?受以何为性、以何为业?

  (12)云何想蕴?想以何为性?以何为业?

  (13)云何行蕴?行是何义?行蕴内有几法?

  (14)云何心法?

  (15)何谓徧行?哪几法是徧行?

  (16)何谓别境?哪几法是别境?

  (17)详释五徧行?

  (18)详释五别境?

  (19)善心所有几?是哪几个?

  (20)试释自相、共相。

  (21)何谓心一境性?是否心不动才叫心一境性?

  (22)何谓简择诸法?

  (23)何谓信?

  (24)试述惭与愧之同异。

  (25)何谓三善根?一一详释之。

  (26)何谓精进?有几种精进?

  (27)释精进一词涵义,并引申发挥之。

  (28)何谓轻安?并解释“粗重轻安、调畅、堪能、转依”等名相?

  (29)何谓不…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