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得到。假使有些人,他说“我登了初地、五地、六地了、七地、八地、九地了”,这样子,还有的人说我成佛了。这样的人,“增上慢”。他不是大妄语,他自以为自己证到了。那么就是无知。这个,我们说不是大妄语。大妄语是明知道自己没有,我说我有。这个,实际上是没有,他自以为我有了,那么叫“增上慢”。这个“增上慢”是慢里边比较严重的,因为再滑过去一点,就是大妄语了。大妄语是下地狱的,无间地狱。
何为“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人家非常好,自己差得远,但是感到自己“我还可以,也不见得太坏!”这样的人有的,人家比他好,人家赞叹他,“他很好,他很好,你还不如他,你得要好好努力了”“他是好,但是我呢,也不见得太坏,也是马马虎虎,可以的”,这个就是,他自己承认自己不好,但是,多分的下劣,他说我少分,而且坏得只是一点点,不算坏。这个“卑慢”,“心高举为性”,还是抬高自己,“我不太坏”,就是我还可以,那个意思,也是慢,心还是抬高了。
“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自己没有那个功德,说我有那个功德,这是邪慢。这个也是不好。假使你说持戒,人家持戒,大家恭敬。我要人家恭敬,“我持戒,我什么的,不倒单,我吃一顿,我头陀行,什么什么的”,说了半天,了不得,恭敬礼拜,红包送上来。这个就不好了,“邪慢”。
【广】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矜倨。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
不生敬重所依为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
这个几个慢讲完了。我们要看看这个《广五蕴论》,“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这里一个名字,“过过慢”,我已经查了《大正藏》,也是“过过慢”。一般的都是“慢过慢”,那么这个《广五蕴论》根据《五蕴论》来的,应当是“慢过慢”,但是藏经里说是“过过慢”,它也是“过过慢”。那么可能是以前写经的时候抄错了。那这个“过过慢”的意思,在其他的经里边都没见过,那么你要讲,也可以讲,“过过慢”,“过慢”的上面再加一等的“慢”,过过的“慢”,也不是讲不通,也可以讲。那么我们就不改了,因为我查过《大正藏》,也是“过过慢”,那就不要改了。讲也讲得通的,“慢过慢”, “过过慢”的意思一样的,在过慢上边再加一层了。“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一样。
“云何过慢?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 如是心高举”, 一样, 不要讲了。
“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举”,也是一样。这个《五蕴论》讲了很多,很详细。
“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的。
“云何增上慢?谓未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那么它给你加了,增上殊胜的法是什么。这个里边补充一点,“增上殊胜所证法者”,什么东西呢?“谓诸圣果、及三摩地、三摩钵底等”,圣果,初果、二果、三果,初地、二地、三地等等,这个是殊胜的法,一般凡夫是不会有的。那么你说你有了,这个慢,是相当大的慢,增上慢。特别增上一个慢,这个慢,增得来很高的慢了。那么还有三摩地、三摩钵底。三摩地,等持。三摩钵底,等至。等持:平等持心,不散乱、不掉举。不掉不沉是平等,把心持在那里,等持。从那个加行,平等调心,一直到等持,到那个定,叫等至。三摩地、三摩钵底都是定的名字,“等”,“等”还有三摩呬多,那是等引,引出功德来,等等。就是定,反正就是说自己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等等,得了什么念佛三昧之类的东西,那也是增上慢。“于彼未得”,实际上没得到,但是他误解,以为得到了,“而自矜倨”,高傲了,矜倨于人,高的,高高在上。这叫“增上慢”。
“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
“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一样。
下面是补充。“不生敬重所依为业”,它的业用前面没有说,这里给你说了,“不生敬重”。先有慢心,起码对人家不会恭敬,不会尊重,自己还比他高,我比你还懂得多一点,你要我来恭敬你干啥。那就是眼睛就生到顶上去了,只管往上看,这样的人极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真的有德的,有证德的那些长者、长老之类的,修持很好的,学问很高的,或者有高功德的人,你去起憍傲心,对他们不生尊重。这样的人有没有?极多。只要自己有一点点功德,就了不起了,甚至于自己又没有什么功德,“卑慢”。自己没有什么功德,看人家有功德,他还是憍傲。
学法反增烦恼
在这里我们就补充一个,《福智之声 》。这个赠送处也有,我们客堂里也有,大家可以看一看。看什么呢?我念一下,这个很好,我看了一下。我偶尔翻了一下,我看很好,那么就念一念。
他说“增上慢”,“本来佛法是帮助我们向上的,因为我们不善巧,不晓得如何去听去讲,结果听了法讲了法以后,不但没有帮助我们,反而害了我们”。这个很奇怪,听经,是好事,怎么会害了我们呢?讲经,你是度众生,怎么你害了我们呢?这个道理,大家要观照一下。确实是这样子的,真会害人的。
“这种状态下,本来是殊胜的清净的正法,但是,我们听了之后,讲了之后,反而增长烦恼”。那么什么意思呢?他说,比如听了佛法道理之后,拿了这个当照妖镜,到处去照,照得天下的人都是妖魔鬼怪,那抬高自己了,你们都是不行的,我最高好了,本来是佛法听了是降伏我执烦恼的,我执是最大的烦恼,我慢了、我执,他这样子听了佛法之后,把人家都看得一分钱都不值了。我是最高的,那么我慢增长到最高的程度了,那就是我们海公上师的——把听的佛法都长了我慢的营养品,结果把我慢长得又胖又高,结果自己害了自己。本来是断烦恼的,去我执的;你现在呢,增长烦恼。正法来增长烦恼了,这个是天变成魔。这个是自己不善巧了——不是天。本来是天,但是你用得不好,那成了魔,害自己。
另外一个,他本来讲经给人家听,是好事,如果听懂了,讲给别人听。但他目的,增长自己的名闻利养,要出名,要红包。他这样子讲的话,他这样子做,听的也好,讲的也好,都是增长烦恼,毫无用处。(7A)不但是没有用处了,还要更糟糕。那么这里就是天变成魔。
还有一个,听闻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听闻了解以后,心要转。心转了以后就是说,我们的心是强,那么听了善知识讲的佛法的道理之后,心要随顺那个法,要转过来。如果不转过来的话,不管你说的是多么的深,多么的广,多么的大,多么的正确的法,都没有用。法是净化我们的心的,你现在把法拿来,不是净化自己的心,那么就没有用,反而要受害,天成了魔——抬高自己了。
所以这两个是连起来的,它的天,我们说本尊,它是天,是善的,帮助我们的,魔是害我们的。那么我们这样子去听经,本来经是给我们、帮助我们断烦恼、出离的,但是你这样增长我们的烦恼,这是一个,害人的。
所以我们不要说听经一定得好处,当然我们说听了经之后,善的种子种下去之后,总有一天,你可以成佛,这个是肯定的。但是,在没有成佛之前,无量劫的这个里边,你如果听了经,去好好修行,这无量劫里边,可以缩短时间,也可以顺利成佛。那么你在这个无量劫之间,听了经之后,我慢贡高,抬高自己,毁谤人家,或者是为了名利去讲说的话,那你要地狱里边要呆很多时间再出得来。所以这个,虽然成佛是决定的,但是中间的过程,你的苦是受得很多很多,这个一定要自己要警惕性。所以说,我们在听了经之后,这样子——三世佛冤,“我听了那么经之后”,结果你拿了经去,下地狱去了。三世佛都要冤起来了,我这个经说了是救你的!但是你把经拿去了害了自己。这个,不要使佛产生这个背离心,应该顺着佛的心,好好听了经之后,如法修行。
我们《百法明门论》,就讲了这个,一切法无我。哪两个我?一个是补特伽罗我,一个是法我。我们修行的话,就是要破这两个东西,破了补特伽罗我,那就证阿罗汉果;破了法我,那就证到佛。所以这两个是我们修行的最大目标,要把它攻破的那个敌人,就是这两个东西。如果你听了法之后,增长我执了,那么就说,不但是没有破这个人我,而且扩了法我。人我一扩大,法我更进一步,人我法我是有联系的。那么破的时候,要先破人我。如果你人我破不掉,不但是没有破,听了经之后反而使人我更加增长之后,那么法我也更加坚牢。那么你就听经的目的,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本来要破我的,现在你增长我执。所以这个,我们在学经的时候一定要把最终的目标要抓准。
海公上师经常讲的,事情——现在的事情,还有最后的最终的事情。最终的事情大家都是成佛;现在的事情,就是我这部经要学好,我修四加行我要修好,把这个心要提起来,就是当下我们要求的目标,但是,不要忘,当下目标之下,不要忘记最终的目标,最终目标——要破我破法,人我法我,这两个都要破。你不要…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