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54

  ..續本文上一頁是境。于所緣的境,它能夠起了別的作用,這個叫識。

  “亦名心,能采集故”,這個識蘊,也叫心。心、意、識都是一個,一體異名,體都是一個東西,有的時候叫心,有的時候叫識,有的時候叫意。爲什麼叫心?“能采集故”,從它能夠積集的、采集的這個意義來說,叫心。那我們幾個根本名相先說一下。心、意、識,一體異名。積集叫心,思量叫意,了別叫識。大家寫一下好了,積集,積攏來、集起來,叫心。思量,心裏邊思量,思,思想的思,量就是質量的量,思量叫意。了別叫識。所以說識蘊,有的時候叫心,因爲能夠采集,采集是積集,積集、采集一樣的意思。那麼,一般的法相是用積集,這裏用采集,意思是一樣的。爲什麼叫心?因爲它能采集,所以叫心,心就是積集,能采集就是叫心。

  “亦名意”,也叫意。爲什麼?“意所攝故”,我們十二處裏邊,意處裏邊,就包識蘊,八個識都在裏頭。

  “若最勝心,即阿賴耶識”,最殊勝的能采集的作用的,這個什麼呢?是阿賴耶識。“此能采集諸行種子故”,一切有爲法的種子,都藏在阿賴耶識裏邊,都采集到它——阿賴耶識裏邊,所以說最殊勝的積集,就是阿賴耶識。

  “又此行相不可分別,前後一類相續轉故”,阿賴耶識是個很奇怪的心,它的心都是緣根身世界,沒有什麼差別的,前後是緣一樣的東西。我們這會兒緣這個,一會兒緣那個,前後差別很多,阿賴耶識前前後後就是等流下去,緣一個同樣東西。所以說這個行相,非常微細,不可分別。“前後一類”,前面緣的、後面緣的都是同類的東西;“相續”,但又不是一樣的,它是前生後滅,刹那刹那地生滅,相續而生起,“轉”就是生起來。

  “又由此識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者”,《五蘊論》,滅盡等至、無想等至、無想所有,這個不好懂,這裏就更幹脆,從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起”:出定,或者無想天裏邊掉下來。“了別境界轉識複生”他們這個滅盡定或者無想定出定的時候——他的心已經就沒有了、已經滅掉了——他們出定的時候,或者無想定下來的時候,了別境界的轉識,就是了別境界的前六識,包括滅盡定是第七識,又生起來了,本來已經滅掉了,它又生了。“複生”,這個識又生了。“待所緣緣”,這個是同樣的。

  爲什麼叫轉識?“待所緣緣差別轉故”,這些識,要根據所緣緣,差別轉故,現在緣這個,等一下緣那個,各式各樣,不同的,差別生起來的。假使你現在是看的天,等一歇看地,一下子看水,一下子看山,各式各樣差別的所緣緣,這個識也各式各樣地生起來,這是第一個轉。所緣緣差別而生起的,第一個轉。

  第二個,“數數間斷還複生起”,心,它要斷掉的,斷了之後,緣到了,又生起來,這是轉識的第二個意思。

  第叁個,“又令生死流轉回還故”,這個就是,前面幾個識使我們流轉生死,去而複還。

  那麼,這幾個意思,就表示爲什麼叫轉識,前面的。下邊講阿賴耶識。

  

  【廣】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最勝意者,謂緣藏識爲境之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相應,前後一類相續隨轉,除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

  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

  “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阿賴耶識裏邊,能夠含藏所有的一切有爲法的種子,都擺在裏邊。“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它又包含這個我慢的相,這是第七識,執阿賴耶識爲我,所以有我慢相。“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它緣的什麼境界?緣自己的身,也緣世界。

  “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這個阿賴耶識也叫阿陀那識。攝藏,就是執持自己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就阿賴耶識執住的,否則的話,你入了滅盡定,你心都沒有了,你個身體該死掉了吧?它不死。就是阿賴耶識沒有滅掉,它還可以執持這個身體不爛。但是阿賴耶識它到底什麼行相,大家都不知道。因爲你休克的時候,或者入滅盡定的時候,心都沒有了,阿賴耶識還在裏邊,它的作用根本就感不到,因爲它很微細。你感不到它在緣什麼東西,你根本不知道。

  “最勝意”,這個心講完了,最殊勝的積集的,心的意思,就是阿賴耶識。那麼,又叫意。最殊勝的、思量的、突出的這個意是哪個?就是末那識。“謂緣藏識爲境之識”,緣阿賴耶識爲境界的那個識,就是末那識。末那識不緣外的,只對內的,它就緣那個阿賴耶識,什麼都不管,只把阿賴耶識抱住,認爲是我愛、我見、我慢、我癡,跟它相應,就這個是“我”,其他的它不管。那麼,它,“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這幾個心所相應的,“前後一類”,都是緣個阿賴耶識是“我”,沒有變化的,“相續隨轉”,等流下去,生起來。什麼時候把末那識滅掉?“阿羅漢聖道。滅定現在前位”,阿羅漢的聖道現起來了,滅盡定現起來了,這個末那識就滅掉了。

  “如是六轉識,及染汙意,阿賴耶識,此八名識蘊”,那麼這個六個轉識,眼、耳、鼻、舌、身識,加上意識,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加上第七個染汙意,就是末那識,再加上第八個阿賴耶識,這八個東西加起來,叫識蘊。那麼識蘊就是八個識。在根本乘裏邊只有六個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就有六個。那麼這個地方就把識蘊講完了。

  現在我們要講差別了。下面就是總結的文,先看《五蘊論》。

  

  甲四、釋蘊義 兼明十二處、十八界、及處、界義

  蘊爲何義

  問:以何義故說名爲蘊?

  答:以積聚義說名爲蘊。謂世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  

  “問:以何義故說名爲蘊”,蘊是什麼意思?“答:以積聚義說名爲蘊”,蘊就是積聚的意思。這個我們前面略略講過一下,今天准備要再講得寬一點。“謂世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那麼,爲什麼叫積聚?我們看廣的。

  

  【廣】 問:蘊爲何義?

  答:積聚是蘊義。謂世間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總略攝故。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勝、若劣、若近、若遠,如是總攝爲一色蘊。

  “問蘊爲何義”,答:積聚是蘊的意思。怎麼樣得積聚?“謂世間”,這個“世”就是世間,“相續品類趣處差別色等”,這個我們想寫一下。世間,就是說什麼?就是我們叁界。叁界裏邊就是欲界、色界,欲界是五趣雜居,還有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是世間。那麼,以世間來差別色,這個色屬于欲界的,這個色屬于色界的,無色界沒有色。

  “相續”,我們根據《瑜伽師地論》有四種。這個我們寫一下。有很多解釋,有的分四個的,分五個的。那麼,我們就姑且用《瑜伽師地論》的來講,因爲《大毗婆沙》,也講了五個相續 。《瑜伽師地論》是我們法相宗的根本論,昨天我們講過的。法相宗六經十一論:六部經——《華嚴》 、 《密嚴》 、 《解深密》 、 《楞伽》等等,有六部經是依據;論裏邊,十一部論——一個本、十個支分,根本的論就是《瑜伽師地論》,支分有《五蘊論》、《攝大乘論 》、《辨中邊論》等等,一共有十部論。

  《 瑜伽師地論》是法相宗的根本論,所以我們就采取《瑜伽師地論》34的對相續的解釋——四個。還有《大毗婆沙》,是阿毗達磨的,根本部的,根本教義的,我們就不用了,它有五個相續。那麼,這個也很簡單:“自身相續”,就是自己;“他身相續”,是人家;下邊是根境相對,“諸根相續”、“境界相續”。就是說,把這個色,根據相續的不同,來分類。

  下邊是“品類”。這個色是細的、粗的、好的、壞的,品,分類。

  “趣”,趣是五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就阿修羅沒有。阿修羅道,屬于天上有阿修羅、旁生也有阿修羅,那麼,阿修羅就並了天跟旁生道裏去了,不另外立一個道。五趣裏邊就五個,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五趣來分別這個色。還有處,那是屬于哪一個處的。

  總之,以這些東西來分別色,“差別”就是分別,那麼這樣子把它分了類,“總略攝故”,把它歸納起來,這個叫蘊,就是蘊的意思。

  那麼它舉個例:“如世尊說,比丘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這是過去叁世,也可以說世間叁世,也可以說,這從時間來分,過去、未來、現在。

  “若內、若外”,就是相續,自己的內,自己相續是在內,他相續就在外。境界在外、根身在內,這個就是相續的根身,根是內,境是外。如果自他來說,自己是內,他就是外。這是相續來分。

  “若粗、若細、若勝、若劣”,這是品類。

  “處”,若近、若遠,這是處所的近遠。“趣”,就是說天的色、人間的色,等等。以這些來差別色的,把它總地歸納起來,屬于色蘊。那麼,色蘊的根本要義大家不要忘記,變礙爲性。凡是有變礙的這一類的東西,管你近的、遠的,粗的、細的,好的、壞的,自己的——內的、外的,過去、未來、現在的——世間分叁世,這都是一個色。那麼,就舉一個佛說的經裏邊,來證明這個問題。

  

  五蘊之數量次第

  這裏講處、講蘊,就講完了。現在我們就要補充一些,蘊,爲什麼就是只有五個?五蘊,爲什麼不能多?爲什麼不能少?這個,我們以前是略略講過一點,現在,就是說,再重新地說一道。

  那一天,我們講了,爲什麼五蘊不能攝無爲法35——“義不相應故”,這個無爲法,跟色的意思不相應,跟受的意思不相應,跟想、跟行、跟識——了別的識,都不相應。色是變礙,無爲法沒有變礙;受是領納,無爲法不能領納;想是取相,無爲法不取相;行是遷流造作,無爲法不遷流、不造作;識是了別,無爲法不了別。所以說色、受、想、行、識五個蘊裏邊,無爲法都擺不進去——…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