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立?
55. 大悲与悲,有何同异?
56. 诸佛相望,法皆等不?
57. 诸佛相望,何法有差别?云何有差别?
58. 佛有几德不可思议?
59. 佛因圆德有几?
60. 佛果圆德有几?
61. 佛断圆德有几?
62. 佛智圆德有几?
63. 佛威势圆德有几?
64. 佛色身圆德有几?
65. 佛恩圆德有几?
66. 云何如来出世,为无上福田?
67. 佛共余圣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68. 佛共异生功德有几?具体是何?
69. 何谓无诤?详分别之?
70. 无诤“缘未生,欲界有事惑”,为什么?
71. 何谓愿智?详述其差别相。
72. 何谓无碍解?无碍解有几?具体是何?
73. 四无碍解、十智中各摄哪些智?各依何地?
74. 法词二无碍解,并依於声,云何五地二地不同?
75. 辩无碍解云何依一切地
无色界无言说故。
76. 何谓边际定
77. 六依边际得,云何词体非边际
78. 详释边际名。
79. 通有几
各列其名
80. 何缘前五通依四根本,不依无色
81. 五通缘境云何
82. 五通起用,能至何境
声缘大觉有何不同
83. 五通加行得,抑离染得
84. 六通念住分别如何
85. 六通三性分别如何
86. 何谓三明
三明与六通有何关联
87. 云何此三称明
88. 云何三明中有真假
89. 有学有三明否
90. 云何三示导
示导二字何义?
91. 云何三中教诫为尊
92. 三示导各各能起何种作用?
93. 云何名神境?
94. 境有几种?各详述其差别。
95. 何谓能化心、能化生?
96. 能化心有多少
97. 化事、化语诸差别事云何?各详述之。
98. 发语心起,化心已无,既无化身,化如何语
99. 云何立愿留身
100. 大迦叶留身待慈尊,有几种留身分释
101. 能化心三性中属何性
102. 何谓天眼天耳
103. 天眼耳有几种
104. 详述天眼肉眼功用之不同。
105. 神通等五,皆为修得否
若否,有何不同
106. 云何修得、生得、咒成、药成、业成
定品(卷二十八至二十九)
1. 何谓定
2. 何谓生静虑、定静虑
3. 何谓静虑
六离合释属何释?
4. 何谓心一境性
5. 云何色界定独名静虑
6. 无色定体有几
7. 无色定体是心一境性,云何差别为四
8. 何谓无色?
9. 无色界没生下,色从何生?
10. 无色四定,如何立名?
11. 非想非非想,到底有想无想?
12. 何谓等至?
13. 试述等持、等至、等引三名异同。
14. 等至有几,各又分几?
15. 何谓味等至、净等至、无漏等至?
16. 何等静虑有支?
17. 静虑共有几支?各有几支?
18. 轻安、行舍,行相作用云何?
19. 何二静虑立轻安不立行舍?何二立行舍,不立轻安?
20. “支”是何义?
21. 云何第三静虑二支正念、正慧?
22. 云何第四静虑二支清净?
23. 何故初二立轻安,不立行舍?后二反是?
24. 何故唯於第二静虑立信为支?
25. 何故第三定独立慧为支?
26. 何故三、四定独立念为支?
27. 何故初、三静虑等具五支,二、四静虑等具四支?
28. 此十八支实事有几?
29. 初二定乐与三定乐,是否同一?
30. 何谓内等净?
31. 为什么要说“喜即是喜受”?
32. 染静虑中,有禅支否?与净无漏有何不同?
33. 染静虑支有何异说?
34. 第四静虑何故名不动?
35. 生静虑所有诸受与定静虑有何不同?
36. 上三静虑,如何生彼能见闻触及起表业?
37. 净等等至,初得云何?
38. 何等至后生几等至?
39. 命终相生如何?
40. 从净生无漏,应如何理解?
41. 净定有几,各如何释?
42. 诸分相望,能生何分?
43. 何谓超等至?何等等至能超上下?
44. 超等至如何数习?
45. 齐何谓超加行成满?
46. 齐何名超等至成?
47. 谁、何地有情能修超定?
48. 此诸等至,依何身起?
49. 云何依上地身无容起下?
50. 上不起下,有例外否?
51. 此诸等至,缘何境生?
52. 根本善无色,云何不缘下地诸有漏?
53. 根本善无色,云何能缘下类智品道?
54. 三种等至中,何等至力,能断烦恼?
55. 近分有几?何受相应?
56. 於味等至,为皆具否?
57. 於未至定,有何异说?
58. 何谓中间静虑?
59. 中间静虑是否二禅近分?为什么?
60. 等至、等持何别?
61. 何谓有寻有伺等三等持?
62. 何谓单空等三等持?
63. 空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空?
64. 无相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相?
65. 无愿三摩地作何行相?云何名无愿?
66. 何谓三解脱门?
67. 何谓重空等三等持?
68. 此三等持缘何为境?各作何行相?
69. 云何名空空?
70. 云何名无相无相?
71. 云何名无愿无愿?
72. 何谓四种等持?各述其详。
73. 何谓无量?有几种?为什么叫无量?
74. 为什么要修无量?
75. 无量以何为体?述有部与世亲论主的同异观点。
76. 无量以何为行相?
77. 无量以何为所缘?
78. 无量各依何地而修?有何不同说法?如何通释?
79. 为什么说无量不能断惑?
80. 初习业位如何修?
81. 谁能修得无量?
82. 何谓解脱,解脱有几?
83. 解脱依何地修?
84. 灭受想解脱是何?并述其出入心。
85. 解脱各以何为境?
86. 云何第三静虑无有解脱?
87. 何缘修净解脱?
88. 云何第三、第八解脱称身证名?
89. 何谓胜处?胜处有几?
90. 为什么叫胜处?
91. 何谓遍处?遍处有几?
92. 遍处以何为体?
93. 解脱、胜处、遍处有何关联?
94. 解脱等功德,为由何得?依何身起?
95. 生色无色界有情,起静虑无色,由何等别缘?生欲界如何?
96. 正法以何为体?具体指什么?
97. 正法住世之时量,依何而定的?总言圣教住世是怎么说的?
98. 法与人之关系云何?
99. 本论宗旨如何?
100. 世亲论主之世正法情况如何?
101. 针对当时景况,论主如何教诫学人?
附:
道次摄修求加持颂
1. 何谓加持?
2. 何谓三悉地?
3. 略述深广二派传承。
4. 云何才称“如理依止”?
5. 试述《俱舍》及《道炬论》对三士夫之涵义。
6. 下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7. 中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8. 上士道重要摄修有几?
9. 试述止观之重要性。
10. 修道次是否修密法?
11. 云何成就密器?
12. 云何才算“准如师教”?
13. 修密乘法应注意几项事?
14. 何谓正见?
甲戍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圆满
附录:
世亲菩萨传
婆薮槃豆—世亲法师,约公元320—400年间,北天竺富娄沙富罗国人。尔时,国师婆罗门,姓憍尸迦,有三子,长子阿僧伽,即无著菩萨,三子比隣持跋婆,法师居其中。
法师在那烂陀寺,依萨婆多部出家,博学多闻,遍通墳籍,神才俊朗,无可为俦,戒门清高,难以相匹。既已精研一切声闻三藏,为欲究竟婆娑深义,复往迦湿弥罗学习四载,精通《大毗婆沙》。於是十八部各部不同之经律论藏,乃至六师外道诸说,无不晓了,并善巧因明论辩之术,旋返中印,为众多声闻僧,开示教法,造著名之《俱舍论》。
《俱舍论》虽宗有部,乃取经部之长,弥补其失,而复自成体系,是阿毗达磨之结晶,在佛教史上,有其极为重要、崇高之地位。斯论复是法师由部派佛学进入瑜伽行派过程中最后之代表作。而《二十唯识论》则为法师作为瑜伽行者之创著。二者对照学习,於研究法师思想体系之发展,有特殊重大之意义焉。
先时有外道名频阇诃婆娑,从龙王处学得僧佉论,心高佷慢,自谓其法最大,无复过者,欲破佛法,入阿緰阇国,击论议鼓,天亲法师,造《七十真实论》,破其所造僧佉论,首尾瓦解,无一句得立,因而获得阿緰阇国王三洛沙金之赏,法师以作三分,起三寺院。
有新日王妹夫婆罗门名婆修罗多,是外道师,解毗伽罗论,以此论义,破俱舍文句。法师乃造论,破毗伽罗三十二品,始末皆坏,新日王崇信皈依,并令太子就师受戒,王妃亦出家为法师弟子。
后时,法师见圣者无著所造《五地部论》(即《瑜伽师地论》)心不理解,不信是听受於本尊之教法。传说法师,见而歎:“呜呼无著在林中,十二载修习禅定,禅定无成却造作,创立背驮子宗派。”
无著菩萨闻已,认为机缘已熟,遂派二比丘前往调伏。法师闻《十地经》,信悟大乘,悔昔毁谤,积造大罪,思截其舌以谢,菩萨教以灭罪之法,谓广说大乘教法,注释多种经典,持佛顶尊胜明咒十万遍。於是法师,从无著菩萨听受一切大乘经典,复从一密乘阿阇黎,传受真言法门,而获得成就。能忆持当时世间所有之佛法,相传自释迦世尊涅槃以后,从未有多闻如世亲阿阇黎者,所忆持之经典,有声闻三藏中五百部,大乘经五百部,又陀罗尼咒五百部。每日课诵《般若八千颂》。无著菩萨示寂后,法师继任那烂陀寺堪布之职,曾往憍利国等多处弘化,广建大乘教法,使彼时印土大乘比丘倍增,总达六万人之多云。凡法师所造论、释,文义精妙,有见闻者,靡不信求,故天竺及余边土学大小乘者,悉以法师所造为学本,异部及外道论师,闻法师名,莫不畏伏。於阿緰阇国圆寂,年终八…
《俱舍颂疏作业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