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28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得到。假使有些人,他說“我登了初地、五地、六地了、七地、八地、九地了”,這樣子,還有的人說我成佛了。這樣的人,“增上慢”。他不是大妄語,他自以爲自己證到了。那麼就是無知。這個,我們說不是大妄語。大妄語是明知道自己沒有,我說我有。這個,實際上是沒有,他自以爲我有了,那麼叫“增上慢”。這個“增上慢”是慢裏邊比較嚴重的,因爲再滑過去一點,就是大妄語了。大妄語是下地獄的,無間地獄。

  何爲“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人家非常好,自己差得遠,但是感到自己“我還可以,也不見得太壞!”這樣的人有的,人家比他好,人家贊歎他,“他很好,他很好,你還不如他,你得要好好努力了”“他是好,但是我呢,也不見得太壞,也是馬馬虎虎,可以的”,這個就是,他自己承認自己不好,但是,多分的下劣,他說我少分,而且壞得只是一點點,不算壞。這個“卑慢”,“心高舉爲性”,還是擡高自己,“我不太壞”,就是我還可以,那個意思,也是慢,心還是擡高了。

  “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自己沒有那個功德,說我有那個功德,這是邪慢。這個也是不好。假使你說持戒,人家持戒,大家恭敬。我要人家恭敬,“我持戒,我什麼的,不倒單,我吃一頓,我頭陀行,什麼什麼的”,說了半天,了不得,恭敬禮拜,紅包送上來。這個就不好了,“邪慢”。

  

  【廣】 雲何慢?慢有七種:謂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雲何慢?謂于劣計己勝、或于等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爲性。

  雲何過慢?謂于等計己勝、或于勝計己等,如是心高舉爲性。

  雲何過過慢?謂于勝計己勝,如是心高舉爲性。

  雲何我慢?謂于五取蘊、隨計爲我、或爲我所,如是心高舉爲性。

  雲何增上慢?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如是心高舉爲性。增上殊勝所證法者,謂諸聖果、及叁摩地、叁摩缽底等,于彼未得、謂我已得,而自矜倨。

  雲何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爲性。

  雲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如是心高舉爲性。

  不生敬重所依爲業,謂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

  這個幾個慢講完了。我們要看看這個《廣五蘊論》,“雲何慢?慢有七種。謂慢、過慢、……”,這裏一個名字,“過過慢”,我已經查了《大正藏》,也是“過過慢”。一般的都是“慢過慢”,那麼這個《廣五蘊論》根據《五蘊論》來的,應當是“慢過慢”,但是藏經裏說是“過過慢”,它也是“過過慢”。那麼可能是以前寫經的時候抄錯了。那這個“過過慢”的意思,在其他的經裏邊都沒見過,那麼你要講,也可以講,“過過慢”,“過慢”的上面再加一等的“慢”,過過的“慢”,也不是講不通,也可以講。那麼我們就不改了,因爲我查過《大正藏》,也是“過過慢”,那就不要改了。講也講得通的,“慢過慢”, “過過慢”的意思一樣的,在過慢上邊再加一層了。“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雲何慢?謂于劣計己勝、或于等計己等,如是心高舉”,一樣。

  “雲何過慢?謂于等計己勝、或于勝計己等, 如是心高舉”, 一樣, 不要講了。

  “雲何過過慢?謂于勝計己勝,如是心高舉”,也是一樣。這個《五蘊論》講了很多,很詳細。

  “雲何我慢?謂于五取蘊,隨計爲我,或爲我所,如是心高舉爲性”。一樣的。

  “雲何增上慢?謂未得增上殊勝所證之法,謂我已得,如是心高舉爲性”,一樣。那麼它給你加了,增上殊勝的法是什麼。這個裏邊補充一點,“增上殊勝所證法者”,什麼東西呢?“謂諸聖果、及叁摩地、叁摩缽底等”,聖果,初果、二果、叁果,初地、二地、叁地等等,這個是殊勝的法,一般凡夫是不會有的。那麼你說你有了,這個慢,是相當大的慢,增上慢。特別增上一個慢,這個慢,增得來很高的慢了。那麼還有叁摩地、叁摩缽底。叁摩地,等持。叁摩缽底,等至。等持:平等持心,不散亂、不掉舉。不掉不沈是平等,把心持在那裏,等持。從那個加行,平等調心,一直到等持,到那個定,叫等至。叁摩地、叁摩缽底都是定的名字,“等”,“等”還有叁摩呬多,那是等引,引出功德來,等等。就是定,反正就是說自己得了禅定,得了初禅,二禅,等等,得了什麼念佛叁昧之類的東西,那也是增上慢。“于彼未得”,實際上沒得到,但是他誤解,以爲得到了,“而自矜倨”,高傲了,矜倨于人,高的,高高在上。這叫“增上慢”。

  “雲何卑慢?謂于多分殊勝,計己少分下劣,如是心高舉爲性”,一樣。

  “雲何邪慢?謂實無德,計己有德,如是心高舉爲性”,一樣。

  下面是補充。“不生敬重所依爲業”,它的業用前面沒有說,這裏給你說了,“不生敬重”。先有慢心,起碼對人家不會恭敬,不會尊重,自己還比他高,我比你還懂得多一點,你要我來恭敬你幹啥。那就是眼睛就生到頂上去了,只管往上看,這樣的人極多。“謂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慠,不生崇重”,真的有德的,有證德的那些長者、長老之類的,修持很好的,學問很高的,或者有高功德的人,你去起憍傲心,對他們不生尊重。這樣的人有沒有?極多。只要自己有一點點功德,就了不起了,甚至于自己又沒有什麼功德,“卑慢”。自己沒有什麼功德,看人家有功德,他還是憍傲。

  

  學法反增煩惱

  在這裏我們就補充一個,《福智之聲 》。這個贈送處也有,我們客堂裏也有,大家可以看一看。看什麼呢?我念一下,這個很好,我看了一下。我偶爾翻了一下,我看很好,那麼就念一念。

  他說“增上慢”,“本來佛法是幫助我們向上的,因爲我們不善巧,不曉得如何去聽去講,結果聽了法講了法以後,不但沒有幫助我們,反而害了我們”。這個很奇怪,聽經,是好事,怎麼會害了我們呢?講經,你是度衆生,怎麼你害了我們呢?這個道理,大家要觀照一下。確實是這樣子的,真會害人的。

  “這種狀態下,本來是殊勝的清淨的正法,但是,我們聽了之後,講了之後,反而增長煩惱”。那麼什麼意思呢?他說,比如聽了佛法道理之後,拿了這個當照妖鏡,到處去照,照得天下的人都是妖魔鬼怪,那擡高自己了,你們都是不行的,我最高好了,本來是佛法聽了是降伏我執煩惱的,我執是最大的煩惱,我慢了、我執,他這樣子聽了佛法之後,把人家都看得一分錢都不值了。我是最高的,那麼我慢增長到最高的程度了,那就是我們海公上師的——把聽的佛法都長了我慢的營養品,結果把我慢長得又胖又高,結果自己害了自己。本來是斷煩惱的,去我執的;你現在呢,增長煩惱。正法來增長煩惱了,這個是天變成魔。這個是自己不善巧了——不是天。本來是天,但是你用得不好,那成了魔,害自己。

  另外一個,他本來講經給人家聽,是好事,如果聽懂了,講給別人聽。但他目的,增長自己的名聞利養,要出名,要紅包。他這樣子講的話,他這樣子做,聽的也好,講的也好,都是增長煩惱,毫無用處。(7A)不但是沒有用處了,還要更糟糕。那麼這裏就是天變成魔。

  還有一個,聽聞要靠善知識的指導,聽聞了解以後,心要轉。心轉了以後就是說,我們的心是強,那麼聽了善知識講的佛法的道理之後,心要隨順那個法,要轉過來。如果不轉過來的話,不管你說的是多麼的深,多麼的廣,多麼的大,多麼的正確的法,都沒有用。法是淨化我們的心的,你現在把法拿來,不是淨化自己的心,那麼就沒有用,反而要受害,天成了魔——擡高自己了。

  所以這兩個是連起來的,它的天,我們說本尊,它是天,是善的,幫助我們的,魔是害我們的。那麼我們這樣子去聽經,本來經是給我們、幫助我們斷煩惱、出離的,但是你這樣增長我們的煩惱,這是一個,害人的。

  所以我們不要說聽經一定得好處,當然我們說聽了經之後,善的種子種下去之後,總有一天,你可以成佛,這個是肯定的。但是,在沒有成佛之前,無量劫的這個裏邊,你如果聽了經,去好好修行,這無量劫裏邊,可以縮短時間,也可以順利成佛。那麼你在這個無量劫之間,聽了經之後,我慢貢高,擡高自己,毀謗人家,或者是爲了名利去講說的話,那你要地獄裏邊要呆很多時間再出得來。所以這個,雖然成佛是決定的,但是中間的過程,你的苦是受得很多很多,這個一定要自己要警惕性。所以說,我們在聽了經之後,這樣子——叁世佛冤,“我聽了那麼經之後”,結果你拿了經去,下地獄去了。叁世佛都要冤起來了,我這個經說了是救你的!但是你把經拿去了害了自己。這個,不要使佛産生這個背離心,應該順著佛的心,好好聽了經之後,如法修行。

  我們《百法明門論》,就講了這個,一切法無我。哪兩個我?一個是補特伽羅我,一個是法我。我們修行的話,就是要破這兩個東西,破了補特伽羅我,那就證阿羅漢果;破了法我,那就證到佛。所以這兩個是我們修行的最大目標,要把它攻破的那個敵人,就是這兩個東西。如果你聽了法之後,增長我執了,那麼就說,不但是沒有破這個人我,而且擴了法我。人我一擴大,法我更進一步,人我法我是有聯系的。那麼破的時候,要先破人我。如果你人我破不掉,不但是沒有破,聽了經之後反而使人我更加增長之後,那麼法我也更加堅牢。那麼你就聽經的目的,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本來要破我的,現在你增長我執。所以這個,我們在學經的時候一定要把最終的目標要抓准。

  海公上師經常講的,事情——現在的事情,還有最後的最終的事情。最終的事情大家都是成佛;現在的事情,就是我這部經要學好,我修四加行我要修好,把這個心要提起來,就是當下我們要求的目標,但是,不要忘,當下目標之下,不要忘記最終的目標,最終目標——要破我破法,人我法我,這兩個都要破。你不要…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