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說“我有一個最好的法門,這個,佛在世也沒有講,很快就成佛的”,怎麼?“一切法空”,空得怎樣子?五戒也不受了。他是紹興人,看紹興戲去了。他說一切法都是空的!只要你一切法空,就“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苦就沒有了,你只要空好了。這樣子的空,他自以爲得到最高的法門了。“這個是佛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那麼簡單,直截了當地,只要空,什麼都解決了”。
後來他害病了,還有一個同學,就是倪維泉,很反對他的。他說他害病了,很痛苦。“一切法空,你怎麼痛苦起來了?”他害怕要死了。“一切法空,你死了還是空,你活還是空”。他不行了,那個時候求忏悔了,“唉,以前搞錯了,搞錯了”。等到好了之後,“一切法空”又來了。(笑)這個見邪了,就沒有辦法了。
那麼我們說,所以叫你們多修這個四皈依,也就是爲了把信心樹立起來。那麼以後其他的善法都不斷地會來。這個《華嚴經》的話總不會騙我們吧?“信爲道源功德母”。道的源,功德的母。沒有源,就沒有這個水流,就沒有了;沒有母,就沒有孩子。道的源沒有了,道就沒有了;功德的母親沒有了,功德也沒有了。
能依所依,哪個是所依?信是所依。道依信心來,功德也依信心來。能依是道,能依是功德,所依是信心,一個。所以說,信心重要,信心沒有的話,道也沒有了,功德也沒有了。那麼你要有道,要有功德,你把它,“我要道!”——信心!把信心拿到,道就來。信心不拿到——這個很辯證的,以前講辯證法很巧妙,好象不是直截了當地,轉彎抹角地。並不轉彎抹角,你的來源沒有,源頭沒有,水哪裏來呢?那麼你要功德,要修道,你信心沒有,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說,有的人很可惜,受了叁皈依之後,甚至于出家人也有,修氣功去了。信沒有了。信沒有,道也沒有,功德也就沒有,所以這個很危險。就是看“信”的重要性不是說一定是好象是做了佛弟子都有信心,這個話不敢說的。所以說要強調,要把信心要修起來。
所以四皈依,我經常強調,十萬不夠,現在末法時期,最好幾十萬、五十萬以上。對那些學過氣功的,我說你起碼一百萬以上。爲什麼?你氣功學過了,你這個裏邊邪的東西很多,你要把它扶正起來。人家只要扶正好了,你還要辟邪,辟邪又用了一部分氣力,再扶正,還要用另外一部分氣力。那人家五十萬,你起碼一百萬,人家一百萬,你起碼兩百萬。這個不稀奇。
我們說夏日冬佛爺,他一個弟子跟了他一年多了,問他學了什麼。“什麼都沒學”,“怎麼?”“他叫我念一億個的“嗡阿ra巴雜那的”,還沒念完”。(笑)那慢慢念吧,念完了之後再給你學。這個很有道理,一億個“嗡阿ra巴雜那的”念好之後,學法就快了。並不是像你現在死板, 板的,“哎呀,搞不懂啊!不曉得!天書啊!頭都昏了”,不會了!你一億個“嗡阿ra吧雜那的”念下來,你決定試試看。我看你們大概恐怕搞不起來,一億個“嗡啊ra巴雜那的”,你什麼都不要做了,經呢,念經時間也沒有了。但是有好處。
那麼我們說強調這個信心重要,不要以爲這個好象念四皈依,盡是四皈依、四皈依。這個四皈依是重要的,四皈依有之後,以後後頭的什麼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什麼不放逸、舍,都慢慢,下了功夫,都來。也不是信心有了就都來了,也沒有那麼容易,信心來了,這些就容易,再下點功夫就有了。信心沒有,這些你再下死功夫,不來!可以肯定這句話。那麼所以說,信心的源頭把它搞好。
好,這是好的,講完了,講壞的。我們講法,對法,阿毗達磨是對法,講了好的,要講壞的。你單講好的,只是一面倒。碰到壞的,“你以爲是好的”,對這個人非常客氣,把他容納進來,自己吸收,最後成一個壞人。壞的要認識到,這是賊,這是不好的,要消滅他。那麼所以說得了好的一面,還要看壞的一面。
丙四 煩惱心所
壞的就是煩惱。煩惱,根本煩惱六個,小煩惱還有很多。“雲何貪”,先說煩惱,這裏“貪”是煩惱。
什麼叫“煩惱”?擾亂身心,使身心不安的,叫“煩惱”。當下,是不安逸,使我們處在生死輪回中,不能解脫,這是煩惱的業用。擾亂身心,使我們當下就不舒服,以後,永遠在生死流轉,不能解脫。這是煩惱的業用。
那麼煩惱有多少呢?最根本的是六個,或者說,十個。就是貪瞋癡慢疑見。見,可以分五個,五個不正見,五個邪,就是薩迦耶見、邊見、見取、戒禁取、邪見,一個分五個,就是分了十個。十個也可以打開來,成九十八個。所以說,佛的智慧,是無邊的,法可以說一劫,說不完,就打開來!一個煩惱,我們現在學到的,煩惱這個名相,可以分成六個,可以分成十個,《俱舍》裏,又把它分了九十八個。如果你照《瑜伽師地論》說起來,更多。
那麼就是說,這個佛的智慧、菩薩的智慧,對法,是自在的,你要分多少就分多少。對你這個利根的,說一個,他就解了,可以了;對鈍根的,一個說了,不知道。再多說一點,多說兩句,那麼多說兩句就對了。還有一些,對愛廣的,歡喜辯論的,歡喜說法的,說一個太少了,他要自利利他,該多說些。那麼那些自了漢,自己都顧不到,還顧人家?來不及了。說少一點,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話也夠了,你好好念兩句,可以得生西方去了,到了西方之後,你再修其他的法,來廣度衆生。我們不是說“阿彌陀佛”不好,“阿彌陀佛”這句話可以叁根普被。你把它從高度來說,它這個法界藏身,一切法都在裏頭,“阿彌陀佛”這個咒一樣的,包括叁藏十二部。但是利根的看得到,我們鈍根的,“阿彌陀佛”就六個字。那麼也行,四個字你也能得度,也能到西方,也能了生死。所以叁根普被,最下根的人也能得到利益。
那麼這就是說,初地菩薩,一個法可以說一百個樣子,叫《百法明門論 》。 《百法明門論》,這個百法明,一百個法就是這麼來的。初地菩薩,一個法能說一百個樣子。二地菩薩,說一千個樣子。叁地菩薩更多。這個就是說:智慧無邊,他的法,就是無邊的變化,可以大小自在。所以我們說煩惱,這裏說的是這五個。見還是說了,說十個,五個見都分開說,而且說得很詳細。
貪心所
雲何爲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
【廣】 雲何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謂此纏縛輪回叁界,生苦爲業。由愛力故,生五取蘊。
“雲何爲貪”,這第一個煩惱,是貪。貪是叁界的根本,叁界如果沒有貪,就不會輪回。在欲界,貪的是男女貪;色界,處所貪,貪那個地方,宮殿好。沒有貪就不會投生,所以說貪,是最根本的,就擺前頭講。
“雲何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這是它的性。用,就是下邊的。又念的廣的,我們還是念略的。“雲何爲貪?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一樣的,下邊就沒有了。那麼這裏依廣的,還加一點。
這個我們還要說一下,一個法,有性必有用,就是有體必有用。那麼講《五蘊論》,說了性之後不說用了,包在裏邊。孔夫子也說,給你講道理,“說一隅不以叁隅反”,好象是我假使木匠做那個臺子、桌子一樣的,一隅,這個角給你做了,樣子做給你看了,你其余叁個角你該做得出來了。如果給你講了一個角,這一個角給你講清楚了,你叁個角還搞不清楚,做不來的話,這樣的人,笨,沒辦法給你講,太笨了。那麼就是說你要舉一反叁。那麼給你講了性,必定有用,應當自己會知道它的用是什麼,應該邏輯推出來了。
那麼這是《五蘊論》,所以說只講個“性”就完了,不給你說用了。因爲當時的根器好,你說了性,他知道用是什麼,他會知道 。《廣五蘊論》在後頭,看到衆生的根器差一點,那麼你說一個性,“啊?”不知道,那麼給你說用,用是什麼,還是給你說出來。
“謂此纏縛”,這個貪把你纏起來,捆起來。你看看煩惱把我們捆起來了,你還要貪幹啥?有的人看了好的東西,歡喜得不得了,想爭取。拿不到,拼命想辦法,用盡腦筋、削尖腦殼要爭取得到它。結果一爭取,把自己捆得緊緊的,動不來了。將來還是要惡趣去。煩惱是纏縛,把你纏起來,捆起來,捆到哪裏去呢?
“輪回叁界,生苦爲業”。叁界裏邊,起了煩惱,最可能的,就是下惡道、受苦。即使好容易受了一個五戒,假使貪心沒除掉,你人天還受苦。貧窮下賤,生到那些地方去。那麼人間本來有八苦,再加你個窮、或者殘廢、或者再一個什麼白癡,笨蛋,生下來什麼都不知道的。
有一個人,他倒不是居士,他的母親,一年生了兩個孩子,他的哥哥正月生的,他是臘月間生的。他母親,年紀還輕,養了那麼多,要老了,她們都說多養要老,就吃打胎藥。結果,她胎裏邊,一個妹妹,吃了胎藥,胎倒沒打下來,把那個腦袋打了一半,後腦打掉了,養下來的孩子,沒有後腦的。沒有後腦,不能自己生活的。養下來什麼都要人家照顧,小孩子的時候,照顧還無所謂,到了十四五歲,女人的特征都有了,這個怎麼照顧法呢?沒辦法照顧。那個父母苦死了。最後的下場:一包安眠藥,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生下來個人,苦不苦?什麼都不知道還不說,最後感到被自己的父母毒死了。一般說父母都是最愛子女的,他們實在不耐煩了,太麻煩了,把她安眠藥吃掉,走掉了。這樣的人,投了個人,你想想有啥味道?所以不要說人就是善道,人裏邊苦得很。
這還只是一種的苦,其他更苦的還多得很。戚夫人,大家可能上語文課學過,她的孩子是皇帝,做了皇帝,但是呂氏把她的孩子抱過去,說是她養的,把戚夫人——親生母親關到監獄裏邊。關監獄不算,把手腳都砍斷,眼睛挖掉,叫她吃飯呢,就豬一樣趴在地上,嘴去吃,最後,死掉了。這樣的人,也是個人,而且是皇帝的母親,這樣子的遭遇!所以說人並不好,苦得很。那你說,“她是戚夫人,你不是…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