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24

  ..续本文上一页我暂时不讲,自己去动脑筋去,暂时不讲,明天讲。你们自己动脑筋,不放逸跟精进、放逸跟懈怠,重点的区别在哪里?这个你们去探讨一番,讨论一番,明天我再讲,即使讨论不出来,那个听进去也会牢固,不会忘掉。如果今天讲了,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去了,忘记掉了。那不讲,今天我们暂时不讲,明天再说。那么跳过去。

  舍心所

  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

  “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下边几个都是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个法为体,就是它的作用不同,安立了“不放逸”、“舍”那些名字,“谓即无贪乃至精进依止此故”,依止这个舍,“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我们还是先念《广五蕴论》:

  

  【广】 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瞋、乃至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业如不放逸说。

  “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瞋、乃至精进”,这个四个东西,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获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杂染法就是烦恼法,清净法就是善法,包括有漏无漏, 一般说,是无漏的为主。“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性故”,这是《广论》 。

  我先念《五蕴论》,第3页倒数第2行,“云何为舍?谓即无贪乃至精进”,这个四法,“依止此故,获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发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污法中无染安住”,它就是靠这四个法,这个法,依了这个法,心可以平等,心可以正直,心么没有发悟。又由这个法的缘故,已经除了的染污法(烦恼),在已经除掉之后,能够安稳地住在无染的里边,不会再受到染污法的侵犯了。就是靠这个舍。

  那么这个“舍”,我们在一般的书里边,前面加个字:“行舍”,行路的行,“行舍”。就是这个舍。为什么加个“行”呢?因为我们知道,还有一个受舍,在受里边,苦乐舍三个受,那么你这个舍还是苦乐舍的“舍”呢,还是四无量里边还有一个“舍”?这个四无量里边:慈悲喜舍。那么都是舍,要区别这三个的差别,那么就说要“行舍”,这是行蕴里边的舍,那是心所法的舍,所以一般都讲“行舍”。

  “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瞋””,它的体,就是四个法,因为依了这个法之后,它的效果:得到“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无发悟性”,这里我们一对照,《五蕴论》的无发悟性就是这里的无功用性,所以“无发悟”,这个词我们就不要查字典了,已经给你解释了,就是“无功用”。

  “又复由此,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那么它安住于这个无染住,这个无染就是清净,所以它给你写上了。下边就是解释了:“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四个法。这四个法的性,这是它的体,体如此。

  昨天我记得有人来问,性跟用两个东西,有人还搞不清楚。性,就是体性;用,它的作用。这个很简单。我们说一个香炉,香炉的体性,铜的。体相用,大家都经常讲的。这个香炉的体,是铜的;相,是圆的;用,是点香的。这个很简单。这香盘子,体是木头的;相是方的、长方形的;用,托香盘的,就是这个东西。

  “谓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性故”,它的体就是这个四个法。“或时远离昏沉掉举诸过失故。初得心平等”,这个平等性、正直性、无功用性,是三个层次不同,初步,得到行舍之后,把昏沉、掉举,把它息下去了。一般说,轻安重点是对治昏沉的,你如果昏沉厉害,用轻安来对治;行舍,以掉举为对治。但是不绝对,行舍在对治掉举的中间,也能对治昏沉。那么他对治昏沉掉举,对治掉了,心平等了。昏沉、掉举,一个高一个低,就象天平秤一样的,掉举,就是翘起来,昏沉,就是沉下去,两边就是一高一低,那不平了。如果没有昏沉掉举,既不翘又不沉,那不是平等了么?天平秤就平了。所以说,把昏沉掉举除掉之后,这个心就平了,平等。这是第一步。

  “或时任运无勉励故,得心正直性”,这个心平等了之后,你还要用功夫,不要给他掉举生出来,不要昏沉,不要起来,要经常在观察,要用气力的。到那个时候功夫成熟以后,任运,就是随他自己心,下去,不要很用气力,它自己就平等了,不要你加功,这个时候,高一层了,叫什么?叫“心正直性”。心正直了,就是不要自己勉力,不要去下很大的功夫去了,它自己能够平下去。我们看,开始汽车开的时候,把引擎一发,响得很,它开,开快了,但是开快之后,你把它一扳,不要发动了,它就平平地、声音也小了,跑得很快,过去。就是不要下功,不要加功夫,它自己可以任运地下去了,那么叫正直性。

  “或时远离诸杂染故”,那么到最高,能够把烦恼,这个烦恼法,杂染法就是染污的法,能够远离,心里边离开烦恼。“最后获得心无功用”,这个叫无功用性,那个已把烦恼都除掉了。

  那么这个就是说,得了行舍之后,有三个层次,最初,是平等性;中间,得到正直性;最后,无功用性。它的业用,跟不放逸一样。不放逸,就是说世间出世间的正行都依靠它来的。那么这个是一样的,同的。

  不害心所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

  “谓害对治”。这些都是善法,对治烦恼法的。害是一个烦恼法,小烦恼。那么对治“害”这个烦恼的一个善法叫不害。凡是我们学法相要知道,善法都是我们的灭除烦恼的武器,这个我们心里有的,把它培养起来,这个力量大了之后,就能把那些烦恼把它治下去。所以说,这个不害的心所是对治害的,害的对治。

  

  【广】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它的体是悲,“谓由悲故不害群生”,因为有悲心,不恼害一切有情,“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这个“不害”,并没有它的自体,它就是无瞋的一部分。我们在前面讲过无贪、无瞋、无痴,无瞋里边的一部分功能,不恼害有情的,这就叫不害。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不害的,专门有它的自体。

  因为它作用不同,所以又分了两个。“不损恼为业”,那么作用不同,哪里不同?无瞋,“慈为性”,大家翻到前头去,无瞋,是“瞋对治”,对治瞋的;不害,对治害的。那么害就是损恼;瞋,是瞋杀,要杀的。那么这个“慈为性”,慈是与乐,悲是拔苦。那么这里就是它的不同。

  这个我们就讲了,不要你们去讨论。无瞋是——这个是我们其他的法相书里作参考的,那么可以记一下。无瞋,直接地对治的是断命的瞋,害命的瞋,瞋心,这个瞋心发展到极端,要害命的。那么不害,就是损恼,就是对那些有情损恼,并不要害他的命。所以瞋是厉害的,害是比较轻微的。害就是损恼他,并没有要安心断他的命,而瞋发展到极点的时候,要断命的。

  所以无瞋,对治的是害命的瞋心,不害,对治的是损恼有情的害心。无瞋是慈,慈是与乐,给他快乐;不害,是悲,悲是拔苦。为什么要列两个?因为要表示慈悲两个东西。我们的慈心悲心在我们心所法里有没有?应当要有,大慈大悲,这个慈悲两个很重要,心所法,善心所里应当有慈悲两个,都要有。所以无瞋之外,另外还有一个不害。那么一个是慈,一个是悲,慈悲两个都全了。

  我们为什么要在同样的无瞋里边,分了两个?为什么要分?主要是慈悲两个心,要心所法里边要表现出来。那么这就是所以要立一个不害的原因。

  好了,十一个善心所都讲完了,那么我们要总结一下。善心所的第一个,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一切善心都从信来的,对三宝、四谛的信心没有的话,善法就不会来。所以说这是最根本的,信心,一定要培养起来。

  那么我们对一切佛弟子,他第一个——皈依之后,我们都是叫他念四皈依。有的人说,“你怎么尽叫人家念四皈依”。好象其他的法还好得多的,为什么不教?人家说“我念十万了”。还不够,你再念。紧念紧念,干什么?信心要生起来,你自己你看看,你信心有没有,如果你信心没有,后头的一连串你不会有的,那你还是要从头下手好。这个劝你呢,不会害你的,把好的法保密,不给你,你要供养金子了,我再才给你,不是那个事情。我们不需要金子,那很多人拿了高的法,也有,你们这里《大威德》都传过了,他们并没有金子拿出来(笑),还不是传了。这个是对你有好处,你不要来不及把高的法都去学了,学了之后害自己。

  我们上海以前有个居士,他修大威德,可能是加行没有够,修了之后就是害病,肺病,上班也上不来了,一天到晚睡了那里,害病。害病,后来,总算他——上师慈悲,加持加持——病好了。

  病好了之后,后来慢慢邪见。邪见在哪里呢?他看藏经,自以为了不得了。他也是我们的同学之一,也是法相学社的。那个时候,他开始的时候,还蛮精进的,那么看书。他那个时候,我在五台山,他写信来,他说他看藏经,有一个居士也支援他,要在藏经里边找出一个法门,一个新奇的法门,标新立异,自己要创造个法门。后来我就写信告诉他,你这个思想不对头,佛说了那么多法门,我们继承都来不及,你还要来一个标新立异,自己创造一个新法门。这个不是科学,不是什么东西,你来个新的创造,使人家要赞叹你。你不要名,又不要利,只要求出离生死,你依什么法门修,好好地把它修下来,能够继承那个法流,最高的要求。恐怕你也做不到。标新立异恐怕不要做好些。他不听,因为他自己藏经看了很多,他以为自己了不得。

  后来,那一年,我回去了,他就跟我说,到处拉人,…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