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54

  ..续本文上一页是境。于所缘的境,它能够起了别的作用,这个叫识。

  “亦名心,能采集故”,这个识蕴,也叫心。心、意、识都是一个,一体异名,体都是一个东西,有的时候叫心,有的时候叫识,有的时候叫意。为什么叫心?“能采集故”,从它能够积集的、采集的这个意义来说,叫心。那我们几个根本名相先说一下。心、意、识,一体异名。积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别叫识。大家写一下好了,积集,积拢来、集起来,叫心。思量,心里边思量,思,思想的思,量就是质量的量,思量叫意。了别叫识。所以说识蕴,有的时候叫心,因为能够采集,采集是积集,积集、采集一样的意思。那么,一般的法相是用积集,这里用采集,意思是一样的。为什么叫心?因为它能采集,所以叫心,心就是积集,能采集就是叫心。

  “亦名意”,也叫意。为什么?“意所摄故”,我们十二处里边,意处里边,就包识蕴,八个识都在里头。

  “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最殊胜的能采集的作用的,这个什么呢?是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一切有为法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都采集到它——阿赖耶识里边,所以说最殊胜的积集,就是阿赖耶识。

  “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阿赖耶识是个很奇怪的心,它的心都是缘根身世界,没有什么差别的,前后是缘一样的东西。我们这会儿缘这个,一会儿缘那个,前后差别很多,阿赖耶识前前后后就是等流下去,缘一个同样东西。所以说这个行相,非常微细,不可分别。“前后一类”,前面缘的、后面缘的都是同类的东西;“相续”,但又不是一样的,它是前生后灭,刹那刹那地生灭,相续而生起,“转”就是生起来。

  “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五蕴论》,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这个不好懂,这里就更干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出定,或者无想天里边掉下来。“了别境界转识复生”他们这个灭尽定或者无想定出定的时候——他的心已经就没有了、已经灭掉了——他们出定的时候,或者无想定下来的时候,了别境界的转识,就是了别境界的前六识,包括灭尽定是第七识,又生起来了,本来已经灭掉了,它又生了。“复生”,这个识又生了。“待所缘缘”,这个是同样的。

  为什么叫转识?“待所缘缘差别转故”,这些识,要根据所缘缘,差别转故,现在缘这个,等一下缘那个,各式各样,不同的,差别生起来的。假使你现在是看的天,等一歇看地,一下子看水,一下子看山,各式各样差别的所缘缘,这个识也各式各样地生起来,这是第一个转。所缘缘差别而生起的,第一个转。

  第二个,“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心,它要断掉的,断了之后,缘到了,又生起来,这是转识的第二个意思。

  第三个,“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这个就是,前面几个识使我们流转生死,去而复还。

  那么,这几个意思,就表示为什么叫转识,前面的。下边讲阿赖耶识。

  

  【广】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

  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里边,能够含藏所有的一切有为法的种子,都摆在里边。“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它又包含这个我慢的相,这是第七识,执阿赖耶识为我,所以有我慢相。“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它缘的什么境界?缘自己的身,也缘世界。

  “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这个阿赖耶识也叫阿陀那识。摄藏,就是执持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阿赖耶识执住的,否则的话,你入了灭尽定,你心都没有了,你个身体该死掉了吧?它不死。就是阿赖耶识没有灭掉,它还可以执持这个身体不烂。但是阿赖耶识它到底什么行相,大家都不知道。因为你休克的时候,或者入灭尽定的时候,心都没有了,阿赖耶识还在里边,它的作用根本就感不到,因为它很微细。你感不到它在缘什么东西,你根本不知道。

  “最胜意”,这个心讲完了,最殊胜的积集的,心的意思,就是阿赖耶识。那么,又叫意。最殊胜的、思量的、突出的这个意是哪个?就是末那识。“谓缘藏识为境之识”,缘阿赖耶识为境界的那个识,就是末那识。末那识不缘外的,只对内的,它就缘那个阿赖耶识,什么都不管,只把阿赖耶识抱住,认为是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跟它相应,就这个是“我”,其他的它不管。那么,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这几个心所相应的,“前后一类”,都是缘个阿赖耶识是“我”,没有变化的,“相续随转”,等流下去,生起来。什么时候把末那识灭掉?“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阿罗汉的圣道现起来了,灭尽定现起来了,这个末那识就灭掉了。

  “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那么这个六个转识,眼、耳、鼻、舌、身识,加上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加上第七个染污意,就是末那识,再加上第八个阿赖耶识,这八个东西加起来,叫识蕴。那么识蕴就是八个识。在根本乘里边只有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有六个。那么这个地方就把识蕴讲完了。

  现在我们要讲差别了。下面就是总结的文,先看《五蕴论》。

  

  甲四、释蕴义 兼明十二处、十八界、及处、界义

  蕴为何义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蕴?

  答: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蕴”,蕴是什么意思?“答:以积聚义说名为蕴”,蕴就是积聚的意思。这个我们前面略略讲过一下,今天准备要再讲得宽一点。“谓世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那么,为什么叫积聚?我们看广的。

  

  【广】 问:蕴为何义?

  答:积聚是蕴义。谓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总摄为一色蕴。

  “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的意思。怎么样得积聚?“谓世间”,这个“世”就是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这个我们想写一下。世间,就是说什么?就是我们三界。三界里边就是欲界、色界,欲界是五趣杂居,还有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世间。那么,以世间来差别色,这个色属于欲界的,这个色属于色界的,无色界没有色。

  “相续”,我们根据《瑜伽师地论》有四种。这个我们写一下。有很多解释,有的分四个的,分五个的。那么,我们就姑且用《瑜伽师地论》的来讲,因为《大毗婆沙》,也讲了五个相续 。《瑜伽师地论》是我们法相宗的根本论,昨天我们讲过的。法相宗六经十一论:六部经——《华严》 、 《密严》 、 《解深密》 、 《楞伽》等等,有六部经是依据;论里边,十一部论——一个本、十个支分,根本的论就是《瑜伽师地论》,支分有《五蕴论》、《摄大乘论 》、《辨中边论》等等,一共有十部论。

  《 瑜伽师地论》是法相宗的根本论,所以我们就采取《瑜伽师地论》34的对相续的解释——四个。还有《大毗婆沙》,是阿毗达磨的,根本部的,根本教义的,我们就不用了,它有五个相续。那么,这个也很简单:“自身相续”,就是自己;“他身相续”,是人家;下边是根境相对,“诸根相续”、“境界相续”。就是说,把这个色,根据相续的不同,来分类。

  下边是“品类”。这个色是细的、粗的、好的、坏的,品,分类。

  “趣”,趣是五趣,天、人、地狱、饿鬼、畜生,就阿修罗没有。阿修罗道,属于天上有阿修罗、旁生也有阿修罗,那么,阿修罗就并了天跟旁生道里去了,不另外立一个道。五趣里边就五个,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五趣来分别这个色。还有处,那是属于哪一个处的。

  总之,以这些东西来分别色,“差别”就是分别,那么这样子把它分了类,“总略摄故”,把它归纳起来,这个叫蕴,就是蕴的意思。

  那么它举个例:“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这是过去三世,也可以说世间三世,也可以说,这从时间来分,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就是相续,自己的内,自己相续是在内,他相续就在外。境界在外、根身在内,这个就是相续的根身,根是内,境是外。如果自他来说,自己是内,他就是外。这是相续来分。

  “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这是品类。

  “处”,若近、若远,这是处所的近远。“趣”,就是说天的色、人间的色,等等。以这些来差别色的,把它总地归纳起来,属于色蕴。那么,色蕴的根本要义大家不要忘记,变碍为性。凡是有变碍的这一类的东西,管你近的、远的,粗的、细的,好的、坏的,自己的——内的、外的,过去、未来、现在的——世间分三世,这都是一个色。那么,就举一个佛说的经里边,来证明这个问题。

  

  五蕴之数量次第

  这里讲处、讲蕴,就讲完了。现在我们就要补充一些,蕴,为什么就是只有五个?五蕴,为什么不能多?为什么不能少?这个,我们以前是略略讲过一点,现在,就是说,再重新地说一道。

  那一天,我们讲了,为什么五蕴不能摄无为法35——“义不相应故”,这个无为法,跟色的意思不相应,跟受的意思不相应,跟想、跟行、跟识——了别的识,都不相应。色是变碍,无为法没有变碍;受是领纳,无为法不能领纳;想是取相,无为法不取相;行是迁流造作,无为法不迁流、不造作;识是了别,无为法不了别。所以说色、受、想、行、识五个蕴里边,无为法都摆不进去——…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