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頌疏作業題

  俱舍頌疏作業題

  界品(第—卷)

  1. 賈曾是怎樣推崇俱舍的?

  2. 爲什麼說俱舍不是小乘和單屬有部的?

  3. 試述叁藏十二部經。

  4. 玄奘法師之俱舍傳承如何?

  5. 賈曾對圓晖上人及其著述《俱舍頌疏》之評價如何?

  6.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俱舍的?

  7. 俱舍論與經律有什麼關系?

  8.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賈曾的?

  9.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懷遠律師?

  10. 圓晖上人接受勸請造論後,自己如何想法?如何著疏?目的如何?

  11. “末田乞地於龍宮”爲什麼要提此公案?

  12. 雲何尊者鞠多,道不繼於叁聖?

  13. “諸部萬途,津梁一揆”,試聯系廣論而發揮其義。

  14. 試述佛典第四次結集詳況(有條件參考《大唐西域記》)。

  15. 述第四次結集之成果及影響。

  16. 世親造論之前後經過如何?

  17. 造論大意有叁,試一一述之?

  18. 爲什麼要斷煩惱?

  19. 爲什麼俱舍論稱聰明論?

  20. 什麼叫慧毒門?

  21. 俱舍論爲什麼能發智者明慧?

  22. 何謂雨衆叁德之談米齋六句之說?

  23. 何謂增上叁學?

  24. 試述叁藏各有四意。

  25. 試述造論七意。

  26. 自相、共相的差別何在?

  27. 有部叁世法恒有,如何分別叁世各異?

  28. 於四說中,世親菩薩如何評價?

  29. 試述世親菩薩俱舍論宗旨?

  30. 俱舍論系何藏所攝?

  31. 俱舍論新舊二譯何以有處不同?

  32. 何謂阿毗達磨?

  33. 六離合釋,一一釋其義及舉例說明之。

  34. 無漏淨慧名對,爲什麼又名對法?

  35. 俱舍是什麼意義?

  36. 試述俱舍名爲對法藏的幾層意義?

  37. 解釋分別界品這品題。

  38. 闡述俱舍八品之結構。

  39. 何謂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40. 造論之端爲什麼一般都有皈敬序?

  41. 俱舍論主之皈敬序,但稱叁德,爲什麼?

  42. 何謂叁德,指什麼

  且舉出其體。

  43. 染汙無知、不染汙無知具體差別詳述之。

  44. 試述二滅。

  45. 真能利他出生死泥的靠什麼

  46. 試述生死泥。

  47. 什麼叫如理師?

  48. 對法有幾種?一一述之。

  49. 試述四慧,一一明確其內涵。

  50. 試述下列法相名詞之正確涵義。一勝義、二世俗、叁對法、四勝義對法、五勝義法、六法相法、七自性對法、八資糧對法、九方便對法、十世俗對法。

  51. 淨慧之隨行有幾

  一一說之。

  52. 淨慧隨行,通攝五蘊,如何攝之

  53. “俱舍”主要包含那些內涵

  54. 對法藏名是如何安立的

  55. 爲什麼要說對法

  56. 誰最先說對法

  57. 所謂擇法,簡擇什麼法

  58. 雲何有漏、無漏

  59. 有漏法有哪些

  無漏法有哪些

  60. 試比較有漏、無漏與有爲、無爲的同異。

  61. 虛空無爲與虛空界有無差別

  62. 什麼叫擇滅

  其體是何

  63. 什麼叫非擇滅

  其體是何

  64. 試述於法得滅四句。

  65. 試就法明二滅之寬狹。

  66. 什麼叫有爲法

  其體是何

  67. 有爲法有多少異名

  一一詳述之。

  68. 什麼叫有漏法

  其體是何

  69. 爲什麼叫“取蘊”?

  70. “苦”指何義?

  71. 何謂“世間”

  72. 試述有漏法異名。

  73. 色蘊者何

  74. 何謂五根

  75. 色聲香味觸境,各有幾種

  一一舉名述之。

  76. 什麼叫“能造觸”“所造觸”

  77. 無表色是什麼

  78. 什麼叫“亂心無心等”?

  79. 什麼叫“隨流”

  80. 置“大種所造性”一句何義

  81. 何謂真四大?

  82. 何謂假四大?

  83. 色法以何爲性?

  84. 變礙名色,無表色無變礙,如何安立爲色的?

  85. 試述色蘊與處、界的配合。

  86. 何謂受蘊,其體雲何?

  87. 何謂想蘊,其體雲何?

  88. 何爲行蘊,其體雲何?

  89. 五蘊皆有爲法,皆有造作遷流義,雲何獨行蘊得“行”名?

  90. 試述受、想、行叁蘊與處、界的關系。

  91. 何謂識蘊,其體雲何?

  92. 試述識蘊與處、界的關系。

  93. 何謂意界,與六識身有什麼關系?

  94. 十八界中,有謂該十二界、十七界或二十一界,試一一說明,並成立十八界不增不減。

  95. 由一蘊、處、界,總攝一切法,如何攝?

  96. 眼等各生二,究屬何緣?

  97. 蘊、處、界叁,其義雲何?

  98. 試述五蘊各各之五門分別。

  99. 外道執“我”,有幾種意義?

  100. 佛陀爲什麼對一切法作蘊、處、界叁種法?

  101. 受想心所,各立一蘊,何以故?

  102. 蘊爲什麼不攝無爲法?

  103. 五蘊次第,是依據什麼理由安立的?

  104. 爲什麼說“故此五蘊,無增減失”?

  105. “蘊息是無爲,無爲非蘊攝。處界息處是無爲,亦可無爲非處界”此例證在邏輯上是否恰當?

  106. 處、界次第依何而定?

  107. 雲何十處皆色蘊攝,唯於一處立色處名?

   十二處體皆是法,雲何唯於一種立法處名?

  108. 八萬法蘊,以何爲體?

  109. 試述法蘊之量叁種。

  110. 經中十遍處、八勝處、六十二界,就此論中十二處、十八界如何相攝?

  111. 何謂六界?

  112. 識界爲什麼不包括一切識?

  界品(第二卷)

  1. 十八界中,幾有見幾無見?

  2. 十八界中,幾有對幾無對?

  3. 何謂有見、有對?

  4. 有對有幾種?對是何義?共有幾種解釋?

  5. 試述境界,所緣之同異。

  6. 試比較有部與經部各所說有對、無對之義?

  7. 何謂善、惡、無記?

  8. 十八界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9. 十有色中,除色聲二,余八是無記,爲什麼要除色聲二界?

  10. 善有幾種?

  11. 十八界中,幾欲界系?幾色界系?幾無色界系?爲什麼?

  12. 十八界中,幾有漏?幾無漏?

  13. 十八界中,幾有尋有伺?幾無尋唯伺?幾無尋無伺?

  14. 尋、伺二法應入何品?述有尋有伺地四品法。

  15. 爲何經中說“五識無分別”?

  16. 十八界中,幾有執受?幾無執受?幾有所緣?幾無所緣?

  17. 何謂有所緣?有執受?

  18. 十八界中,幾大種性?幾所造性?幾可積集性?幾非可積集性?

  19. 十八界中,幾能斫幾所斫?幾能燒幾所燒?幾能稱幾所稱?

  20. 試以五類分別十八界。

  21. 何謂異熟生、所長養、等流性、有實事、一刹那?

  22. 何謂得、成就?

  23. 試以得分別“眼與眼識”四句。

  24. 試以成就分別“眼與眼識”四句。

  25. 十八界中,幾內幾外?

  26. 何謂同分、彼同分?

  27. 十八界中,幾同分幾彼同分?

  28. 什麼叫見所斷、修所斷、非所斷?

  29. 十八界中於叁斷門如何攝?

  30. 試述八十八使及一百零八煩惱。

  31. “不染非六生,色定非見斷”,試述其義。

  32. 十八界中,幾見?幾非見?

  33. 根見識見,結合自己思想,哪個合理,爲什麼?

  34. 如何證明二眼俱時見色?

  35. 六根取境爲至不至?

  36. 試述根境量大小。

  37. 六識所依根何世攝?

  38. 試述阿毗達磨答問法兩種,各舉例說明之。

  39. 識起以根境二爲緣,雲何根名所依,境非所依?

  40. 識所了別是色等六境,雲何不名色等識,而名眼識等?

  41. 試述身、根、識、境、依地同異。

  42. 十八界中,哪些屬於六識內幾識所識?

  43. 十八界中,幾常幾無常?

  44. 十八界中,幾根幾非根?

  根品第叁卷

  1. 根是何義?

  2. 述有部二十二根望誰增上?

  3. 述識見家(經部)二十二根增上義,比較二者之同異。

  4. 述有宗根廢立。

  5. 述識見家根廢立。

  6. 述五受根之內涵。

  7. 詳述叁無漏根。

  8. 二十二根中,幾有漏幾無漏?

  9. 二十二根中,幾異熟幾非異熟?

  10. 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11. 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12. 述二十二根叁界系門。

  13. 述二十二根之叁斷門。

  14. 述叁界受生初得幾異熟。

  15. 述叁界死位幾根後滅?

  16. 述“九得邊二果”之內涵。

  17. 述“七、八、九中二”之內涵。

  18. 何謂“十一阿羅漢,依一容有說”?不還果中,能如是說否?

  19. 成就何根,彼諸根中,幾定成就?

  20. 諸極少者,成就幾根?

  21. 諸極多者,成就幾根?

  根品第四、五卷

  1. 述色法決定俱生。

  2. 述四品同起。

  3. 何謂大地法?其體是何?

  4. 何謂大善地法?其法雲何?

  5. 述不放逸、勤;慚、愧;無瞋、不害之同異。

  6. 何謂大煩惱地法?彼法是何?

  7. 何謂大不善地法?彼法雲何?

  8. 何謂小煩惱地法?其法雲何?

  9. 釋小煩惱地法十。

  10. 欲界善心品中,有幾心所決定俱生?

  11. 欲界不善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

  12. 欲界無記心品,有幾心所決定俱生?

  13. 上界心品,心所俱生雲何?

  14. 四大種當於何位盡滅無余,爲什麼?

  15. 述無慚無愧之差別。

  16. 述愛、敬之差別,且以四料揀說明之。

  17. 雲何愛、敬唯欲、色界有?

  18. 述尋、伺之差別。

  19. 述慢、憍之差別。

  20. 心、心所於契經中有何名相,其義雲何?

  21. 何謂相應五義平等?

  22. “心不相應行”之名相,如何解釋?其體有幾?依次第述其名。

  23. 雲何“得”、“非得”?

  24. 得、非得之所依是何?

  25. 依大毗婆沙,得有幾種?…

《俱舍頌疏作業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五蘊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