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大要講記▪P108

  ..續本文上一頁子,敬佛,恭敬,照他的去,有些人不恭敬。如來對他呢,恭敬的不生歡喜,不恭敬的也不生愁惱,還是舍。就是一種順的不生歡喜,一種逆的不生憂惱,兩種一起來的,他也不分,還是沒有偏心,沒有歡喜這邊,恨那邊,沒有,還是舍,平等舍,正智正念。舍不是糊裏糊塗的舍,正智正念的這個舍。我們前面說一個十八近行的時候,有一種叫不擇舍,沒有經過智慧考慮的舍,這是糊塗的舍,這個就是你雖然是舍了,但是你是無故、糊塗的,沒有智慧的舍。我們這個舍,正智正念的舍,這個不一樣。那麼這叁種,就是佛的心量了,是這麼樣子的。

  那麼這裏邊有人提問了,他說佛說法的時候,衆生不恭敬,那麼就是說,佛,不聽他的話,是不是佛說法有不對機了?不是前面說,佛說法都是對機的,能夠知道根機的上中下,知道他的意樂,可以對他說法了。那麼如果你佛對他說,他卻不恭敬,你是不是佛說了不對機呢?有的人這個說法。他就是這麼回答,他說世尊說法是要我們的衆生得解。人,即使人不能解,但是說法的時候,天龍八部,菩薩多得很,幷不是專門爲這個人說法的,所以說幷沒有失機,還有很多的機,得了佛的法益的。那麼就是在這個得法益,跟少數不得法益人當中,佛有叁念住,即使對那些暫時不能聽佛的話,不恭敬的人,還是住平等持。

  那是佛的兩面都照顧到的,幷不是說,第一是不是說法不對機,因爲對的機很多,不是專門對一個人。我們說法,不要說就是在場的這麼幾個人,還有很多天龍、鬼神,都在裏邊。所以說說法呢,就是一個人,即使你一個人在聽,也要恭恭敬敬說,幷不是一個人,還有很多鬼神在那裏了,還有天神之類的,絕對不會一個人的。所以說,佛沒有失機的,有含了很多的機,我們看不到就是。

  

  C4 明大悲

  大悲唯俗智,資糧行相境,平等上品故,異悲由八因

  十八個不共法,十力、四無畏、叁念住,已經是十七個,還有一個大悲。

  

  

  大悲呢,“俗智爲體”。十個智裏邊,世俗智爲體。爲什麼?他緣的是一切有情了。當然,這個我們說跟中觀不一樣了。中觀的無緣大悲是緣這個一切有情呢,他也緣他的無自性的,有法緣悲、生緣悲、無緣大悲。生緣悲,是緣有情;法緣悲就不緣有情了,就是他的五蘊;無緣大悲緣空性了。那麼這樣子,我們這裏是因爲基本法了,世俗谛,就是相當于生緣悲,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的境界,那是寬了,所有的一切有情,整個的遍虛空盡法界的一切有情,都是我們的對象。

  那麼爲什麼叫大悲呢?悲是拔苦,這個大家知道了。因爲有一切有情,這是世俗法了,那麼是世俗谛爲體。那麼爲什麼叫大悲?拔苦叫悲。爲什麼叫大?那麼這裏就把它的大的五個原因。一個是“資糧大”。你要成就這個大悲,要修很大的福德、智慧的資糧,才能夠成就大悲。這個大悲的來源,要極大的福德跟智慧的資糧才能成功,所以說資糧大。

  第二個,“行相大”。這個大悲力量,“于叁苦境作行相”,不是苦苦。我們下邊就要講,四無量心的悲無量,祗緣苦苦的境,衆生在受苦,我們救他。而這個大悲,叁苦都緣。壞苦,你在享受,也是苦,壞苦,也是緣這個,這個壞苦,也要救你。假使行苦,不苦不樂的時候,但是你這個遷流的這個苦還在,這是根本的苦,一切苦苦、壞苦,都從這裏行苦産生的。那麼這個苦,流轉生死的行苦還在的話,也緣這個苦境,要救拔。所以說,他緣的行相大,叁個苦都是他的境,都有它所緣的行相,不單是苦苦。

  第叁是“所緣大”,所有的叁界一切有情都是我們所緣的境,包括昆蟲、螞蟻,乃至微生蟲都在裏頭。那麼這是所緣境大。

  第四呢,“平等大”……

  (26A)是不是一樣的呢?我們說不一樣,下邊有八個情況兩個比較。

  

  

  “自性異”,它的自性不同。大悲“無癡爲體”,他有智慧的,而這個悲無量無瞋爲體,沒有瞋恨心,這個自性不一樣。

  第二個“行相異”。大悲呢叁苦行相,講過了,苦苦、壞苦、行苦都要緣的。而悲無量祗是苦苦,一切衆生在受苦的時候,我要救他,至于他享樂的時候,就不要,不要管他了,他沒有苦,就不要救了。但是我們這個大悲,叁個苦都要救,所以說行相不一樣。

  第叁“所緣異”。“大悲緣叁界,悲唯緣欲界”。修悲無量心,祗有欲界衆生,這個我們講後邊,反正四無量要講的。那麼這個大悲呢,叁界一切有情都在裏頭,悲呢祗欲界,因爲上界的有情沒有苦了。苦苦,祗有欲界有,色界、無色界沒有苦苦了。那麼我們就不緣了。

  “由依地異”。大悲的,要第四禅起的。悲無量,初二叁禅,四禅都能起,修四無量。所以說這個依的地不一樣,第四禅最高的。大悲非要第四禅不可。那麼起悲無量呢,四個禅定都可以起來。

  “依身異”。起大悲的人跟修四無量的人,兩個也不同。大悲,祗有佛身才能夠起大悲心,修大悲那個法。悲無量聲聞都能,都能修,這是悲通二乘的。

  “由證得異”。證到的境界不一樣。“大悲離有頂證,悲離欲界證”。大悲心,大悲這個功德,要離開有頂的煩惱之後才能證得到。而悲無量,祗要離開欲界了之後,證到這個初禅,初二叁靜慮就是離開欲界了,祗要證到有靜慮了,都能修。大悲,一定要把有頂的煩惱都斷完了,才能修。一個呢,祗要欲界煩惱斷了就能修。兩個是不一樣。

  一個“救濟異”。“大悲救濟事成,悲唯希望救濟”。大悲,這個悲心起來了,就是真正把有情救出來的,有事情的。悲無量呢,祗是發個願,一切有情都離苦,希望這樣子,發個願就完了,幷沒有說把事情搞完。所以說這個意義也不同。

  第八“由哀愍異”。大悲是“哀愍平等”,“悲哀愍不平等”。這個我們寫錯了,等一下我查一下,“謂悲唯于苦苦中,拔苦與樂故”。這個大悲,哀愍是平等的,悲該點一下,這個就是四無量的悲了,它是哀愍呢是不平等的。這個爲什麼不平等呢?悲就是救苦苦,他對那些樂苦、行苦的衆生他就不管了,在受苦苦的而且是欲界的衆生,當然苦苦祗有欲界有,那麼這些有情,要救,拔他的苦,要予他的樂。那麼色界、無色界的,或者欲界的不是受苦苦的,他就不拔苦,也不與樂了,那就是救濟的範圍小得多了,所以哀愍的大小不一樣。大悲呢,一切有情平等的哀愍,管你是苦苦、行苦、壞苦的,同樣地悲愍你,要給你拔濟出來,而悲無量呢,祗是拔濟那些苦苦的有情。

  所以說有八種的不同。大悲跟那個我們一般的悲,遠遠地不是一碼事,這是要知道的。到此爲止,我們把佛的十八個不共法講完了。

  

  B2 明共功德

  C1 明共聖德

  D1 明無诤行

  無诤世俗智,後靜慮不動,叁洲緣未生,欲界有事惑

  下邊,是“明共功德”,跟其他的聖者,就是二乘,聲聞、緣覺都有的,相等的,共同有的功德,“明共聖德”。

  

  

  第一是“無诤”,無诤這個名字,我們念過《金剛經》的都知道,“佛說我得無诤叁昧”,這個于人中最爲第一。這個無诤就是很稀有的東西。那麼什麼叫無诤叁昧?我們看一看。怎麼得名?什麼叫無诤呢?煩惱叫诤。阿羅漢以上的,“觀有情苦,由煩惱生”,有情所以能受苦,都是有煩惱,“恐他煩惱,複緣己生”,就是預防他對自己産生煩惱。所以說,“故思引發,如是相續”,他就引起這個定。這個智,無诤,無诤的智生起來的時候,“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息煩惱诤,得無诤名。”他這個智慧生起之後,一切有情,對他自己不會産生煩惱,貪的、瞋的那些其他的一切煩惱都不會生起來,這樣子就防止有情受苦了,這是從悲心出發了。所以說聲聞、羅漢,他們說不度衆生,這個也是不盡然的。聲聞、緣覺是悲心很大。他就是說他看到衆生受苦的原因是煩惱,那麼他不要在我身上生起煩惱來,自己就修這個無诤的智。這個智慧生起之後,其他的有情就不會對自己身上,生起一切的貪瞋煩惱。煩惱沒有,當然知道也不會受苦了。所以說這個是從因上,使他的苦因滅掉,對自己不生煩惱。那麼對其他的人,他就沒有辦法了。那麼由“息煩惱诤,得無诤名。”煩惱叫诤,這我們一開頭界品就講了,能夠把煩惱的诤把它息下去,叫無诤。這個當然是很人間稀有了,所以佛要贊歎了。

  “出體,此行但以俗智爲體。”這個無诤是世俗智爲體,因爲他不生煩惱了,當然世俗智了。

  “依地”,這個無诤依什麼地修的?“此無诤行,依第四禅發,樂通行中,此最勝生。”第四禅,最高的禅,樂通行。那麼我們說,在定中發的那些呢,有四種,一種是樂通行,一種是苦通行。有樂受的,樂通行。假使得無間道,或者是這個未到地定那些,近分定,都是……,利根的,有樂通行。這是……,還有樂速通行、樂遲通行、苦速通行、苦遲通行,四種。這是高的,利根的,放在樂通行裏邊,這是最殊勝的一種,無诤行,依的地是最高的,那就是。

  那麼他的“種性”,“六無學中,唯不動性”,在阿羅漢來說,這是最利根的阿羅漢才能修無诤定。“有無诤智,退法等五”,前面這五種,自己的煩惱也防不住,何況能夠息他的煩惱呢?所以說,我們說阿羅漢六種,利根的那一種才能夠修無诤定。當然佛跟辟支佛當然能修的,他是超過不動性阿羅漢。我們講九無學那個時候,就是說,前面五種是鈍根,時解脫,前面的倒還容易退。那麼後邊的,就是不退的,不時解脫。那麼再上面的,上上根、上中根,就是佛跟辟支佛,那是超過不動性的阿羅漢。那麼起碼的要不動性阿羅漢之上才能修這個法。

  “依身”,那麼哪些人能修呢?“唯人叁洲,極猛利故,有無诤智。”叁洲的人都能修,北俱盧洲不行。那麼就要人修了,那天人還不行。所以他這個依什麼身來修這個定?要人身,叁個洲的人,東洲、南洲、西洲的人都能修。因爲這個智慧要有極猛利,這個人就是猛利的…

《俱舍大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俱舍頌疏作業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