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俱舍大要讲记▪P108

  ..续本文上一页子,敬佛,恭敬,照他的去,有些人不恭敬。如来对他呢,恭敬的不生欢喜,不恭敬的也不生愁恼,还是舍。就是一种顺的不生欢喜,一种逆的不生忧恼,两种一起来的,他也不分,还是没有偏心,没有欢喜这边,恨那边,没有,还是舍,平等舍,正智正念。舍不是糊里糊涂的舍,正智正念的这个舍。我们前面说一个十八近行的时候,有一种叫不择舍,没有经过智慧考虑的舍,这是糊涂的舍,这个就是你虽然是舍了,但是你是无故、糊涂的,没有智慧的舍。我们这个舍,正智正念的舍,这个不一样。那么这三种,就是佛的心量了,是这么样子的。

  那么这里边有人提问了,他说佛说法的时候,众生不恭敬,那么就是说,佛,不听他的话,是不是佛说法有不对机了?不是前面说,佛说法都是对机的,能够知道根机的上中下,知道他的意乐,可以对他说法了。那么如果你佛对他说,他却不恭敬,你是不是佛说了不对机呢?有的人这个说法。他就是这么回答,他说世尊说法是要我们的众生得解。人,即使人不能解,但是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菩萨多得很,幷不是专门为这个人说法的,所以说幷没有失机,还有很多的机,得了佛的法益的。那么就是在这个得法益,跟少数不得法益人当中,佛有三念住,即使对那些暂时不能听佛的话,不恭敬的人,还是住平等持。

  那是佛的两面都照顾到的,幷不是说,第一是不是说法不对机,因为对的机很多,不是专门对一个人。我们说法,不要说就是在场的这么几个人,还有很多天龙、鬼神,都在里边。所以说说法呢,就是一个人,即使你一个人在听,也要恭恭敬敬说,幷不是一个人,还有很多鬼神在那里了,还有天神之类的,绝对不会一个人的。所以说,佛没有失机的,有含了很多的机,我们看不到就是。

  

  C4 明大悲

  大悲唯俗智,资粮行相境,平等上品故,异悲由八因

  十八个不共法,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已经是十七个,还有一个大悲。

  

  

  大悲呢,“俗智为体”。十个智里边,世俗智为体。为什么?他缘的是一切有情了。当然,这个我们说跟中观不一样了。中观的无缘大悲是缘这个一切有情呢,他也缘他的无自性的,有法缘悲、生缘悲、无缘大悲。生缘悲,是缘有情;法缘悲就不缘有情了,就是他的五蕴;无缘大悲缘空性了。那么这样子,我们这里是因为基本法了,世俗谛,就是相当于生缘悲,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境界,那是宽了,所有的一切有情,整个的遍虚空尽法界的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叫大悲呢?悲是拔苦,这个大家知道了。因为有一切有情,这是世俗法了,那么是世俗谛为体。那么为什么叫大悲?拔苦叫悲。为什么叫大?那么这里就把它的大的五个原因。一个是“资粮大”。你要成就这个大悲,要修很大的福德、智慧的资粮,才能够成就大悲。这个大悲的来源,要极大的福德跟智慧的资粮才能成功,所以说资粮大。

  第二个,“行相大”。这个大悲力量,“于三苦境作行相”,不是苦苦。我们下边就要讲,四无量心的悲无量,祗缘苦苦的境,众生在受苦,我们救他。而这个大悲,三苦都缘。坏苦,你在享受,也是苦,坏苦,也是缘这个,这个坏苦,也要救你。假使行苦,不苦不乐的时候,但是你这个迁流的这个苦还在,这是根本的苦,一切苦苦、坏苦,都从这里行苦产生的。那么这个苦,流转生死的行苦还在的话,也缘这个苦境,要救拔。所以说,他缘的行相大,三个苦都是他的境,都有它所缘的行相,不单是苦苦。

  第三是“所缘大”,所有的三界一切有情都是我们所缘的境,包括昆虫、蚂蚁,乃至微生虫都在里头。那么这是所缘境大。

  第四呢,“平等大”……

  (26A)是不是一样的呢?我们说不一样,下边有八个情况两个比较。

  

  

  “自性异”,它的自性不同。大悲“无痴为体”,他有智慧的,而这个悲无量无瞋为体,没有瞋恨心,这个自性不一样。

  第二个“行相异”。大悲呢三苦行相,讲过了,苦苦、坏苦、行苦都要缘的。而悲无量祗是苦苦,一切众生在受苦的时候,我要救他,至于他享乐的时候,就不要,不要管他了,他没有苦,就不要救了。但是我们这个大悲,三个苦都要救,所以说行相不一样。

  第三“所缘异”。“大悲缘三界,悲唯缘欲界”。修悲无量心,祗有欲界众生,这个我们讲后边,反正四无量要讲的。那么这个大悲呢,三界一切有情都在里头,悲呢祗欲界,因为上界的有情没有苦了。苦苦,祗有欲界有,色界、无色界没有苦苦了。那么我们就不缘了。

  “由依地异”。大悲的,要第四禅起的。悲无量,初二三禅,四禅都能起,修四无量。所以说这个依的地不一样,第四禅最高的。大悲非要第四禅不可。那么起悲无量呢,四个禅定都可以起来。

  “依身异”。起大悲的人跟修四无量的人,两个也不同。大悲,祗有佛身才能够起大悲心,修大悲那个法。悲无量声闻都能,都能修,这是悲通二乘的。

  “由证得异”。证到的境界不一样。“大悲离有顶证,悲离欲界证”。大悲心,大悲这个功德,要离开有顶的烦恼之后才能证得到。而悲无量,祗要离开欲界了之后,证到这个初禅,初二三静虑就是离开欲界了,祗要证到有静虑了,都能修。大悲,一定要把有顶的烦恼都断完了,才能修。一个呢,祗要欲界烦恼断了就能修。两个是不一样。

  一个“救济异”。“大悲救济事成,悲唯希望救济”。大悲,这个悲心起来了,就是真正把有情救出来的,有事情的。悲无量呢,祗是发个愿,一切有情都离苦,希望这样子,发个愿就完了,幷没有说把事情搞完。所以说这个意义也不同。

  第八“由哀愍异”。大悲是“哀愍平等”,“悲哀愍不平等”。这个我们写错了,等一下我查一下,“谓悲唯于苦苦中,拔苦与乐故”。这个大悲,哀愍是平等的,悲该点一下,这个就是四无量的悲了,它是哀愍呢是不平等的。这个为什么不平等呢?悲就是救苦苦,他对那些乐苦、行苦的众生他就不管了,在受苦苦的而且是欲界的众生,当然苦苦祗有欲界有,那么这些有情,要救,拔他的苦,要予他的乐。那么色界、无色界的,或者欲界的不是受苦苦的,他就不拔苦,也不与乐了,那就是救济的范围小得多了,所以哀愍的大小不一样。大悲呢,一切有情平等的哀愍,管你是苦苦、行苦、坏苦的,同样地悲愍你,要给你拔济出来,而悲无量呢,祗是拔济那些苦苦的有情。

  所以说有八种的不同。大悲跟那个我们一般的悲,远远地不是一码事,这是要知道的。到此为止,我们把佛的十八个不共法讲完了。

  

  B2 明共功德

  C1 明共圣德

  D1 明无诤行

  无诤世俗智,后静虑不动,三洲缘未生,欲界有事惑

  下边,是“明共功德”,跟其他的圣者,就是二乘,声闻、缘觉都有的,相等的,共同有的功德,“明共圣德”。

  

  

  第一是“无诤”,无诤这个名字,我们念过《金刚经》的都知道,“佛说我得无诤三昧”,这个于人中最为第一。这个无诤就是很稀有的东西。那么什么叫无诤三昧?我们看一看。怎么得名?什么叫无诤呢?烦恼叫诤。阿罗汉以上的,“观有情苦,由烦恼生”,有情所以能受苦,都是有烦恼,“恐他烦恼,复缘己生”,就是预防他对自己产生烦恼。所以说,“故思引发,如是相续”,他就引起这个定。这个智,无诤,无诤的智生起来的时候,“令他有情,不缘己身,生贪瞋等,息烦恼诤,得无诤名。”他这个智慧生起之后,一切有情,对他自己不会产生烦恼,贪的、瞋的那些其他的一切烦恼都不会生起来,这样子就防止有情受苦了,这是从悲心出发了。所以说声闻、罗汉,他们说不度众生,这个也是不尽然的。声闻、缘觉是悲心很大。他就是说他看到众生受苦的原因是烦恼,那么他不要在我身上生起烦恼来,自己就修这个无诤的智。这个智慧生起之后,其他的有情就不会对自己身上,生起一切的贪瞋烦恼。烦恼没有,当然知道也不会受苦了。所以说这个是从因上,使他的苦因灭掉,对自己不生烦恼。那么对其他的人,他就没有办法了。那么由“息烦恼诤,得无诤名。”烦恼叫诤,这我们一开头界品就讲了,能够把烦恼的诤把它息下去,叫无诤。这个当然是很人间稀有了,所以佛要赞叹了。

  “出体,此行但以俗智为体。”这个无诤是世俗智为体,因为他不生烦恼了,当然世俗智了。

  “依地”,这个无诤依什么地修的?“此无诤行,依第四禅发,乐通行中,此最胜生。”第四禅,最高的禅,乐通行。那么我们说,在定中发的那些呢,有四种,一种是乐通行,一种是苦通行。有乐受的,乐通行。假使得无间道,或者是这个未到地定那些,近分定,都是……,利根的,有乐通行。这是……,还有乐速通行、乐迟通行、苦速通行、苦迟通行,四种。这是高的,利根的,放在乐通行里边,这是最殊胜的一种,无诤行,依的地是最高的,那就是。

  那么他的“种性”,“六无学中,唯不动性”,在阿罗汉来说,这是最利根的阿罗汉才能修无诤定。“有无诤智,退法等五”,前面这五种,自己的烦恼也防不住,何况能够息他的烦恼呢?所以说,我们说阿罗汉六种,利根的那一种才能够修无诤定。当然佛跟辟支佛当然能修的,他是超过不动性阿罗汉。我们讲九无学那个时候,就是说,前面五种是钝根,时解脱,前面的倒还容易退。那么后边的,就是不退的,不时解脱。那么再上面的,上上根、上中根,就是佛跟辟支佛,那是超过不动性的阿罗汉。那么起码的要不动性阿罗汉之上才能修这个法。

  “依身”,那么哪些人能修呢?“唯人三洲,极猛利故,有无诤智。”三洲的人都能修,北俱卢洲不行。那么就要人修了,那天人还不行。所以他这个依什么身来修这个定?要人身,三个洲的人,东洲、南洲、西洲的人都能修。因为这个智慧要有极猛利,这个人就是猛利的…

《俱舍大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俱舍颂疏作业题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