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40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三宝、四谛——“不正信顺”。不能够正当地顺了它、相信它,就是反的。

  人家说做好事得乐果的,你就说:“不一定。某某人他天天做好事,你看还穷得很,还经常害病。某某人他坏得很,什么东西吃酒吸烟,晚上跳舞场什么都去,你看他发了财。身体也蛮好。这个业果不可靠”,这些话就是不信。对真正的业果,他只看了眼前的一个表面现象,他不能如法地相信它,顺着它。信,是真的信;顺,就是说至少他还顺着它。

  我们很多的在家人,他不信佛,但是他这个心还有,就是说:善有好果,做坏事有不好的果。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那个时候正是文革是破四旧的时候,很厉害,但是一个报纸上,第一幅大标题“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写了这个,“莫谓不报,时间未到”,好象这个东西,第一面就登了那一个,很大,登起来。这个就是说,可见这个心理,在我们汉人的心理状态,大家好象都有这个概念,。那么是顺着这个因果的。虽然他不信佛,也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三宝,但是这个心是顺的。

  那么它这个呢?不顺了,不正信、也不正顺。“心不清净为性”,你心有信心,我们说过的,就是像净水珠一样,把水里渣子都沉下去了。你一个心里边只要有信心,整个的心就干净,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沉下去了。所以说“信为道源功德母”。

  我也再三强调每一个人你皈依之后,“我一定要修你那个四皈依?”,一定要你皈依上师三宝,好好念。十万,十万不够二十万,二十万还不够,四十万、五十万乃至一百几十万。那个好象是——“尽叫我念一样的四句话,念来念去、念来念去,尽做那些干什么用?”信!就是要提高信心。信心一起来,心就清净,那些不善的东西,烦恼的渣子都会沉下去。那么,再反过来,心不清净的话,就会生起很多烦恼。

  我们这里,最近我收到很多信,就是说他在这里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心里很清净,勇猛精进,回到他自己地方去了,或者工作单位或者家庭去了,都是反对的。父母要他结婚,工作上要他不能做,等等等等,还在应酬的时候非吃酒不可,他弄得犯了多少戒,什么东西,弄得他筋疲力尽,好象这个佛教,怎么应付世间是应付不过来的?我们在家人到底能不能信佛?等等,这个问题都来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信心退掉了,他这个地方抵抗力就没有了。所以想想,还是要维持信心。我们佛教徒,自己说我不吃酒的,不敢说,人家给你酒来了,就喝下去了,这个糊里糊涂,就不敢说我受五戒不吃酒的——这话不敢说,好象佛教是很迷信的,不上台面的,在人面前不好说的。那个人我感到好象自卑心太大了,我们佛教那么高超的教,都不敢承认不喝一个酒。这个不吃烟酒,政府、社会上一些正人君子都提倡的,而我们却不敢。这个我想太自卑了,这个不行。

  

  【广】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就是信的对立面,所对治的法。那么不信来的时候,就要以信心来对治。你说:信心对治好。我信心没有,对不起来,不能对治。那你四皈依怎么不念?你念了四皈依,这个信心就会有。还要什么?还要看那些经,像经里边讲因果的等等,讲这些道理的,多看看,也增长信心。你多修四皈依法,也能增长信心,这些法你要修、要去看。所以说这个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一套你做起来了,你信心就起来了,你不信的对治力就强了。如果你不信,你说“我要信心”信心,你信心的因——如何产生信心,不去做。四皈依——“四皈依懒得念,我没有时间”,你去看看经书,《贤愚因缘经》等等,《百喻经》——鲁迅也提倡的,“我那么忙,哪里看经书,没有时间看”,好了,那个信心就提不起来了,提不起来,不信就只有增长,不会减少去的。那自己要努力,修行的人自己不努力,怎么行呢?“于业果等不正信顺”,一样的。“心不清净为性”。

  那么它的业用,“能与懈怠所依为业”。这里是后果很显然的,你信心退下去了,懈怠就来,修法就修不起。有的人,他就是说:“我回去了,我现在《五字真言 》 、《上师供》念不起来了,我只是每天早上念个一点,念个108徧四皈依,《五字真言略法》念一座,好了,就是早课”,减了很多,总算还在念。还有一个他考了研究生,他说我这个最简单的功课都维持不起来了,等等等等的。那么,这个要看你自己,你到底愿不愿意到地狱去?你如果地狱愿意去的话,你就把放下好了,当然你专门搞世间法,搞了一个名誉地位,可能弄到一个博士、发财,这个都来了,但是下辈子就不知道了,那你自己打算盘。它就是“与懈怠所依为业”。你一不信的话,决定善法就不能精进,那么就懈怠。懈怠就是对善法不往上进,退了。

  懈怠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猛为性。

  【广】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云何懈怠”,那么,懈怠就跟到来了。什么叫懈怠?“谓精进所治”,精进的对立面,所对治的法。“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对修善法,没有勇猛心,就是打败了,往后退了。精进是打胜仗。披甲精进,把盔甲披起来,拼命往前进,碰到一些小的困难也不退,前面讲过的,五个精进。那么,这个就是五个懈怠。他就是对修善法害怕,没有勇猛心,碰到一些困难就退掉了。“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对于修善法,没有勇敢心,总是困难,强调困难:“像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是没有办法修了”,有几个结论就不修了,找了很多的理由。总的话,这个就是懈怠的作用。懈怠,对这个善法,他往前的这个修善的心已经没有了,那么只好是退了。“能障勤修众善为业”,修善法,精进修善的那个作用就没有了,把它障住了,就是退、退堕了。这个是懈怠。

  放逸

  云何放逸?谓即由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

  “不放逸”,我们已讲过,“精进”跟“不放逸”的差别已经知道了,“懈怠”跟“放逸”的差别也就知道了。“放逸”,“谓即由贪瞋痴懈怠故”,而不放逸是三个善根加精进——无贪、无瞋、无痴加精进,四个法合拢来产生的效果。从把握心的一方面说,叫不放逸。反过来,放逸,就是贪、瞋、痴跟懈怠的四个法合拢来的。

  “于诸烦恼心不防护”,烦恼心来了之后不能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那么,就是放逸的对立面。不放逸是防护这个心不起烦恼:烦恼起的,不给它起来,没有生起的,不给它生起来;善法没有生的,生起来,已经生的,增长起来。反面就是:烦恼起来,不知防护;善品,又修不起。这是懈怠。

  

  【广】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就是烦恼来的时候,心防护的力量没有了。

  我们说,受了戒之后,有人说你戒、戒体看不到,到底你受了戒、没有受戒有没有差别?大有差别。没有受过杀戒的,看见人家杀鸡、杀鸭子心里没有什么感触;假使你受过杀戒的,不要说自己杀,看人家杀,一跳,会跳起来的。你受过淫戒的,在车子上你碰到人挤的时候,如果碰到对方是女性,假如男的碰到女的,他就是自己心里会跳动的,马上退下,退过来;如果是没有受过戒的,他无所谓,有的人还高兴,故意去挤。那这个就是:有戒、没有戒就大有差别。他受了戒的人,他知道这是犯戒的,犯戒要堕落的,要受苦的,当然他有一个警惕心——有的。这个事情来了,他马上警觉,警觉之后,不要自己受苦去,下地狱是划不来的,所以说马上要知道如何防护了。那么,没有这个,就是防护的心就没有。

  “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它的业用:不善法就增长,善法就退失,放逸。所以不能放逸。每天晚上我们念的:不要放逸了,“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过了一天就少一天的命,你还要放逸?放逸之后下地狱的门已经给你开起来了,赶快要避开这个地方。

  失念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失念,我们一般说,好象是:正念是提起念头,失念就是忘记掉——不是,是染污念。这个念是不善的念,染污的念。

  什么叫染污?我们说三性里边:善的、恶的、还有无记的。无记的里边又分有覆无记,无覆无记。所谓染污法,指的是恶法跟那个有覆无记,这二部分都叫染污。善法是善的,无覆无记是真正的无记,有覆无记属于染污法的。那么,对这个染污的念头,正念失去了,就是染污念头来了。“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对于善的法,念头是念佛,念佛,把善法念在里边、记住。你整个失念的时候,就是染污的念起来之后,善的法——这个念头,就失掉了,对善法记不住了。

  

  【广】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这是一样的。

  下边,什么叫染污念?“谓烦恼俱”,这个念头——跟烦恼在一起的念头,叫染污的念。那么,这个烦恼的念头生起来之后,当然,正念,把它的位子就挤掉了。本来这个位子是正念住的,你心里边烦恼念头起来之后,把它地位占掉了。那么正念去掉了,那就好的事情就记不住了。“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善的法记不住了,就是佛的教理的那些教法、,佛的如法的教授教诫记不住了。

  我们说念佛的人,他想到吃东西去了,这个染污念一生,把念佛的念——正念,就挤开了。念、念,念到不晓得哪里去了?念吃东西去了;有的时候,家里家务忙的…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