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26

  ..续本文上一页,不是你”。那你将来怎么样,你知道吗?将来哪个时候冤家仇人把你怎么样,你知道吗?将来碰到什么地震啥东西你也知道吗?这个哪个话,敢写保票呢?所以人是苦的,不要去贪着。

  “生苦为业”,它的业用是生苦。你去贪的时候,快乐得很,以为快乐,结果,造了很多的苦。“由爱力故”。为什么生苦?因为爱的力量它“生五取蕴”。

  

  五取蕴、有漏法、有、有具

  这里我们一个“五取蕴”,什么东西要解释一下。五蕴大家知道,色受想行识;取,就是烦恼。这个五蕴跟烦恼打交道的。它有几种解释叫取蕴?有三个,这个根据《俱舍》来了。

  “五取蕴”这个取是烦恼,我们先明确。取是烦恼。取什么?取生死。有了烦恼就会流转生死,所以说五取蕴的取,是执取生死,那就是烦恼,烦恼就是生死的根源。那么这个蕴从烦恼生的,叫取蕴。或者这个蕴属于烦恼的,烦恼管的,叫五取蕴。或者这个蕴本身,它也能产生烦恼的,也叫“五取蕴”。

  “五取蕴”的讲法有三种,大家可以记一下,有《俱舍》的可以查,没有《俱舍》的,你不要去查了,你查起来麻烦得很,查哪一节你也不知道。他讲的也没那么简单,讲的还一大套,他讲的什么因立果名,从属为名,等等,持业释啥个释,给你讲了不少,你现在不晓得持业释、依主释、啥个释,你不晓得,你看了半天你也看不懂。这个到以后讲《俱舍》的时候慢慢讲。

  那么这个蕴从烦恼生的,叫取蕴,这是一个关系,蕴生烦恼。或者蕴是属于烦恼的,烦恼管他的,不准超出烦恼的范围的,就叫取蕴。或者,这个蕴它自己也能生烦恼。这个都叫取蕴的三种的解释。

  那么取蕴,简单地说,就是烦恼所执着的五蕴。五蕴里边,就是有烦恼掺在里头的,叫取蕴。一切有漏法,另外一个名字,就叫“五取蕴”,“五取蕴”把一切有漏法都包完了。

  那么又来个新的名词了,什么叫“有漏法”?外道就是乱解,外道最会的是依文解义,他说不漏丹的就是无漏。这个东西,我们说莫名其妙。我们佛教的无漏---没有烦恼的。漏就是烦恼。从我们的五根里边、六根里边,流出很多的过失,因为烦恼,就眼睛造罪,耳朵也造罪,身体也造罪,流出很多过失叫漏。烦恼就叫漏,无漏就是没烦恼的,有漏就是有烦恼的。

  外道最欢喜把佛教里边的名词依文解义地讲。色蕴,色字头上一把刀,爱色的人将来会被人家杀死。这个是,我们中国,色字头上一把刀,西藏的色字,一把刀你给我找出来,哪里有刀?印度的,一个梵文的一个色字,刀在哪里?所以,这个,中国人的一些……你说这个道理有没有?也有人搞那些邪淫给人家冤家杀掉的也有,也有。以前我们在文革混乱的时候,那些流氓阿飞为了争取女人,打群架、打武斗杀死人的,也是很多。但是说,这是偶尔的巧合,并不是说我们做这个色字的、我们中国编字的人,知道杀头了,要把它带把刀在里边,没有这个心。那么,这个色,也是翻了印度梵文,翻过来的,也没有一把刀的,在梵文上头。意思有一点,不能说他完全错,但是要把这个来解释色,把它全面化,那就有点过分了。(6B)我们汉人经常欢喜搞这套东西。经,我们说到经,这个因为原来就是线穿起来,本来是散掉的,把它穿起来。我们,“天经地义”叫经,这个意思有一点,天经地义,不可改变,但是原文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也有的,带一点意思也可以,不能说全部依这个来解,不行。

  “五取蕴”就是这个,烦恼叫取,执取生死,叫取,这个取,它可以把烦恼管起来,所以取的蕴叫取蕴。或者,这个五蕴是从烦恼而生的。那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里边就是烦恼生蕴,事生烦恼,烦恼生事,这两个颠来倒去都可以。事生烦恼,就是五蕴生取;烦恼生事,就是说你投了生之后,新养出来的那个孩子,他就是五蕴身,他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就是烦恼生五蕴,这个都可以造的。所以,这个正面说反面说都可以说。总的来说,有烦恼的五蕴就叫“五取蕴”,就是“有漏法”。世间的一切“有漏法”,总的说就是“五取蕴”,“五取蕴”跟“有漏法”的范围是一模大小的。

  还有,假使我问你,“五取蕴”是不是“有漏法”?对,这是恰恰好,没有大小的。如果我们说这个“无漏法”,“无漏法”包括两种:一种是有为的,道谛,道谛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的,灭谛。那么你就是说,假使你问,你说这个无漏法是不是无为法?不敢说。马上说,就是不敢说。“无漏法”有两种,一种是无为的,灭谛;一种是有为的,道谛。“无漏法”分两种,不能直截了当地说就是无为法。那么这些辩论,我们到《俱舍》再说,现在不讲。

  这个“五取蕴”的名字,就是有烦恼的五蕴。五蕴这个名字,就是它,可以是清净的,无漏五蕴。也可以有漏的,五取蕴。五蕴本身不能说它是坏,也不能说它是好,是通两性的。通无漏的、清净的,也通有漏的、染污的,这是。当你说“五取蕴”的时候,决定是染污的,有烦恼的。

  “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贪心,这个贪心所,对五取蕴这个有漏法贪着、染着、耽着。染,染污;爱,就是欢喜;耽着,欢喜得来不肯走了,把它抓住不放。那么一层一层的,程度、层次的深浅。以这个为它的性。那它的用呢?流转生死,生苦为业。有了贪心的话,就要流转三界,生各式各样的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那么为什么这个烦恼会得生苦?

  “由爱力故,生五取蕴”,因为你有爱的这个烦恼,要投生。投生,有新的五取蕴,又来了,不断地流转、生死。就是说从这个烦恼——贪,就会流转生死。所以说我们一切的投生离不开贪。密宗里边,它有个法就不要投生的法,就是把贪除掉。你进来之后,你没有贪心,就不投生,就不会投。但是这个很难做到。我们在白天的时候,你可以装模作样地,不贪。不好的境界来了,不看。梦中,自己要作主就困难。能够梦中作得了主,那你修行有点力量了。但是还不敢说保险,这个就是比那个白天,是功夫加一层了。

  再说个“有”,这是另外一个定义,今天把贪讲完。我们说的《五蕴论》里边,贪的定义,就是“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

  其他论里边,可以参考的,我们也写一下15。“言贪者,于有有具染着为性”。你们写一下。有,有没有的“有”。还有个“有具”,具,就是工具的“具”。“于有有具,贪着为性”,他是把五取蕴改了两个字,“有、有具”。这里“有”,什么叫“有”?三界的异熟果叫“有”。就是我们的三界里的,我们的这个异熟果,就是根身世间,这个是“有”。

  “有具”,能够产生“有”的因,包括中阴,包括烦恼,包括业,包括这个器世界。器世界也作一个资缘,作个缘,可以产生我们的这个异熟果的一个因,异熟果就是我们的身体,根身。那么有具就宽了,就是能够产生我们的根身的、我们身体的这个因,有“中有身”一个,中有身投生的,决定要有中有身。那么中有身为什么投生?因为有烦恼,造了业,再加上器世界增上缘。这些都是属于我们这个投生的因。

  那么在这个贪,就是对于我们的自己的根身,对产生这个根身的因,都有这个贪着。这个就是贪,染着。这属于贪的一个范围。下边,瞋、痴,这三个,反这三个善根的,三个毒根,我们说是三毒三毒,就是这三个东西。有的人就这么说:你们剃头的时候,不是要留三撮了,根本的烦恼“贪瞋痴”被你一下就杀掉了,那就是可以出离了。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第六讲

  

  精进跟不放逸之差别

  昨天我们讨论大的问题没有,就是我们布置的那个“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它们有同异之处。有同的,也有稍稍不同的地方。那么昨天有的同学他讲了,有点上路了,那么今天我们再把这两个对照地看一看。

  先看什么叫“精进”,“懈怠对治”,“懈怠”跟“放逸”两个是一对,那么“精进”跟“不放逸”,也是一对。这两个“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跟“懈怠跟放逸的差别”,是一样的。那么“懈怠”的差别是怎么样的,就看“精进”跟“不放逸”是怎么样的。“善品现前,勤勇为性”,这是“精进”。那么有五种精进,这个我们就不说了;最后的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圆满成就善法”。这是精进的性、业。

  “不放逸”,对照来看,“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瞋痴,及以懈怠 ,名为放逸,对治彼故”,对治它们这些,就是不放逸。那么怎么对治呢? “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这个四个法,对治那些不善法,修习善法。

  那么这里,重点:就是依无贪、无痴、无瞋跟精进这些善法,来对治那些贪瞋痴,懈怠的不善法。重点在这里。那么其他的里边,是泛泛的善法,修习善法,对治不善法。它的业用,是“世出世间正行所依”。这个里边大家看看,相同之处都是修善法对治不善法,“精进”里边是断恶修善,恶法没有生的不给它生,已经生的把它断掉。善的,没有生的,给它生起来,已经生的,增长。那么我们在“不放逸”里边,那些不善的法,不要给它生起来,善法给它增长起来。看看是一样的,好象差不多,那么到底差别在哪里?

  那么昨天有人就说这个话,有一点上路。那么我们现在打个比喻,就是打仗一样的,精进是冲锋,往前的;不放逸是防护的,等于说是守。一个是攻,一个是守。不放逸,它为什么是守?

  那就是我们要参考其他的一些资料了。其他资料,我们先《百法明门论》,我们叫大家参考的,晓得你们拿到了没有?窥基大师的书,什么叫“放逸”,耽着五欲叫“放逸”,远离五欲就叫“不放逸”,那是心不着五欲。还有一个,《增一阿含》,它里边说得更明确。什么叫“不放逸”?“所谓护心也”。 保护这个心,保护心,不要流落五欲里边去,坏的把它对治掉,要修善法,来对治坏的。

  …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