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是你”。那你將來怎麼樣,你知道嗎?將來哪個時候冤家仇人把你怎麼樣,你知道嗎?將來碰到什麼地震啥東西你也知道嗎?這個哪個話,敢寫保票呢?所以人是苦的,不要去貪著。
“生苦爲業”,它的業用是生苦。你去貪的時候,快樂得很,以爲快樂,結果,造了很多的苦。“由愛力故”。爲什麼生苦?因爲愛的力量它“生五取蘊”。
五取蘊、有漏法、有、有具
這裏我們一個“五取蘊”,什麼東西要解釋一下。五蘊大家知道,色受想行識;取,就是煩惱。這個五蘊跟煩惱打交道的。它有幾種解釋叫取蘊?有叁個,這個根據《俱舍》來了。
“五取蘊”這個取是煩惱,我們先明確。取是煩惱。取什麼?取生死。有了煩惱就會流轉生死,所以說五取蘊的取,是執取生死,那就是煩惱,煩惱就是生死的根源。那麼這個蘊從煩惱生的,叫取蘊。或者這個蘊屬于煩惱的,煩惱管的,叫五取蘊。或者這個蘊本身,它也能産生煩惱的,也叫“五取蘊”。
“五取蘊”的講法有叁種,大家可以記一下,有《俱舍》的可以查,沒有《俱舍》的,你不要去查了,你查起來麻煩得很,查哪一節你也不知道。他講的也沒那麼簡單,講的還一大套,他講的什麼因立果名,從屬爲名,等等,持業釋啥個釋,給你講了不少,你現在不曉得持業釋、依主釋、啥個釋,你不曉得,你看了半天你也看不懂。這個到以後講《俱舍》的時候慢慢講。
那麼這個蘊從煩惱生的,叫取蘊,這是一個關系,蘊生煩惱。或者蘊是屬于煩惱的,煩惱管他的,不准超出煩惱的範圍的,就叫取蘊。或者,這個蘊它自己也能生煩惱。這個都叫取蘊的叁種的解釋。
那麼取蘊,簡單地說,就是煩惱所執著的五蘊。五蘊裏邊,就是有煩惱摻在裏頭的,叫取蘊。一切有漏法,另外一個名字,就叫“五取蘊”,“五取蘊”把一切有漏法都包完了。
那麼又來個新的名詞了,什麼叫“有漏法”?外道就是亂解,外道最會的是依文解義,他說不漏丹的就是無漏。這個東西,我們說莫名其妙。我們佛教的無漏---沒有煩惱的。漏就是煩惱。從我們的五根裏邊、六根裏邊,流出很多的過失,因爲煩惱,就眼睛造罪,耳朵也造罪,身體也造罪,流出很多過失叫漏。煩惱就叫漏,無漏就是沒煩惱的,有漏就是有煩惱的。
外道最歡喜把佛教裏邊的名詞依文解義地講。色蘊,色字頭上一把刀,愛色的人將來會被人家殺死。這個是,我們中國,色字頭上一把刀,西藏的色字,一把刀你給我找出來,哪裏有刀?印度的,一個梵文的一個色字,刀在哪裏?所以,這個,中國人的一些……你說這個道理有沒有?也有人搞那些邪淫給人家冤家殺掉的也有,也有。以前我們在文革混亂的時候,那些流氓阿飛爲了爭取女人,打群架、打武鬥殺死人的,也是很多。但是說,這是偶爾的巧合,並不是說我們做這個色字的、我們中國編字的人,知道殺頭了,要把它帶把刀在裏邊,沒有這個心。那麼,這個色,也是翻了印度梵文,翻過來的,也沒有一把刀的,在梵文上頭。意思有一點,不能說他完全錯,但是要把這個來解釋色,把它全面化,那就有點過分了。(6B)我們漢人經常歡喜搞這套東西。經,我們說到經,這個因爲原來就是線穿起來,本來是散掉的,把它穿起來。我們,“天經地義”叫經,這個意思有一點,天經地義,不可改變,但是原文的意思不是這個意思。也有的,帶一點意思也可以,不能說全部依這個來解,不行。
“五取蘊”就是這個,煩惱叫取,執取生死,叫取,這個取,它可以把煩惱管起來,所以取的蘊叫取蘊。或者,這個五蘊是從煩惱而生的。那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裏邊就是煩惱生蘊,事生煩惱,煩惱生事,這兩個顛來倒去都可以。事生煩惱,就是五蘊生取;煩惱生事,就是說你投了生之後,新養出來的那個孩子,他就是五蘊身,他是無記的。那麼,這個就是煩惱生五蘊,這個都可以造的。所以,這個正面說反面說都可以說。總的來說,有煩惱的五蘊就叫“五取蘊”,就是“有漏法”。世間的一切“有漏法”,總的說就是“五取蘊”,“五取蘊”跟“有漏法”的範圍是一模大小的。
還有,假使我問你,“五取蘊”是不是“有漏法”?對,這是恰恰好,沒有大小的。如果我們說這個“無漏法”,“無漏法”包括兩種:一種是有爲的,道谛,道谛是有爲法;一種是無爲的,滅谛。那麼你就是說,假使你問,你說這個無漏法是不是無爲法?不敢說。馬上說,就是不敢說。“無漏法”有兩種,一種是無爲的,滅谛;一種是有爲的,道谛。“無漏法”分兩種,不能直截了當地說就是無爲法。那麼這些辯論,我們到《俱舍》再說,現在不講。
這個“五取蘊”的名字,就是有煩惱的五蘊。五蘊這個名字,就是它,可以是清淨的,無漏五蘊。也可以有漏的,五取蘊。五蘊本身不能說它是壞,也不能說它是好,是通兩性的。通無漏的、清淨的,也通有漏的、染汙的,這是。當你說“五取蘊”的時候,決定是染汙的,有煩惱的。
“謂于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貪心,這個貪心所,對五取蘊這個有漏法貪著、染著、耽著。染,染汙;愛,就是歡喜;耽著,歡喜得來不肯走了,把它抓住不放。那麼一層一層的,程度、層次的深淺。以這個爲它的性。那它的用呢?流轉生死,生苦爲業。有了貪心的話,就要流轉叁界,生各式各樣的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那麼爲什麼這個煩惱會得生苦?
“由愛力故,生五取蘊”,因爲你有愛的這個煩惱,要投生。投生,有新的五取蘊,又來了,不斷地流轉、生死。就是說從這個煩惱——貪,就會流轉生死。所以說我們一切的投生離不開貪。密宗裏邊,它有個法就不要投生的法,就是把貪除掉。你進來之後,你沒有貪心,就不投生,就不會投。但是這個很難做到。我們在白天的時候,你可以裝模作樣地,不貪。不好的境界來了,不看。夢中,自己要作主就困難。能夠夢中作得了主,那你修行有點力量了。但是還不敢說保險,這個就是比那個白天,是功夫加一層了。
再說個“有”,這是另外一個定義,今天把貪講完。我們說的《五蘊論》裏邊,貪的定義,就是“五取蘊,染愛耽著爲性”。
其他論裏邊,可以參考的,我們也寫一下15。“言貪者,于有有具染著爲性”。你們寫一下。有,有沒有的“有”。還有個“有具”,具,就是工具的“具”。“于有有具,貪著爲性”,他是把五取蘊改了兩個字,“有、有具”。這裏“有”,什麼叫“有”?叁界的異熟果叫“有”。就是我們的叁界裏的,我們的這個異熟果,就是根身世間,這個是“有”。
“有具”,能夠産生“有”的因,包括中陰,包括煩惱,包括業,包括這個器世界。器世界也作一個資緣,作個緣,可以産生我們的這個異熟果的一個因,異熟果就是我們的身體,根身。那麼有具就寬了,就是能夠産生我們的根身的、我們身體的這個因,有“中有身”一個,中有身投生的,決定要有中有身。那麼中有身爲什麼投生?因爲有煩惱,造了業,再加上器世界增上緣。這些都是屬于我們這個投生的因。
那麼在這個貪,就是對于我們的自己的根身,對産生這個根身的因,都有這個貪著。這個就是貪,染著。這屬于貪的一個範圍。下邊,瞋、癡,這叁個,反這叁個善根的,叁個毒根,我們說是叁毒叁毒,就是這叁個東西。有的人就這麼說:你們剃頭的時候,不是要留叁撮了,根本的煩惱“貪瞋癡”被你一下就殺掉了,那就是可以出離了。好,今天就講到這裏。
第六講
精進跟不放逸之差別
昨天我們討論大的問題沒有,就是我們布置的那個“精進”跟“不放逸”的差別。它們有同異之處。有同的,也有稍稍不同的地方。那麼昨天有的同學他講了,有點上路了,那麼今天我們再把這兩個對照地看一看。
先看什麼叫“精進”,“懈怠對治”,“懈怠”跟“放逸”兩個是一對,那麼“精進”跟“不放逸”,也是一對。這兩個“精進跟不放逸的差別”,跟“懈怠跟放逸的差別”,是一樣的。那麼“懈怠”的差別是怎麼樣的,就看“精進”跟“不放逸”是怎麼樣的。“善品現前,勤勇爲性”,這是“精進”。那麼有五種精進,這個我們就不說了;最後的它的功能、作用,就是“圓滿成就善法”。這是精進的性、業。
“不放逸”,對照來看,“謂放逸對治,依止無貪,乃至精進,舍諸不善,修彼對治諸善法故。謂貪瞋癡,及以懈怠 ,名爲放逸,對治彼故”,對治它們這些,就是不放逸。那麼怎麼對治呢? “依無貪、無瞋、無癡、精進”,這個四個法,對治那些不善法,修習善法。
那麼這裏,重點:就是依無貪、無癡、無瞋跟精進這些善法,來對治那些貪瞋癡,懈怠的不善法。重點在這裏。那麼其他的裏邊,是泛泛的善法,修習善法,對治不善法。它的業用,是“世出世間正行所依”。這個裏邊大家看看,相同之處都是修善法對治不善法,“精進”裏邊是斷惡修善,惡法沒有生的不給它生,已經生的把它斷掉。善的,沒有生的,給它生起來,已經生的,增長。那麼我們在“不放逸”裏邊,那些不善的法,不要給它生起來,善法給它增長起來。看看是一樣的,好象差不多,那麼到底差別在哪裏?
那麼昨天有人就說這個話,有一點上路。那麼我們現在打個比喻,就是打仗一樣的,精進是沖鋒,往前的;不放逸是防護的,等于說是守。一個是攻,一個是守。不放逸,它爲什麼是守?
那就是我們要參考其他的一些資料了。其他資料,我們先《百法明門論》,我們叫大家參考的,曉得你們拿到了沒有?窺基大師的書,什麼叫“放逸”,耽著五欲叫“放逸”,遠離五欲就叫“不放逸”,那是心不著五欲。還有一個,《增一阿含》,它裏邊說得更明確。什麼叫“不放逸”?“所謂護心也”。 保護這個心,保護心,不要流落五欲裏邊去,壞的把它對治掉,要修善法,來對治壞的。
…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