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29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的目標,四加行修了多少,金剛薩埵修了多少,我在修時候又見到光見到什麼,我比什麼好,我了不得,都看不起人,自己,甚至于比我師父還好,我的師父還沒有說見什麼光,我都見到這個光了,佛來給我摩頂了。那麼好了,你這樣子,學法害了自己。

  所以這個,一定要把最終的目標拿住,我們目的是破我執的!你現在擡高我執了,管你怎麼修得好,見好多光,可能是魔光!你不要高興。如果你我慢貢高的話,見的光不會是佛光。最多,即使是佛光,給你加持了,你增長我慢之後,那個光就變掉了。佛就不來了!——不相應了。你我執膨大了,不相應了;而魔卻很相應的,他跟你相應就來了,那個時候見的就不是佛光了。你還津津樂道地跟人家說,“我什麼光了,看到什麼、什麼、什麼,了不得,人家都沒有,我有!”這是學法的錯誤,不要犯這個錯誤。

  好了,下邊是“雲何無明”,這個貪瞋癡,它中間加了個慢,這裏講:

  無明心所

  雲何無明?謂于業、果、及谛、寶中無智爲性。此複二種,所謂俱生、分別所起。

  “雲何無明?謂于業、果、及谛、寶中無智爲性”,對于造的業,感的果,四谛或者二谛,“寶”,叁寶,這些地方,“無智爲性”,沒有智慧,就是不懂了,不理解。

  “此複二種”,那麼這個無明又分兩種,“所謂俱生、分別所起”,一個俱生所起的,一個分別所起的。俱生所起就是生下來就有的,不但是人有,畜生也有。一個畜生,俱生我執,它沒有知識的,它又沒有學過什麼是“梵天是大我,小我,我們這個輪回是小我,小我,把它解脫之後回到大我去”,這些學說是經過學問鑽進腦裏來的。畜生沒有學,但是你要打它,它來不及要跑。

  我們說一個臭蟲,以前在解放前臭蟲很多,你看到臭蟲在爬,你心裏想我要把它按倒,你手還沒有伸出去,它來不及“啪”跑,跑掉了。爲什麼?它心裏知道你要害它了,它要保護自己,趕快逃。要蚊子一樣。蒼蠅、蚊子你想打它,你手一舉好了,還沒有碰到它,很遠的時候,它早就飛掉了。爲什麼?保護自己。這個就是說,這個我執,哪個都有。分別我執——“我是梵天裏邊化出來的,我是不生不滅的,永恒的”,這個哲學、宗教裏邊的這些東西,分別起的,經過學習之後才起來的,這個是畜生沒有的,人卻是有。那麼分兩種我執,一個是俱生的,一個是分別起的,這個,就是無明。下邊總結一下:

  

  又欲纏貪、瞋,及欲纏無明,名叁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

  “欲纏貪、瞋,”欲界的貪,欲界的瞋,這個瞋我們知道,瞋是欲界裏有的,色界、無色界,沒有瞋,所以生到色界天的人,根本不會起瞋心,瞋心早就斷掉了。所以我們說這個人如果是得了初禅,他不會發脾氣了,你說這個人,“我得了初禅”,甚至二禅、四禅,你罵他一頓,“你怎麼罵起我來了?我是得了初禅的人!”你的脾氣那麼大,那你是不見得了,你這個初禅,怎麼有那麼大的火氣?不要說初禅,有的人還說是登了地的,登地的人比初禅還高得多,還要發脾氣,那個打問號了。那麼你說“示現的”,示現的,你自己知道,我們是不知道,你示現的。可能示現的是有了,密勒日巴的師父,馬巴上師,他示現得很凶,打也會,罵也會,什麼都來,這是示現的。你說我也示現的,那麼你自己去示現吧。他那個示現,他是證了一切法空性的,他不會受果的。你如果沒有證法空性的話,那後果你自己負責!那麼不要吹,就是說真正示現的,也不會說我是示現的,也不會這麼說的。

  那麼瞋心是只有欲界有,色界沒有的。貪,欲界的貪是男女貪,色界的貪,是沒有男女貪的,只是輕微的那些色、香等等一些,貪了那些東西。

  那麼這個色界的、欲界的貪跟瞋,瞋,決定欲界的,及欲纏的無明,欲界的無明,這叁個東西合攏來,叫“叁不善根”。前面的叁個善根,無貪、無瞋、無癡;這個反過來,貪瞋癡那是欲界的,因爲欲界的貪瞋癡最厲害,叫叁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這是總結一下,貪瞋癡,就欲界說的,欲纏就是說繋縛于欲界的,繋縛于欲界的貪瞋癡叫叁不善根,因爲最厲害的。色界無色界的瞋是沒有;貪跟無明,很輕微,也不能算不善根。什麼叫不善根?一切不善法,從這個根子出來的,那就是最厲害的叁個毒,毒——毒根。我們說,貪瞋癡,地獄叁條根,就是指欲界的貪瞋癡。那麼這裏說叁不善根。叁個善根,那麼要注意,叁個善根——無貪無瞋無癡,沒有分界別的;叁不善根,欲界的貪瞋癡,欲界的貪瞋無明,這個不要搞錯了,不要反過來就是,貪瞋癡反過來,無貪無瞋無癡反過來,貪瞋癡就是叁不善根。你說對不對?不對,要欲界的,欲界的貪瞋無明才是叁不善根。那麼,我們把《五蘊論》念過,要看看《廣論》了。

  

  【廣】雲何無明?謂于業果谛寶無智爲性。此有二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瞋,及以無明,爲叁不善根。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此複俱生、不俱生、分別所起。俱生者,謂禽獸等。不俱生者,謂貪相應等。分別者,謂諸見相應。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爲業。

  “雲何無明?謂于業果谛寶無智爲性”,對業對果對谛對寶沒有智慧,就是不理解,糊裏糊塗,所以說我們說,有的人說:“我人很老實,但是我笨、不懂,這個我是好,不是壞人,我是好人”,對不對?無明是個根本煩惱,煩惱就是壞東西,你有那麼大的無明,什麼都不知道,你說我是個好人,你怎麼說啊?所以佛教裏的好人,跟我們世間上的好人不一樣的。我們世間上的好人,你糊裏糊塗,只要不做壞事,就是好人,佛教裏說你糊裏糊塗——大壞蛋!爲什麼?你這個糊裏糊塗,什麼都不懂,你自己不懂,還勸人,還要給你亂說,教人家也不懂,你不是以盲引盲嗎?都下地獄去了,很不好!這個是,佛教裏邊的,要智慧的!再叁強調要智慧,你沒有智慧、糊塗,就是一個罪惡!

  這些東西,世間上想不通。佛教就是這樣子的,無明是壞的,無明是煩惱的根,還是,一切煩惱都無明來的。那麼這有兩種,“一者俱生,二者分別”。“又欲界貪瞋及以無明”,欲界的貪瞋,這裏的無明就沒有說欲界,連下來的,欲界的貪瞋無明都是叫“叁不善根”。這個前面一樣的,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那麼這是跟《五蘊論》一樣,下邊:

  “此複俱生、不俱生、分別”,他就跟你說了,什麼叫俱生,什麼叫不俱生,這個《五蘊論》沒有,他給你解釋一下。“俱生者,謂禽獸等”,俱生的這個無明,畜生也有,這個天生有的,有生命的人都會有,那麼不要經過學會的。

  不俱生的,分別的呢?“貪相應等”,跟貪瞋是相應的。這個,分別的,俱生的——禽獸等,不俱生的——貪相應等。那麼分別起的,分別起的什麼?他這裏分了叁個——俱生、不俱生、分別,《五蘊論》裏邊只是分了兩個,就是“俱生、分別所起”。

  那麼這個分別所起,“謂諸見相應”,跟那些不正的見相應的,叫分別起。那就是起一種邪見,各種不正之見,就是一些哲學、外道,那些一些他們講的道理。他是自有道理,我們說亂七八糟,就是胡說一通,不是道理,真正的道理只有佛教才有。不是我們是佛教擡高佛教,佛教道理是真的,你們都是錯的,這個要客觀地檢驗的,不是由自己來說對與不對。那麼諸見相應的叫分別起的。

  “與虛妄決定,疑煩惱所依爲業”,這個無明的業用,“與虛妄決定”,就是錯誤的決定,還有決定不下來,疑——到底怎麼樣?到底怎麼樣?翻來覆去。

  我們最近接到一封信,一個居士,他說,“我生來多疑,我受了五戒之後,就回去就感到心神不定,好象是我犯了大妄語,到底犯了不犯,我又記不清楚,心裏總感到不舒服。我已經念了六十多萬的四皈依,毫無感應,大概我犯了戒,所以念了是沒有感應了”,到處懷疑,多是多得不可數,提了好幾個問題。這個怎麼怎麼怎麼,甚至于說我們這個法流到底是海公上師的法流,還是大吉佛爺的法流?這些話說了很多,我跟他說,海公上師是康薩仁波卿印可的,大吉佛爺也是康薩仁波卿印可的,一個印印下來的,就是一個,不要分別。這些東西他都是,一些事情不要你分別的一些,他疑了又疑,結果弄得怎麼樣?弄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煩躁得很。這個疑是煩惱,所以說,多疑並不是好事情。

  那麼斷疑生信,《金剛經》一開頭不是就叫你斷疑生信?信一定要把它樹立起來。你帶了懷疑的心去念四皈依,結果徒然的,念了六十多萬麼毫無感應,這個真可惜了。人家念了五十多萬的人,基本上寫信給我,都是極大感應,都是什麼都好轉了,身心、環境、工作中的事情都好轉了。他念了六十萬,反而身心不定,心裏煩躁,那就是沒有好好念了,念的時候,懷疑的心太重了。“虛妄決定、疑煩惱”,都依靠這個無明而生的。所以你說我不懂就不是壞事,這個不懂裏邊,錯誤的決定、懷疑、煩惱等等都從這裏生出來的。那你好不好?當然不好。好了,這個是無明,就講完了。

  見心所

  雲何爲見?所謂五見。一薩迦耶見,二邊執見,叁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

  這個“見”,《五蘊論》講得不少,這裏也講得恐怕更多,我們看一看。這些,就是其他的論,《百法明門論》就講得很簡單,所以互相地可以參照。那這四本書,我們說大家都可以對照看,我們看了之後,等于這四本都講完了。那麼這兩本書,就是《百法明門論》,你們拿到沒有?還沒有拿到啊?趕快拿了,要來不及釘麼自己釘了,我看,少看一天多吃一天的虧,因爲每天都要對照的。下面,見,有五個見。根本煩惱,一般說六個煩惱,貪瞋癡慢疑見,不正見。那麼假使打開十個,一個見又分五個,那麼就是變成十個,根本煩惱又成十個。那麼這裏,分了五個見。哪五個見?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那…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