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立?
55. 大悲與悲,有何同異?
56. 諸佛相望,法皆等不?
57. 諸佛相望,何法有差別?雲何有差別?
58. 佛有幾德不可思議?
59. 佛因圓德有幾?
60. 佛果圓德有幾?
61. 佛斷圓德有幾?
62. 佛智圓德有幾?
63. 佛威勢圓德有幾?
64. 佛色身圓德有幾?
65. 佛恩圓德有幾?
66. 雲何如來出世,爲無上福田?
67. 佛共余聖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68. 佛共異生功德有幾?具體是何?
69. 何謂無诤?詳分別之?
70. 無诤“緣未生,欲界有事惑”,爲什麼?
71. 何謂願智?詳述其差別相。
72. 何謂無礙解?無礙解有幾?具體是何?
73. 四無礙解、十智中各攝哪些智?各依何地?
74. 法詞二無礙解,並依於聲,雲何五地二地不同?
75. 辯無礙解雲何依一切地
無色界無言說故。
76. 何謂邊際定
77. 六依邊際得,雲何詞體非邊際
78. 詳釋邊際名。
79. 通有幾
各列其名
80. 何緣前五通依四根本,不依無色
81. 五通緣境雲何
82. 五通起用,能至何境
聲緣大覺有何不同
83. 五通加行得,抑離染得
84. 六通念住分別如何
85. 六通叁性分別如何
86. 何謂叁明
叁明與六通有何關聯
87. 雲何此叁稱明
88. 雲何叁明中有真假
89. 有學有叁明否
90. 雲何叁示導
示導二字何義?
91. 雲何叁中教誡爲尊
92. 叁示導各各能起何種作用?
93. 雲何名神境?
94. 境有幾種?各詳述其差別。
95. 何謂能化心、能化生?
96. 能化心有多少
97. 化事、化語諸差別事雲何?各詳述之。
98. 發語心起,化心已無,既無化身,化如何語
99. 雲何立願留身
100. 大迦葉留身待慈尊,有幾種留身分釋
101. 能化心叁性中屬何性
102. 何謂天眼天耳
103. 天眼耳有幾種
104. 詳述天眼肉眼功用之不同。
105. 神通等五,皆爲修得否
若否,有何不同
106. 雲何修得、生得、咒成、藥成、業成
定品(卷二十八至二十九)
1. 何謂定
2. 何謂生靜慮、定靜慮
3. 何謂靜慮
六離合釋屬何釋?
4. 何謂心一境性
5. 雲何色界定獨名靜慮
6. 無色定體有幾
7. 無色定體是心一境性,雲何差別爲四
8. 何謂無色?
9. 無色界沒生下,色從何生?
10. 無色四定,如何立名?
11. 非想非非想,到底有想無想?
12. 何謂等至?
13. 試述等持、等至、等引叁名異同。
14. 等至有幾,各又分幾?
15. 何謂味等至、淨等至、無漏等至?
16. 何等靜慮有支?
17. 靜慮共有幾支?各有幾支?
18. 輕安、行舍,行相作用雲何?
19. 何二靜慮立輕安不立行舍?何二立行舍,不立輕安?
20. “支”是何義?
21. 雲何第叁靜慮二支正念、正慧?
22. 雲何第四靜慮二支清淨?
23. 何故初二立輕安,不立行舍?後二反是?
24. 何故唯於第二靜慮立信爲支?
25. 何故第叁定獨立慧爲支?
26. 何故叁、四定獨立念爲支?
27. 何故初、叁靜慮等具五支,二、四靜慮等具四支?
28. 此十八支實事有幾?
29. 初二定樂與叁定樂,是否同一?
30. 何謂內等淨?
31. 爲什麼要說“喜即是喜受”?
32. 染靜慮中,有禅支否?與淨無漏有何不同?
33. 染靜慮支有何異說?
34. 第四靜慮何故名不動?
35. 生靜慮所有諸受與定靜慮有何不同?
36. 上叁靜慮,如何生彼能見聞觸及起表業?
37. 淨等等至,初得雲何?
38. 何等至後生幾等至?
39. 命終相生如何?
40. 從淨生無漏,應如何理解?
41. 淨定有幾,各如何釋?
42. 諸分相望,能生何分?
43. 何謂超等至?何等等至能超上下?
44. 超等至如何數習?
45. 齊何謂超加行成滿?
46. 齊何名超等至成?
47. 誰、何地有情能修超定?
48. 此諸等至,依何身起?
49. 雲何依上地身無容起下?
50. 上不起下,有例外否?
51. 此諸等至,緣何境生?
52. 根本善無色,雲何不緣下地諸有漏?
53. 根本善無色,雲何能緣下類智品道?
54. 叁種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斷煩惱?
55. 近分有幾?何受相應?
56. 於味等至,爲皆具否?
57. 於未至定,有何異說?
58. 何謂中間靜慮?
59. 中間靜慮是否二禅近分?爲什麼?
60. 等至、等持何別?
61. 何謂有尋有伺等叁等持?
62. 何謂單空等叁等持?
63. 空叁摩地作何行相?雲何名空?
64. 無相叁摩地作何行相?雲何名無相?
65. 無願叁摩地作何行相?雲何名無願?
66. 何謂叁解脫門?
67. 何謂重空等叁等持?
68. 此叁等持緣何爲境?各作何行相?
69. 雲何名空空?
70. 雲何名無相無相?
71. 雲何名無願無願?
72. 何謂四種等持?各述其詳。
73. 何謂無量?有幾種?爲什麼叫無量?
74. 爲什麼要修無量?
75. 無量以何爲體?述有部與世親論主的同異觀點。
76. 無量以何爲行相?
77. 無量以何爲所緣?
78. 無量各依何地而修?有何不同說法?如何通釋?
79. 爲什麼說無量不能斷惑?
80. 初習業位如何修?
81. 誰能修得無量?
82. 何謂解脫,解脫有幾?
83. 解脫依何地修?
84. 滅受想解脫是何?並述其出入心。
85. 解脫各以何爲境?
86. 雲何第叁靜慮無有解脫?
87. 何緣修淨解脫?
88. 雲何第叁、第八解脫稱身證名?
89. 何謂勝處?勝處有幾?
90. 爲什麼叫勝處?
91. 何謂遍處?遍處有幾?
92. 遍處以何爲體?
93. 解脫、勝處、遍處有何關聯?
94. 解脫等功德,爲由何得?依何身起?
95. 生色無色界有情,起靜慮無色,由何等別緣?生欲界如何?
96. 正法以何爲體?具體指什麼?
97. 正法住世之時量,依何而定的?總言聖教住世是怎麼說的?
98. 法與人之關系雲何?
99. 本論宗旨如何?
100. 世親論主之世正法情況如何?
101. 針對當時景況,論主如何教誡學人?
附:
道次攝修求加持頌
1. 何謂加持?
2. 何謂叁悉地?
3. 略述深廣二派傳承。
4. 雲何才稱“如理依止”?
5. 試述《俱舍》及《道炬論》對叁士夫之涵義。
6. 下士道重要攝修有幾?
7. 中士道重要攝修有幾?
8. 上士道重要攝修有幾?
9. 試述止觀之重要性。
10. 修道次是否修密法?
11. 雲何成就密器?
12. 雲何才算“准如師教”?
13. 修密乘法應注意幾項事?
14. 何謂正見?
甲戍農曆九月二十七日圓滿
附錄:
世親菩薩傳
婆薮槃豆—世親法師,約公元320—400年間,北天竺富婁沙富羅國人。爾時,國師婆羅門,姓憍屍迦,有叁子,長子阿僧伽,即無著菩薩,叁子比隣持跋婆,法師居其中。
法師在那爛陀寺,依薩婆多部出家,博學多聞,遍通墳籍,神才俊朗,無可爲俦,戒門清高,難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聲聞叁藏,爲欲究竟婆娑深義,複往迦濕彌羅學習四載,精通《大毗婆沙》。於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經律論藏,乃至六師外道諸說,無不曉了,並善巧因明論辯之術,旋返中印,爲衆多聲聞僧,開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論》。
《俱舍論》雖宗有部,乃取經部之長,彌補其失,而複自成體系,是阿毗達磨之結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極爲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論複是法師由部派佛學進入瑜伽行派過程中最後之代表作。而《二十唯識論》則爲法師作爲瑜伽行者之創著。二者對照學習,於研究法師思想體系之發展,有特殊重大之意義焉。
先時有外道名頻阇诃婆娑,從龍王處學得僧佉論,心高佷慢,自謂其法最大,無複過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阇國,擊論議鼓,天親法師,造《七十真實論》,破其所造僧佉論,首尾瓦解,無一句得立,因而獲得阿緰阇國王叁洛沙金之賞,法師以作叁分,起叁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羅門名婆修羅多,是外道師,解毗伽羅論,以此論義,破俱舍文句。法師乃造論,破毗伽羅叁十二品,始末皆壞,新日王崇信皈依,並令太子就師受戒,王妃亦出家爲法師弟子。
後時,法師見聖者無著所造《五地部論》(即《瑜伽師地論》)心不理解,不信是聽受於本尊之教法。傳說法師,見而歎:“嗚呼無著在林中,十二載修習禅定,禅定無成卻造作,創立背馱子宗派。”
無著菩薩聞已,認爲機緣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調伏。法師聞《十地經》,信悟大乘,悔昔毀謗,積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謝,菩薩教以滅罪之法,謂廣說大乘教法,注釋多種經典,持佛頂尊勝明咒十萬遍。於是法師,從無著菩薩聽受一切大乘經典,複從一密乘阿阇黎,傳受真言法門,而獲得成就。能憶持當時世間所有之佛法,相傳自釋迦世尊涅槃以後,從未有多聞如世親阿阇黎者,所憶持之經典,有聲聞叁藏中五百部,大乘經五百部,又陀羅尼咒五百部。每日課誦《般若八千頌》。無著菩薩示寂後,法師繼任那爛陀寺堪布之職,曾往憍利國等多處弘化,廣建大乘教法,使彼時印土大乘比丘倍增,總達六萬人之多雲。凡法師所造論、釋,文義精妙,有見聞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邊土學大小乘者,悉以法師所造爲學本,異部及外道論師,聞法師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阇國圓寂,年終八…
《俱舍頌疏作業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