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27

  ..续本文上一页

  那么这就是说,“不放逸”重在防护;而“精进”,重在修善、上进。所以这个,就是它的主要差别在这里。那其他的,都是对治不善法,修善法,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个目的,就是两个有点差别。一个是继续往上进,就是进攻,一个是守护,守护这个心,不要流落恶法去,要修善法来对治它。

  那么最后,我们再来一个《顺正理论》,它的一个注解。什么叫“不放逸”?“专意己利,防身语意业”,也是防护,“放逸相违”,那放逸跟它反起来。那么什么叫“己利”?就是自己的利益,就是涅槃,最大的就是涅槃。那么一般的世间的一些善的业感的可爱果,也在里头。最高的利益,就是大般涅槃了。那么专意自己的利益,就是自己修行,防止身语意,不要流落不善法去。这就是不放逸。那就是防,重点在防,防护。一个是进攻,专门是向善法进军,这个就是两个的重要差别,就在这里。其他的都是差不多。那么它们的差别在这里,那么放逸跟懈怠的差别也就反过来呢,也就可以看出来了。那么好了,我们昨天遗留就这么一个问题,其他的小问题,好象没什么必要来跟你再说一道了。

  那么触的一分,“所触一分”,这些问题我想并不困难,那就不要说了。

  今天我们要接下去。昨天讲了一个贪,三个不善根就是地狱三条根,贪瞋痴。“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这是“贪”。“五取蕴”我们出了题了,大家把“五取蕴”总要搞清楚了。取是烦恼,烦恼为什么叫取?它能执取生死,使我们在生死里流转,不得解脱,叫烦恼,所以烦恼叫取。那么这个烦恼跟这个五蕴打了交道,或者是烦恼生五蕴,或者是五蕴反过来,又长烦恼,或者是烦恼把五蕴管起来了,五蕴属于烦恼所统帅。那么这些都叫“五取蕴”,这三个意思都可以通。

  简单的话,五蕴里边夹杂着烦恼就叫“五取蕴”。五蕴是一个法,它可以是善的,就是清净五蕴;也可以是染污的,那就是“五取蕴”,夹着烦恼的。一个是不夹烦恼,无漏的。夹了烦恼,就有漏了,有漏的五蕴叫“五取蕴”。无漏的五蕴叫清净五蕴。

  “谓此缠缚”,这个五个蕴把我们捆起来了,在轮回三界受苦,这就是贪的力量。贪把我们捆起来了,贪这个烦恼,昨天我们讲过,投生,主要是贪。欲界投生,是淫欲贪。色界、无色界投生,对处所的贪。都是还是贪,一个是高级一点的贪,一个是卑鄙的贪。但是,总不出贪的范围。所以说这个贪心一来,生死轮回就脱不了。脱不了生死轮回,就要受苦。所以说“由爱力故,生五取蕴”。

  在某一部,好象是经部,我们讲集谛,一般有部的普通的,集谛就是烦恼跟业,所有烦恼都在集谛里边。但是经部,好象哪一部,它的集谛就是一个,这个“爱”——贪,因为这个力量特别强,所以说把这个突出,集谛就是这个东西。

  再么,这句话也是突出这个,“由爱力故,生五取蕴”,因为你有爱的力量,就是贪的力量。贪,就是爱着,爱着之后,本身是已经烦恼了,再可以辗转地生出烦恼来,“五取蕴”。这是烦恼生五蕴,五蕴反过来又流转生死,又生烦恼,这个互相地增长,就是恶性循环了,越来越多。这是这个“贪”。

  瞋心所

  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广】 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

  “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对有情,群生---有情,各式各样的生,胎卵湿化,天上地下的,这些,能够损害,对他伤害。“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我们还要讲《五蕴》的,先念一下。反正我们两本对照念,这样子一讲,两本都讲过了。如果只念一本,另外一本就没有讲了。

  《五蕴》里边,“云何为瞋?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那么这里两本一对照就有好处,“群生”就是“有情”,这个就对出来了。他说“于群生,损害为性”,他说是“于有情,乐作损坏为性”,那么这个意思还是《五蕴论》还详细一些。不但是“损害”,“乐作损害”,欢喜害人。

  我们说有的,在我们好象看到有书上就是说,有些人欢喜看血,对出血,他就高兴。把人家伤害了,血弄出来了,杀了人了,或者打伤人了,他就高兴。这些就是人家说阿修罗投胎的,欢喜斗争的,欢喜打、杀这些的。那么是有这些人的,他欢喜看这些事情,他损害人家,以此为乐。

  那么这里我们就看《广五蕴论》了,“住不安隐,及恶行所依为业”。在《五蕴论》里边,业就不说了,它就是举一反三。那么这里,帮你更详细地说一下。“住不安稳”,你损害了人之后,自己心里不安稳,当下你心里不会安稳的。杀了人的人,或者做了坏事、损害人家的人,他心里总有一个歉然。总是自己心里恐怕人家来抓他,或者怕人家来报复,总是心里是不安稳。

  那么“恶行所依为业”,有了这个瞋心呢,他要做坏事,就依它而生了。什么叫“不安稳”呢?“谓损害他,自住苦故”。因为你损害了他之后,自己身心热恼,心不安稳,这个是必然的。我们说,自己对一切人友好的人,身心坦然。你对人家有不好的,你至少要恐惧人家来报复,这个就不安稳了。那么是我们说自己的心,还有反应。你杀了人之后,他会在一定的时间有恐怖感,假使晚上没有人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恐怖的心自己就生起来了。为什么?他做了坏的事,他自然有这个反应。还有,有的人相信鬼的,就怕鬼来报复;不相信鬼的,想公安局来抓他,等等,总之心不会坦然,受苦的,这是瞋心的业用。

  “贪”、“瞋”,这个“痴”是“无明”,他摆在后边。那么贪瞋两个讲了之后,他把“慢”讲了一下。我们就看“慢”。

  慢心所

  云何为慢?所谓七慢: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心高举为性。

  云何慢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

  云何增上慢?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为性。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心高举为性。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心高举为性。

  “云何为慢”,所谓“慢”,就是憍慢。憍慢,我们一般说憍傲就行了,但是法相里边分了七个“慢”。一个是“慢”,二是“过慢”,三是“慢过慢”,四是“我慢”,五是“增上慢”,六是“卑慢”,七是“邪慢”。 《俱舍》里还有九慢的,七个慢还不算,还有九个慢。那么现在我们就学七个慢。哪七个慢呢?

  “云何慢”?“谓于劣”(这个《五蕴论》讲得很仔细,我们把它念了再说,看那边有补充的。)什么叫“慢”?七个慢里边第一个就是“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心高举为性”,“慢”是两个比较来的。“憍”,是不比较的,自己自我陶醉,自以为了不得;“慢”,跟人家比较而来。这个“慢”就是,彼劣谓己胜。那个人,他是比我差。假使考试,这个人考得差,我考得好,比他高,我的学问比他大,憍傲。这个“慢”,就是它有客观的依据的,“他是差,我是好”。或者,“他跟我一样,我也不差,我跟他一样。你看这个人本来大家说他聪明得很,怎么怎么,你看我考得一样”。这个憍慢起来了。这个憍慢,就是客观上说呢,他是有他的功德。他是对差的,他自己说“我比他好”,或者跟人家相等的,“我跟他相等”,没有加上去,是客观事实,根据客观事实,“心高举为性”,抬高自己。那么这样的心,叫“慢”。这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慢。那么高层次的慢,一个一个来了。

  什么“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本来他两个人是相等的,他说我比你好。或者,“于胜计己等”,或者这个人非常之超胜的,你说我跟他差不多。这个,超过客观的评价了,那就是这个慢比前面过一等,叫“过慢”,加上一等的慢。那么这些人有没有?我们说是有的,尤其是学校里边,同学之间,我们这里希望不要有,我们这里也是学法,不要对好的妒忌,或者对差的起慢心。有的人就是说,这个人,大家说他好,但是,他说“我比他好”。 就是说“于等计己胜”,本来你们两个相等,他说我比你高,这是超过人家的。“或于胜计己等”, 他怎么比我好,我说我跟他一样,这样的人有的。这个人赞叹他,说他怎么好怎么好。“哎呀,你不要说了,我跟他差不多的!我也怎么怎么的……”这个就是“于胜计己等”。自己以为我跟他差不多,这个是超一等了。本来他比你好,你说跟他相等。本来他跟你一样,你说你超过他。“心高举为性”,也是抬高自己。

  “慢过慢”,更超一等。“谓于胜计己胜,心高举为性”。本来他比你高,你不说自己跟他相等,也不说自己比他差,而说我比他还要高,那么好了,这个慢,更超一等。“慢过慢”,慢上加慢,变成三级了。那么这个“慢”、“过慢”、“慢过慢”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

  “我慢”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有五取蕴,则“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这个是我们身上的五取蕴,对它执着为我,或者是我所,我的眼睛、我的鼻子,等等。它,就是一个,“高举为性”,我的总是好的。一般人都是这样,我的东西碰不得,一动就是有我的,总把自己总要比人家高。有个人说,我记得他们两个在说话,说到后来,“他,他怎么好跟我比?!我是怎么了不得的,他怎么好跟我来比呢!”这是“我慢”,这个是自以为自己好得很, “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心高举为性”。

  那么“增上慢”,“增上慢”就是,有些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心高举”,还没有得到,这个增上是特别高尚的殊胜的那些证的法,或者证到初果、二果、三果,或者证到什么禅定,你说“我已经得到了”。实际…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