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25

  ..续本文上一页他说“我有一个最好的法门,这个,佛在世也没有讲,很快就成佛的”,怎么?“一切法空”,空得怎样子?五戒也不受了。他是绍兴人,看绍兴戏去了。他说一切法都是空的!只要你一切法空,就“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苦就没有了,你只要空好了。这样子的空,他自以为得到最高的法门了。“这个是佛在世的时候也没有那么简单,直截了当地,只要空,什么都解决了”。

  后来他害病了,还有一个同学,就是倪维泉,很反对他的。他说他害病了,很痛苦。“一切法空,你怎么痛苦起来了?”他害怕要死了。“一切法空,你死了还是空,你活还是空”。他不行了,那个时候求忏悔了,“唉,以前搞错了,搞错了”。等到好了之后,“一切法空”又来了。(笑)这个见邪了,就没有办法了。

  那么我们说,所以叫你们多修这个四皈依,也就是为了把信心树立起来。那么以后其他的善法都不断地会来。这个《华严经》的话总不会骗我们吧?“信为道源功德母”。道的源,功德的母。没有源,就没有这个水流,就没有了;没有母,就没有孩子。道的源没有了,道就没有了;功德的母亲没有了,功德也没有了。

  能依所依,哪个是所依?信是所依。道依信心来,功德也依信心来。能依是道,能依是功德,所依是信心,一个。所以说,信心重要,信心没有的话,道也没有了,功德也没有了。那么你要有道,要有功德,你把它,“我要道!”——信心!把信心拿到,道就来。信心不拿到——这个很辩证的,以前讲辩证法很巧妙,好象不是直截了当地,转弯抹角地。并不转弯抹角,你的来源没有,源头没有,水哪里来呢?那么你要功德,要修道,你信心没有,是没有办法的。

  所以说,有的人很可惜,受了三皈依之后,甚至于出家人也有,修气功去了。信没有了。信没有,道也没有,功德也就没有,所以这个很危险。就是看“信”的重要性不是说一定是好象是做了佛弟子都有信心,这个话不敢说的。所以说要强调,要把信心要修起来。

  所以四皈依,我经常强调,十万不够,现在末法时期,最好几十万、五十万以上。对那些学过气功的,我说你起码一百万以上。为什么?你气功学过了,你这个里边邪的东西很多,你要把它扶正起来。人家只要扶正好了,你还要辟邪,辟邪又用了一部分气力,再扶正,还要用另外一部分气力。那人家五十万,你起码一百万,人家一百万,你起码两百万。这个不稀奇。

  我们说夏日冬佛爷,他一个弟子跟了他一年多了,问他学了什么。“什么都没学”,“怎么?”“他叫我念一亿个的“嗡阿ra巴杂那的”,还没念完”。(笑)那慢慢念吧,念完了之后再给你学。这个很有道理,一亿个“嗡阿ra巴杂那的”念好之后,学法就快了。并不是像你现在死板, 板的,“哎呀,搞不懂啊!不晓得!天书啊!头都昏了”,不会了!你一亿个“嗡阿ra吧杂那的”念下来,你决定试试看。我看你们大概恐怕搞不起来,一亿个“嗡啊ra巴杂那的”,你什么都不要做了,经呢,念经时间也没有了。但是有好处。

  那么我们说强调这个信心重要,不要以为这个好象念四皈依,尽是四皈依、四皈依。这个四皈依是重要的,四皈依有之后,以后后头的什么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什么不放逸、舍,都慢慢,下了功夫,都来。也不是信心有了就都来了,也没有那么容易,信心来了,这些就容易,再下点功夫就有了。信心没有,这些你再下死功夫,不来!可以肯定这句话。那么所以说,信心的源头把它搞好。

  好,这是好的,讲完了,讲坏的。我们讲法,对法,阿毗达磨是对法,讲了好的,要讲坏的。你单讲好的,只是一面倒。碰到坏的,“你以为是好的”,对这个人非常客气,把他容纳进来,自己吸收,最后成一个坏人。坏的要认识到,这是贼,这是不好的,要消灭他。那么所以说得了好的一面,还要看坏的一面。

  

  丙四 烦恼心所

  坏的就是烦恼。烦恼,根本烦恼六个,小烦恼还有很多。“云何贪”,先说烦恼,这里“贪”是烦恼。

  什么叫“烦恼”?扰乱身心,使身心不安的,叫“烦恼”。当下,是不安逸,使我们处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解脱,这是烦恼的业用。扰乱身心,使我们当下就不舒服,以后,永远在生死流转,不能解脱。这是烦恼的业用。

  那么烦恼有多少呢?最根本的是六个,或者说,十个。就是贪瞋痴慢疑见。见,可以分五个,五个不正见,五个邪,就是萨迦耶见、边见、见取、戒禁取、邪见,一个分五个,就是分了十个。十个也可以打开来,成九十八个。所以说,佛的智慧,是无边的,法可以说一劫,说不完,就打开来!一个烦恼,我们现在学到的,烦恼这个名相,可以分成六个,可以分成十个,《俱舍》里,又把它分了九十八个。如果你照《瑜伽师地论》说起来,更多。

  那么就是说,这个佛的智慧、菩萨的智慧,对法,是自在的,你要分多少就分多少。对你这个利根的,说一个,他就解了,可以了;对钝根的,一个说了,不知道。再多说一点,多说两句,那么多说两句就对了。还有一些,对爱广的,欢喜辩论的,欢喜说法的,说一个太少了,他要自利利他,该多说些。那么那些自了汉,自己都顾不到,还顾人家?来不及了。说少一点,一句“阿弥陀佛”,这一句话也够了,你好好念两句,可以得生西方去了,到了西方之后,你再修其他的法,来广度众生。我们不是说“阿弥陀佛”不好,“阿弥陀佛”这句话可以三根普被。你把它从高度来说,它这个法界藏身,一切法都在里头,“阿弥陀佛”这个咒一样的,包括三藏十二部。但是利根的看得到,我们钝根的,“阿弥陀佛”就六个字。那么也行,四个字你也能得度,也能到西方,也能了生死。所以三根普被,最下根的人也能得到利益。

  那么这就是说,初地菩萨,一个法可以说一百个样子,叫《百法明门论 》。 《百法明门论》,这个百法明,一百个法就是这么来的。初地菩萨,一个法能说一百个样子。二地菩萨,说一千个样子。三地菩萨更多。这个就是说:智慧无边,他的法,就是无边的变化,可以大小自在。所以我们说烦恼,这里说的是这五个。见还是说了,说十个,五个见都分开说,而且说得很详细。

  贪心所

  云何为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广】 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谓此缠缚轮回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蕴。

  “云何为贪”,这第一个烦恼,是贪。贪是三界的根本,三界如果没有贪,就不会轮回。在欲界,贪的是男女贪;色界,处所贪,贪那个地方,宫殿好。没有贪就不会投生,所以说贪,是最根本的,就摆前头讲。

  “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这是它的性。用,就是下边的。又念的广的,我们还是念略的。“云何为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一样的,下边就没有了。那么这里依广的,还加一点。

  这个我们还要说一下,一个法,有性必有用,就是有体必有用。那么讲《五蕴论》,说了性之后不说用了,包在里边。孔夫子也说,给你讲道理,“说一隅不以三隅反”,好象是我假使木匠做那个台子、桌子一样的,一隅,这个角给你做了,样子做给你看了,你其余三个角你该做得出来了。如果给你讲了一个角,这一个角给你讲清楚了,你三个角还搞不清楚,做不来的话,这样的人,笨,没办法给你讲,太笨了。那么就是说你要举一反三。那么给你讲了性,必定有用,应当自己会知道它的用是什么,应该逻辑推出来了。

  那么这是《五蕴论》,所以说只讲个“性”就完了,不给你说用了。因为当时的根器好,你说了性,他知道用是什么,他会知道 。《广五蕴论》在后头,看到众生的根器差一点,那么你说一个性,“啊?”不知道,那么给你说用,用是什么,还是给你说出来。

  “谓此缠缚”,这个贪把你缠起来,捆起来。你看看烦恼把我们捆起来了,你还要贪干啥?有的人看了好的东西,欢喜得不得了,想争取。拿不到,拼命想办法,用尽脑筋、削尖脑壳要争取得到它。结果一争取,把自己捆得紧紧的,动不来了。将来还是要恶趣去。烦恼是缠缚,把你缠起来,捆起来,捆到哪里去呢?

  “轮回三界,生苦为业”。三界里边,起了烦恼,最可能的,就是下恶道、受苦。即使好容易受了一个五戒,假使贪心没除掉,你人天还受苦。贫穷下贱,生到那些地方去。那么人间本来有八苦,再加你个穷、或者残废、或者再一个什么白痴,笨蛋,生下来什么都不知道的。

  有一个人,他倒不是居士,他的母亲,一年生了两个孩子,他的哥哥正月生的,他是腊月间生的。他母亲,年纪还轻,养了那么多,要老了,她们都说多养要老,就吃打胎药。结果,她胎里边,一个妹妹,吃了胎药,胎倒没打下来,把那个脑袋打了一半,后脑打掉了,养下来的孩子,没有后脑的。没有后脑,不能自己生活的。养下来什么都要人家照顾,小孩子的时候,照顾还无所谓,到了十四五岁,女人的特征都有了,这个怎么照顾法呢?没办法照顾。那个父母苦死了。最后的下场:一包安眠药,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生下来个人,苦不苦?什么都不知道还不说,最后感到被自己的父母毒死了。一般说父母都是最爱子女的,他们实在不耐烦了,太麻烦了,把她安眠药吃掉,走掉了。这样的人,投了个人,你想想有啥味道?所以不要说人就是善道,人里边苦得很。

  这还只是一种的苦,其他更苦的还多得很。戚夫人,大家可能上语文课学过,她的孩子是皇帝,做了皇帝,但是吕氏把她的孩子抱过去,说是她养的,把戚夫人——亲生母亲关到监狱里边。关监狱不算,把手脚都砍断,眼睛挖掉,叫她吃饭呢,就猪一样趴在地上,嘴去吃,最后,死掉了。这样的人,也是个人,而且是皇帝的母亲,这样子的遭遇!所以说人并不好,苦得很。那你说,“她是戚夫人,你不是…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