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暫時不講,自己去動腦筋去,暫時不講,明天講。你們自己動腦筋,不放逸跟精進、放逸跟懈怠,重點的區別在哪裏?這個你們去探討一番,討論一番,明天我再講,即使討論不出來,那個聽進去也會牢固,不會忘掉。如果今天講了,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去了,忘記掉了。那不講,今天我們暫時不講,明天再說。那麼跳過去。
舍心所
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汙法中、無染安住。
“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下邊幾個都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個法爲體,就是它的作用不同,安立了“不放逸”、“舍”那些名字,“謂即無貪乃至精進依止此故”,依止這個舍,“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我們還是先念《廣五蘊論》:
【廣】 雲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瞋、乃至精進,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複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淨法。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性故,或時遠離昏沈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或時任運無勉勵故,次得心正直;或時遠離諸雜染故,最後獲得心無功用。業如不放逸說。
“雲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瞋、乃至精進”,這個四個東西,無貪、無瞋、無癡、精進,“獲得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又複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淨法”,雜染法就是煩惱法,清淨法就是善法,包括有漏無漏, 一般說,是無漏的爲主。“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性故”,這是《廣論》 。
我先念《五蘊論》,第3頁倒數第2行,“雲何爲舍?謂即無貪乃至精進”,這個四法,“依止此故,獲得所有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發悟性。又由此故,于已除遣染汙法中無染安住”,它就是靠這四個法,這個法,依了這個法,心可以平等,心可以正直,心麼沒有發悟。又由這個法的緣故,已經除了的染汙法(煩惱),在已經除掉之後,能夠安穩地住在無染的裏邊,不會再受到染汙法的侵犯了。就是靠這個舍。
那麼這個“舍”,我們在一般的書裏邊,前面加個字:“行舍”,行路的行,“行舍”。就是這個舍。爲什麼加個“行”呢?因爲我們知道,還有一個受舍,在受裏邊,苦樂舍叁個受,那麼你這個舍還是苦樂舍的“舍”呢,還是四無量裏邊還有一個“舍”?這個四無量裏邊:慈悲喜舍。那麼都是舍,要區別這叁個的差別,那麼就說要“行舍”,這是行蘊裏邊的舍,那是心所法的舍,所以一般都講“行舍”。
“雲何舍?謂依如是無貪無瞋””,它的體,就是四個法,因爲依了這個法之後,它的效果:得到“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無功用性”。“無發悟性”,這裏我們一對照,《五蘊論》的無發悟性就是這裏的無功用性,所以“無發悟”,這個詞我們就不要查字典了,已經給你解釋了,就是“無功用”。
“又複由此,離諸雜染法,安住清淨法”,那麼它安住于這個無染住,這個無染就是清淨,所以它給你寫上了。下邊就是解釋了:“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這四個法。這四個法的性,這是它的體,體如此。
昨天我記得有人來問,性跟用兩個東西,有人還搞不清楚。性,就是體性;用,它的作用。這個很簡單。我們說一個香爐,香爐的體性,銅的。體相用,大家都經常講的。這個香爐的體,是銅的;相,是圓的;用,是點香的。這個很簡單。這香盤子,體是木頭的;相是方的、長方形的;用,托香盤的,就是這個東西。
“謂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性故”,它的體就是這個四個法。“或時遠離昏沈掉舉諸過失故。初得心平等”,這個平等性、正直性、無功用性,是叁個層次不同,初步,得到行舍之後,把昏沈、掉舉,把它息下去了。一般說,輕安重點是對治昏沈的,你如果昏沈厲害,用輕安來對治;行舍,以掉舉爲對治。但是不絕對,行舍在對治掉舉的中間,也能對治昏沈。那麼他對治昏沈掉舉,對治掉了,心平等了。昏沈、掉舉,一個高一個低,就象天平秤一樣的,掉舉,就是翹起來,昏沈,就是沈下去,兩邊就是一高一低,那不平了。如果沒有昏沈掉舉,既不翹又不沈,那不是平等了麼?天平秤就平了。所以說,把昏沈掉舉除掉之後,這個心就平了,平等。這是第一步。
“或時任運無勉勵故,得心正直性”,這個心平等了之後,你還要用功夫,不要給他掉舉生出來,不要昏沈,不要起來,要經常在觀察,要用氣力的。到那個時候功夫成熟以後,任運,就是隨他自己心,下去,不要很用氣力,它自己就平等了,不要你加功,這個時候,高一層了,叫什麼?叫“心正直性”。心正直了,就是不要自己勉力,不要去下很大的功夫去了,它自己能夠平下去。我們看,開始汽車開的時候,把引擎一發,響得很,它開,開快了,但是開快之後,你把它一扳,不要發動了,它就平平地、聲音也小了,跑得很快,過去。就是不要下功,不要加功夫,它自己可以任運地下去了,那麼叫正直性。
“或時遠離諸雜染故”,那麼到最高,能夠把煩惱,這個煩惱法,雜染法就是染汙的法,能夠遠離,心裏邊離開煩惱。“最後獲得心無功用”,這個叫無功用性,那個已把煩惱都除掉了。
那麼這個就是說,得了行舍之後,有叁個層次,最初,是平等性;中間,得到正直性;最後,無功用性。它的業用,跟不放逸一樣。不放逸,就是說世間出世間的正行都依靠它來的。那麼這個是一樣的,同的。
不害心所
雲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爲性。
“謂害對治”。這些都是善法,對治煩惱法的。害是一個煩惱法,小煩惱。那麼對治“害”這個煩惱的一個善法叫不害。凡是我們學法相要知道,善法都是我們的滅除煩惱的武器,這個我們心裏有的,把它培養起來,這個力量大了之後,就能把那些煩惱把它治下去。所以說,這個不害的心所是對治害的,害的對治。
【廣】 雲何不害?謂害對治,以悲爲性。謂由悲故不害群生,是無瞋分,不損惱爲業。
它的體是悲,“謂由悲故不害群生”,因爲有悲心,不惱害一切有情,“是無瞋分,不損惱爲業”,這個“不害”,並沒有它的自體,它就是無瞋的一部分。我們在前面講過無貪、無瞋、無癡,無瞋裏邊的一部分功能,不惱害有情的,這就叫不害。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不害的,專門有它的自體。
因爲它作用不同,所以又分了兩個。“不損惱爲業”,那麼作用不同,哪裏不同?無瞋,“慈爲性”,大家翻到前頭去,無瞋,是“瞋對治”,對治瞋的;不害,對治害的。那麼害就是損惱;瞋,是瞋殺,要殺的。那麼這個“慈爲性”,慈是與樂,悲是拔苦。那麼這裏就是它的不同。
這個我們就講了,不要你們去討論。無瞋是——這個是我們其他的法相書裏作參考的,那麼可以記一下。無瞋,直接地對治的是斷命的瞋,害命的瞋,瞋心,這個瞋心發展到極端,要害命的。那麼不害,就是損惱,就是對那些有情損惱,並不要害他的命。所以瞋是厲害的,害是比較輕微的。害就是損惱他,並沒有要安心斷他的命,而瞋發展到極點的時候,要斷命的。
所以無瞋,對治的是害命的瞋心,不害,對治的是損惱有情的害心。無瞋是慈,慈是與樂,給他快樂;不害,是悲,悲是拔苦。爲什麼要列兩個?因爲要表示慈悲兩個東西。我們的慈心悲心在我們心所法裏有沒有?應當要有,大慈大悲,這個慈悲兩個很重要,心所法,善心所裏應當有慈悲兩個,都要有。所以無瞋之外,另外還有一個不害。那麼一個是慈,一個是悲,慈悲兩個都全了。
我們爲什麼要在同樣的無瞋裏邊,分了兩個?爲什麼要分?主要是慈悲兩個心,要心所法裏邊要表現出來。那麼這就是所以要立一個不害的原因。
好了,十一個善心所都講完了,那麼我們要總結一下。善心所的第一個,信心。“信爲道源功德母”,一切善心都從信來的,對叁寶、四谛的信心沒有的話,善法就不會來。所以說這是最根本的,信心,一定要培養起來。
那麼我們對一切佛弟子,他第一個——皈依之後,我們都是叫他念四皈依。有的人說,“你怎麼盡叫人家念四皈依”。好象其他的法還好得多的,爲什麼不教?人家說“我念十萬了”。還不夠,你再念。緊念緊念,幹什麼?信心要生起來,你自己你看看,你信心有沒有,如果你信心沒有,後頭的一連串你不會有的,那你還是要從頭下手好。這個勸你呢,不會害你的,把好的法保密,不給你,你要供養金子了,我再才給你,不是那個事情。我們不需要金子,那很多人拿了高的法,也有,你們這裏《大威德》都傳過了,他們並沒有金子拿出來(笑),還不是傳了。這個是對你有好處,你不要來不及把高的法都去學了,學了之後害自己。
我們上海以前有個居士,他修大威德,可能是加行沒有夠,修了之後就是害病,肺病,上班也上不來了,一天到晚睡了那裏,害病。害病,後來,總算他——上師慈悲,加持加持——病好了。
病好了之後,後來慢慢邪見。邪見在哪裏呢?他看藏經,自以爲了不得了。他也是我們的同學之一,也是法相學社的。那個時候,他開始的時候,還蠻精進的,那麼看書。他那個時候,我在五臺山,他寫信來,他說他看藏經,有一個居士也支援他,要在藏經裏邊找出一個法門,一個新奇的法門,標新立異,自己要創造個法門。後來我就寫信告訴他,你這個思想不對頭,佛說了那麼多法門,我們繼承都來不及,你還要來一個標新立異,自己創造一個新法門。這個不是科學,不是什麼東西,你來個新的創造,使人家要贊歎你。你不要名,又不要利,只要求出離生死,你依什麼法門修,好好地把它修下來,能夠繼承那個法流,最高的要求。恐怕你也做不到。標新立異恐怕不要做好些。他不聽,因爲他自己藏經看了很多,他以爲自己了不得。
後來,那一年,我回去了,他就跟我說,到處拉人,…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