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分了八个识。一般的根本乘,到第六意识为止,第七、第八就不讲了。那么,讲到瑜伽的那个唯识宗,它属于大乘的。
我们先把大乘,小乘的概念说一下。在佛在世的时候,讲的原始佛教一直到佛灭度一百年之间,原始佛教不分部派的,都是一味的,没有说你这个讲法、我这个讲法不同,没有,大家的都是根据佛说的,都是同样的,一个味道。
到佛灭度一百年之后,由于弘化的地方不同,听法的人,弘法人的,他听的法不同,所对的机不同,当时地方的习惯不同,人的意识形态不同,那些,就慢慢地分部派。开始是上座部、大众部,后来上座部又分,大众部又分,一共分了二十部,二十部也是个大概数字。那么,这个时候叫部派佛教,是分了部派了。
分了部派之后,后来就慢慢地生出中观的,就是龙树菩萨创立的中观宗,这个中观宗。它再以后,产生无着、世亲的瑜伽派,也就是唯识派——瑜伽。那么,这两派出来之后,他们是讲大乘的,要度一切众生的。对前面的部派佛学,他们里边有一些差别,就是说有些教义是不同的。那么,互相辩论的时候,他们是贬低他们的地位,说你们是小乘,这是在辩论的时候要贬低对方,说他是小乘。实际上,小乘这两个字是不能乱安的。
小乘、大乘从发心上说,发的是菩提心,行的是菩萨道,那就是大乘,不在经论律三藏来分,这个不能分的。法是没有大小的,人的心有大小。所以说部派佛学是小乘,这个是大乘,我们是大乘,这个说法是辩论的时候故意贬低对方的一种贬斥,在我们客观的用,是不应当这么用。
所以说现在的人就用根本乘,把部派佛教叫根本乘,就是根本的佛教。然后从根本佛教就生出大乘的两个支分,就是说一个是瑜伽,一个是中观,等于蜗牛两个角。一个是讲缘起的,一个是讲性空的,而他们的所产生——从根本的佛教产生的。所以从现代很多的佛学家包括那些法师们,认为小乘这个名字最好不要用,用根本乘。根本乘就是在原始的佛教基础上发展的部派,然后从根本里边又发了两支,就是两个大车轨,一个是有、一个空——空有二轨,这就是瑜伽、中观。所以说在原始佛教跟根本乘佛教里边,它只讲了第六识,到瑜伽的时候把第六识发展到第八识,也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根据经上有这些话,他把它组成一个体系,叫是八识的这个唯识,就是唯识的学派。那么,这里我们讲五蕴,本来五蕴是根本乘的教义,他现在把五蕴里边的含义,用这个唯识宗的内涵去讲了,所以说《大乘五蕴论 》。本来是根本乘的,现在用八识的概念去讲,成大乘了,这就是所以叫大乘的原因。
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又此行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又由此故,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了别境名转识还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转故,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
“最胜心者,谓阿赖耶识”,那么,在心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何以故?由此识中诸行种子皆采集故”,心就是采集,为什么阿赖耶识采集的意义最胜?最胜的心,就是最胜的能够采集的,就是阿赖耶识。因为这个识,一切行——也是有为法,行就是造业,有为法么造作,因为造作的种子,都收在阿赖耶识里头,所以说这个最殊胜的收集的心,就是阿赖耶识。
“又此行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那么,这个阿赖耶识,它缘的境是根身世界,它行相,行相跟所缘,都不可分别。我们行相、所缘呢,第六识经常在分别的,现在缘的是茶杯,等一下缘的是香炉,一会儿缘的是那个椅子,不断地来分别,来调这个所缘境,那就可以很容易分出这是茶杯,那是……不一样的。那么阿赖耶识这个行相很细,就是缘的根身世界,一味地缘下去,所以它的行相跟所缘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随转”,前后是同样的,那么这个行相、它的所缘境,就很细很细,一般是不容易觉出它的分别来。
“又由此故,从灭尽等至、无想等至、无想所有起者,了别境名转识还生”,又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你入了灭尽等至——灭尽定,入了无想定——无想等至,无想所有——生了无想天去,这个时候心没有了,你该没有识了,那么这个人该死掉了。但是没有,因为是阿赖耶识把他持在那里。等到你灭尽定出定了,或者无想定出定了,或者无想天掉下来了,心又生了。这个从哪里生出来的?阿赖耶识生的。阿赖耶识里边种子还在,当你入定的时候把种子压住了,不给它现行,等到这个定的势力没有了,这个种子又现行了,前面七个识又生出来了。所以说,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下来的时候,其他的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又生了。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它就生不起来。
这七个转识,“待所缘缘差别转故”,它为什么叫转识?因为它对它的所缘缘,所缘的那个缘,所缘缘是一个名字,缘有四种: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这个我们暂时不要去管它。所缘缘就是所缘的境,这几个前面的识,根据所缘的境要不同不同才得生起来。
“数数间断还复转故”,这前面六个识,“数数间断”,它要断的。你说眼睛看东西的时候,它眼识生起来了,但是你眼睛闭下来,不看了,眼识就断掉了;耳朵在听声音的时候,耳识生了,当你耳朵不听声音的时候,专心一致在自己在修定的时候,外面声音都听不到了,那么你这个耳识也停下来了;鼻子香味等等,你舌头,你吃东西的时候,甜的、咸的、酸的知道,你不吃东西了,你坐在那里,那你什么味道也没有,那个舌识就不生起。所以说,这几个识,“数数间断”,中间要断的,“还复转故”,它后来又生了,碰到境来了又生了,所缘的境来又生。怎么所缘境来?根境相对,这个识就生。没有这个所缘的话,它就不生,或者根坏掉了,也不生。那么,这是“数数间断”,碰到因缘到了,又生。
“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这六个识,前面六个识,加上第七识,都是生死流转的因,生死流转一会儿轮回来来去去,都是六识的关系,这前面几个识的关系,这就转识,这几句话都是解释转识的。
什么叫“转识”?它就是说,“待所缘缘差别转故”,这是一个原因;“数数间断还复转故”,第二个原因;第三,“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都是转的意思。那么,三个转的意思,解释这个转识的“转”,为什么叫转识。这转识,具体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几个识。阿赖耶识是本识,根本的识。从阿赖耶识又生了七个识,都叫转识。为什么叫“转”?就是三个原因:“待所缘缘差别转故”,一个“转”;“数数间断,还复转故”,第二个“转”的意思;“又令生死流转旋还故”,第三个“转”的意思。因为三个“转”,所以这几个识叫转识。重点是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即此亦名阿陀那识,能执持身故。
“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故”,藏识,一切法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里边。“又能摄藏我慢相故”,摄藏。能藏、所藏、摄藏,三个藏。它能够摄藏我慢相,第七识把阿赖耶识执了我。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四个相应。那就是我慢相,就是第七识把执阿赖耶识成了个我慢相。
“又复缘身为境界故”,这个阿赖耶识,它一味地缘这个身心世界为它的境界。“即此亦名阿陀那识”,因为“缘身为境界”,有一个名字叫阿陀那识。阿陀那识是执藏,“能执持身故”。
这是讲阿赖耶识,讲完了。最后,最胜意。识蕴有几个名字,一个叫心,一个叫意。意,思量叫意。这个最殊胜的、作用最强的意,是第七识。
最胜意者,谓缘阿赖耶识为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
“谓缘阿赖耶识为境,恒与我痴、我见、我慢、及我爱等相应之识”,这个是第七识,思量名意,它专是想到阿赖耶识是“我”,然后,它的心所法——的我爱、我慢、我痴、我见,都相应把这个阿赖耶执到。执到是“我”之后:“我痴”,认为这是我;“我见”,这是我,碰不得;“我慢”,贡高;最后,“我爱”,爱自己。这个是坏的东西都包完了,这四个“我”,是最坏的东西,一切烦恼从这四个东西发展出来的。
“相应之识。前后一类相续随转”,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就是把阿赖耶识执到,跟我慢、我痴、我见、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就是总是盯到它,执了阿赖耶识是“我”,前面说是“我”,后头也是“我”,相同的,这是没有什么变化的。一直到什么时候?“除阿罗汉果及与圣道灭尽等至现在前位”,那么,除了阿罗汉果之后,或者入灭尽定了,这个识就断掉了,否则的话,“前后一类相续随转”——总是前后同样地、相续地生下去,不会断的。什么时候断?阿罗汉果的时候断掉了,这个第七识断了。那么在入灭尽定,我们前面讲过,那个“恒行一分”,就是说末那识,末那识就是恒行,不是不恒行。它一分,就是这末那识也灭掉了。那么,就是说,入灭尽定的时候,跟阿罗汉成、证果的时候,这末那识才停下来,否则的话,都是一味的前后相续随转。这个《五蕴论》讲得很仔细,《广五蕴论》恐怕也差不多。我们再看一看广的:
【广】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13A)就是对所缘的境,这里说的是所缘缘,所缘境,一样的。谓于所缘的境,它的“境”略掉了,所缘就…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