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在的目标,四加行修了多少,金刚萨埵修了多少,我在修时候又见到光见到什么,我比什么好,我了不得,都看不起人,自己,甚至于比我师父还好,我的师父还没有说见什么光,我都见到这个光了,佛来给我摩顶了。那么好了,你这样子,学法害了自己。
所以这个,一定要把最终的目标拿住,我们目的是破我执的!你现在抬高我执了,管你怎么修得好,见好多光,可能是魔光!你不要高兴。如果你我慢贡高的话,见的光不会是佛光。最多,即使是佛光,给你加持了,你增长我慢之后,那个光就变掉了。佛就不来了!——不相应了。你我执膨大了,不相应了;而魔却很相应的,他跟你相应就来了,那个时候见的就不是佛光了。你还津津乐道地跟人家说,“我什么光了,看到什么、什么、什么,了不得,人家都没有,我有!”这是学法的错误,不要犯这个错误。
好了,下边是“云何无明”,这个贪瞋痴,它中间加了个慢,这里讲:
无明心所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此复二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及谛、宝中无智为性”,对于造的业,感的果,四谛或者二谛,“宝”,三宝,这些地方,“无智为性”,没有智慧,就是不懂了,不理解。
“此复二种”,那么这个无明又分两种,“所谓俱生、分别所起”,一个俱生所起的,一个分别所起的。俱生所起就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但是人有,畜生也有。一个畜生,俱生我执,它没有知识的,它又没有学过什么是“梵天是大我,小我,我们这个轮回是小我,小我,把它解脱之后回到大我去”,这些学说是经过学问钻进脑里来的。畜生没有学,但是你要打它,它来不及要跑。
我们说一个臭虫,以前在解放前臭虫很多,你看到臭虫在爬,你心里想我要把它按倒,你手还没有伸出去,它来不及“啪”跑,跑掉了。为什么?它心里知道你要害它了,它要保护自己,赶快逃。要蚊子一样。苍蝇、蚊子你想打它,你手一举好了,还没有碰到它,很远的时候,它早就飞掉了。为什么?保护自己。这个就是说,这个我执,哪个都有。分别我执——“我是梵天里边化出来的,我是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这个哲学、宗教里边的这些东西,分别起的,经过学习之后才起来的,这个是畜生没有的,人却是有。那么分两种我执,一个是俱生的,一个是分别起的,这个,就是无明。下边总结一下:
又欲缠贪、瞋,及欲缠无明,名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欲缠贪、瞋,”欲界的贪,欲界的瞋,这个瞋我们知道,瞋是欲界里有的,色界、无色界,没有瞋,所以生到色界天的人,根本不会起瞋心,瞋心早就断掉了。所以我们说这个人如果是得了初禅,他不会发脾气了,你说这个人,“我得了初禅”,甚至二禅、四禅,你骂他一顿,“你怎么骂起我来了?我是得了初禅的人!”你的脾气那么大,那你是不见得了,你这个初禅,怎么有那么大的火气?不要说初禅,有的人还说是登了地的,登地的人比初禅还高得多,还要发脾气,那个打问号了。那么你说“示现的”,示现的,你自己知道,我们是不知道,你示现的。可能示现的是有了,密勒日巴的师父,马巴上师,他示现得很凶,打也会,骂也会,什么都来,这是示现的。你说我也示现的,那么你自己去示现吧。他那个示现,他是证了一切法空性的,他不会受果的。你如果没有证法空性的话,那后果你自己负责!那么不要吹,就是说真正示现的,也不会说我是示现的,也不会这么说的。
那么瞋心是只有欲界有,色界没有的。贪,欲界的贪是男女贪,色界的贪,是没有男女贪的,只是轻微的那些色、香等等一些,贪了那些东西。
那么这个色界的、欲界的贪跟瞋,瞋,决定欲界的,及欲缠的无明,欲界的无明,这三个东西合拢来,叫“三不善根”。前面的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这个反过来,贪瞋痴那是欲界的,因为欲界的贪瞋痴最厉害,叫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这是总结一下,贪瞋痴,就欲界说的,欲缠就是说繋缚于欲界的,繋缚于欲界的贪瞋痴叫三不善根,因为最厉害的。色界无色界的瞋是没有;贪跟无明,很轻微,也不能算不善根。什么叫不善根?一切不善法,从这个根子出来的,那就是最厉害的三个毒,毒——毒根。我们说,贪瞋痴,地狱三条根,就是指欲界的贪瞋痴。那么这里说三不善根。三个善根,那么要注意,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没有分界别的;三不善根,欲界的贪瞋痴,欲界的贪瞋无明,这个不要搞错了,不要反过来就是,贪瞋痴反过来,无贪无瞋无痴反过来,贪瞋痴就是三不善根。你说对不对?不对,要欲界的,欲界的贪瞋无明才是三不善根。那么,我们把《五蕴论》念过,要看看《广论》了。
【广】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瞋,及以无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对业对果对谛对宝没有智慧,就是不理解,糊里糊涂,所以说我们说,有的人说:“我人很老实,但是我笨、不懂,这个我是好,不是坏人,我是好人”,对不对?无明是个根本烦恼,烦恼就是坏东西,你有那么大的无明,什么都不知道,你说我是个好人,你怎么说啊?所以佛教里的好人,跟我们世间上的好人不一样的。我们世间上的好人,你糊里糊涂,只要不做坏事,就是好人,佛教里说你糊里糊涂——大坏蛋!为什么?你这个糊里糊涂,什么都不懂,你自己不懂,还劝人,还要给你乱说,教人家也不懂,你不是以盲引盲吗?都下地狱去了,很不好!这个是,佛教里边的,要智慧的!再三强调要智慧,你没有智慧、糊涂,就是一个罪恶!
这些东西,世间上想不通。佛教就是这样子的,无明是坏的,无明是烦恼的根,还是,一切烦恼都无明来的。那么这有两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瞋及以无明”,欲界的贪瞋,这里的无明就没有说欲界,连下来的,欲界的贪瞋无明都是叫“三不善根”。这个前面一样的,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那么这是跟《五蕴论》一样,下边:
“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他就跟你说了,什么叫俱生,什么叫不俱生,这个《五蕴论》没有,他给你解释一下。“俱生者,谓禽兽等”,俱生的这个无明,畜生也有,这个天生有的,有生命的人都会有,那么不要经过学会的。
不俱生的,分别的呢?“贪相应等”,跟贪瞋是相应的。这个,分别的,俱生的——禽兽等,不俱生的——贪相应等。那么分别起的,分别起的什么?他这里分了三个——俱生、不俱生、分别,《五蕴论》里边只是分了两个,就是“俱生、分别所起”。
那么这个分别所起,“谓诸见相应”,跟那些不正的见相应的,叫分别起。那就是起一种邪见,各种不正之见,就是一些哲学、外道,那些一些他们讲的道理。他是自有道理,我们说乱七八糟,就是胡说一通,不是道理,真正的道理只有佛教才有。不是我们是佛教抬高佛教,佛教道理是真的,你们都是错的,这个要客观地检验的,不是由自己来说对与不对。那么诸见相应的叫分别起的。
“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业”,这个无明的业用,“与虚妄决定”,就是错误的决定,还有决定不下来,疑——到底怎么样?到底怎么样?翻来覆去。
我们最近接到一封信,一个居士,他说,“我生来多疑,我受了五戒之后,就回去就感到心神不定,好象是我犯了大妄语,到底犯了不犯,我又记不清楚,心里总感到不舒服。我已经念了六十多万的四皈依,毫无感应,大概我犯了戒,所以念了是没有感应了”,到处怀疑,多是多得不可数,提了好几个问题。这个怎么怎么怎么,甚至于说我们这个法流到底是海公上师的法流,还是大吉佛爷的法流?这些话说了很多,我跟他说,海公上师是康萨仁波卿印可的,大吉佛爷也是康萨仁波卿印可的,一个印印下来的,就是一个,不要分别。这些东西他都是,一些事情不要你分别的一些,他疑了又疑,结果弄得怎么样?弄得心神不定,一天到晚烦躁得很。这个疑是烦恼,所以说,多疑并不是好事情。
那么断疑生信,《金刚经》一开头不是就叫你断疑生信?信一定要把它树立起来。你带了怀疑的心去念四皈依,结果徒然的,念了六十多万么毫无感应,这个真可惜了。人家念了五十多万的人,基本上写信给我,都是极大感应,都是什么都好转了,身心、环境、工作中的事情都好转了。他念了六十万,反而身心不定,心里烦躁,那就是没有好好念了,念的时候,怀疑的心太重了。“虚妄决定、疑烦恼”,都依靠这个无明而生的。所以你说我不懂就不是坏事,这个不懂里边,错误的决定、怀疑、烦恼等等都从这里生出来的。那你好不好?当然不好。好了,这个是无明,就讲完了。
见心所
云何为见?所谓五见。一萨迦耶见,二边执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禁取。
这个“见”,《五蕴论》讲得不少,这里也讲得恐怕更多,我们看一看。这些,就是其他的论,《百法明门论》就讲得很简单,所以互相地可以参照。那这四本书,我们说大家都可以对照看,我们看了之后,等于这四本都讲完了。那么这两本书,就是《百法明门论》,你们拿到没有?还没有拿到啊?赶快拿了,要来不及钉么自己钉了,我看,少看一天多吃一天的亏,因为每天都要对照的。下面,见,有五个见。根本烦恼,一般说六个烦恼,贪瞋痴慢疑见,不正见。那么假使打开十个,一个见又分五个,那么就是变成十个,根本烦恼又成十个。那么这里,分了五个见。哪五个见?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那…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