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

  大乘五蕴论讲记

  世亲菩萨 造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目 录

  

  第一讲 1

  

  甲一 引言 1

  乙一 缘起 1

  乙二 为什么要学法相 1

  乙三 法相之入门——《大乘五蕴论》 5

  传承问题 6

  乙四 学习应具之态度与组织 7

  乙五 世亲菩萨事迹功德简介 10

  

  甲二 总标名数 11

  第二讲 13

  无为非蕴摄——依《俱舍论颂疏》 13

  

  甲三 别牒解释 14

  

  乙一 色蕴 14

  丙一 四大种 15

  五因释造——依《杂集论》 16

  丙二 四大种所造色 17

  丁一 五根 17

  丁二 五境 24

  丁三 无表色等 30

  第三讲 33

  问题解答 33

  

  乙二 受蕴 38

  

  乙三 想蕴 39

  

  乙四 行蕴 40

  丙一 徧行心所 44

  触心所 44

  作意心所 46

  思心所 46

  第四讲 47

  问题解答 47

  丙二 别境心所 48

  欲心所 49

  胜解心所 50

  念心所 51

  三摩地心所 52

  慧心所 53

  丙三 善心所 57

  信心所 57

  惭心所 愧心所 60

  无贪心所 61

  无瞋心所 62

  无痴心所 62

  第五讲 63

  精进心所 64

  轻安心所 66

  不放逸心所 69

  舍心所 70

  不害心所 71

  丙四 烦恼心所 74

  贪心所 75

  五取蕴、有漏法、有、有具 76

  第六讲 78

  精进跟不放逸之差别 78

  瞋心所 80

  慢心所 80

  学法反增烦恼 83

  无明心所 85

  见心所 87

  第七讲 94

  疑心所 102

  丙五 随烦恼心所 104

  忿心所 104

  恨心所 104

  覆心所 104

  恼心所 106

  嫉心所 106

  第八讲 108

  诳心所 108

  谄心所 109

  憍心所 110

  害心所 112

  悭心所 112

  无惭 115

  无愧 115

  惛沉 115

  掉举 117

  不信 118

  懈怠 120

  放逸 120

  失念 121

  散乱 121

  第九讲 122

  覆跟谄之差别 122

  掉举跟散乱之差别 123

  不正知 124

  丙六 不定心所 126

  恶作 126

  睡眠 129

  寻、伺 131

  第十讲 136

  丙七 心不相应行 136

  预流四支 137

  参考书的问题 138

  得 139

  无想定 142

  灭尽定 144

  无想天 147

  命根 148

  众同分 149

  生 150

  老 150

  住 151

  无常 151

  名身 151

  句身 152

  文身 152

  异生性 154

  第十一讲 154

  提问 154

  真假四大 155

  

  乙五、识蕴 157

  

  甲四 释蕴义 兼明十二处、十八界、及处、界义 162

  蕴为何义 162

  五蕴之数量次第 163

  十二处 166

  五蕴、十二处与八十七法之间之对应关系 167

  第十二讲 168

  问题解答 168

  无为法 170

  十八界 173

  

  

  

  甲五 就十八界明诸门分别 178

  有色无色 178

  有见无见 179

  有对无对 179

  有漏无漏 179

  欲界、色界、无色界系不系 180

  蕴、取蕴所摄 181

  善、不善、无记 181

  内外 182

  有缘无缘 182

  有分别无分别 182

  执受非执受 183

  同分彼同分 183

  

  附、思考题 185

  

  说明:

  本资料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上师审阅。

  本资料主要面对讲寺内部及函授学员学习临时使用,不足为凭。仅供参考,请勿翻印。由于记录整理者水平、时间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诸如误听误记等错误,如在阅读中发现,请及时指出,并反馈给讲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联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三门县高枧多宝讲寺函授部

  电话: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网址:http://www.duobaosi.com/bbs/

  电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第一讲

  甲一 引言

  乙一 缘起

  现在我们开始多宝讲寺讲法的第二个单元的课程 ,第一单元是根本乘。我们把佛教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根本乘,一般也叫部派佛学,是原始佛教直接流传下来的,还是保持以前的形式;第二个阶段是瑜伽的阶段,是从根本佛教发展到大乘的,特别地重视大乘的意义,而从唯识的观点来讲一切法的;最后是中观的体系,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来讲佛教。

  第一个阶段是根本乘,基本上是讲过了,不管听的人已经走了多少,这个两年课程,已经是结束了。那么新来的,以前的根本乘没有听到的可以补。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所以还是要进入第二个阶段——“瑜伽”的那一部分。

  在印度的佛学里边,从根本乘分出两支,发展到两支:一个是从缘起的方面特别强调的,认为一切法都是从识所变的——“瑜伽”的那一部分;另外一个就是“中观”的部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没有一个根本的——什么阿赖耶识之类的都没有的,都是自性空的。那么这两个,我们按照次第学,应当是从根本乘到瑜伽,再从瑜伽进入中观,这是一般的这个发展的次第如此。学法的次第也应当如此。如果根本乘没有的话,我们学瑜伽就是空洞的,也是界限不明的。那么瑜伽的阶段不经过的话,学中观更是没有抓挠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尽管他学的天台、华严——这个很高的,但他就是抓不到个要领。这个我自己也有经验,在我们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一般都是宣传的印光老法师的净土宗的那些教义。净土宗,当然是不能停留在一句阿弥陀佛,总要讲点道理。那时候讲教理的,净土宗的主要的理论基础都是天台宗的。从这个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十疑论》开始,历代的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弘扬净土的,也是带修净土的,一直到印光大师,他本身也是天台宗的教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净土,开始也是研究天台,但是佛教的基础没有,直接地跳到天台的教理去呢,有一定的困难。学的东西不能说不懂,但是懂得不透,真正是哪么回事呢,自己心里也是没有一个踏实的概念。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法,自己感到不踏实。

  后来一个机会,就是范老居士在法相学社讲法相这个学说,他是根据深浅、按照次第编了六册法相课本。那时很多学佛的都去报名了。但是法相是不好学的,开始我们学的时候,那个讲堂是坐满的,还挤不下,过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少了一大半。再过了一两个月,那基本上就是十来个人,一直到最后范老往生,听众就是十来个居士,就是这么多。因为法相是比较严密的一门课,不是大而化之地讲了,大概知道就算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那还是懂不了的。

  

  乙二 为什么要学法相

  法相有什么好处?法相就是佛亲口说的那些名词。我们在世间上讲一门什么课,假使说数学的,数学里边有很多的专门名词;讲医学的,医学里边有很多专门名词;讲工程的也有很多专门的名词。如果这些名词你不知道,那么他这套学说你是不会知道的。同样的,我们在佛教里边,也有很多专门名词,这是佛亲口说的法相。那么这个法相如果你不学的话,你要把佛教搞得清清楚楚的,当然不可能。所以说我们要学佛教呢,决定要把佛的那些专门名词学到手,然后,佛的这个内涵,才能够明确地知道。

  讲法相的时候,界限是很严格的。我们举一个例,一般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法相的角度来看,这话是错的。这个“报”,异熟报是无记的没有善恶,所以说善报恶报这个话就讲错了,根本不符合法相。那么该怎么样地说呢?“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你做了善,感的报是快乐的,就是可以使人感到舒服的;那么做了恶之后有苦报,那么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了,或者人间受苦等等。这个就是说,你如果不明法相的话,你就会犯错误。因为法相里边“异熟报”是无记的,不能有善恶的,你讲了善报恶报就错了。

  那么这个界限为什么那么严密呢?因为不严密的话,很多意思就会搞错。我们说一个经常用的例子,那就是说“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烦恼障我们的道,把我们的自性蒙蔽了,起了烦恼呢,做坏事了,那跟修道是不顺的,障住我们修道的——烦恼障。那么“所知障”呢?一般人就是烦恼障这么解,所知障也是这么解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就把你障住了,你就不能进道了,——最好就是说什么都不知道,那才进道了。

  这个话对不对头呢?错误的!“所知障”,我们说你所知不够,才叫“所知障”。所知里边你是太少了,这个叫“所知障”。那么“烦恼障”呢——烦恼本身是障。“所知障”呢——所知的障,就是把你所知障住了,使你不知道,这个叫“所知障”。如果照六离合释来说,“烦恼障”是持业释,烦恼就是障;“所知障”是依主释,所知的障,这个障把你“所知”障住了,这个叫所知障。并不是说你知得太多了,你就修不来道了。所以很多人误会,“你要修行,最好不要看书,看了书之后,你的知见就很多,就修不成行”,这个话是错的。

  你把知见学错了,或者学得很庞杂,没有定解;或者是东学西学的,弄不成一个体系,成不了一个套,那当然修行不行。假使你要修行的话,没…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