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41

  ..续本文上一页,念到一半想烧饭去了,“等一下我烧的时候这个菜要摆多少盐,那个要摆多少酱油”等等,在打那个算盘。那个染污念一起,就把善念就挤开了,挤开了就失念了,忘掉了。

  “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么它是障住正念,这个是障住正念就不要说了,失念一来、一生起来,染污念起来,正的念头就没有了,挤掉了。那么,第一个是障正念。第二个,“能与散乱所依为业”,那再发展下去,散乱心就要来了。什么叫散乱心?心流开去,想其他东西去了,本来念佛的,想烧饭去了,那么就是所缘境就跳了一个境。所以说你正念一失掉的话,跟着来的就是散乱。那么散乱是什么东西?下面马上就要跟你讲,所以说你不要查字典,他自己跟你解释。“与散乱所依为业”。

  散乱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

  【广】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心流荡为性”,有了贪心、瞋心、痴心,它——心流荡,心到处流荡,就是说本来你念去观了这个念佛的或者观一个月轮的,等到你贪、瞋、痴的心,念头一起来,它流开去了,这个观月轮的、观什么,念阿弥陀佛的心就不集中在那里了,流到其他地方去了。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这个心王心所,本来假使念佛的,就在阿弥陀佛一句佛上的,但是你心一散乱之后——为什么散乱?贪瞋痴心起来了,再加上一个懈怠——这个贪瞋痴心一起来之后,贪瞋痴把这个念佛的心转移了,流到、注意到其他地方去了。因为贪瞋痴的一分,这个散乱心是贪瞋痴的一部分,它属于贪、也属于瞋、也属于痴,都有。

  那么,它的总的效果是把心王心所——本来你缘什么境的——把它流散为性,把它流开了,散掉了。“能障离欲为业”,能够障住离欲,我们修行的目的是离欲、离开五欲,但是心散乱,就流荡于五欲境去,离欲的事情就搞不成,这就是散乱。

  我们说散乱跟掉举,这二个有什么差别?我想也叫你们下去自己去思考,散乱跟掉举差别在哪里?一个是东想西想——掉举;一个也是心流散,流开,本来是你念佛的,现在心流到其他地方去了。那么散乱跟掉举两个差别在哪里?好象是差不多。如果一样的话,决定不会两个名字,立两个心所法。肯定有不同之处,那么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个自己去想一想。最好,是自己从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它的差别出来,如果这本书里看,还看不出来,就看《百法明门论》 。《百法明门论》还看不出来,再看其他的,《俱舍》……,这些讲心所法的地方,找到后来总会找出它的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

  

  第九讲

  

  覆跟谄之差别

  昨天我们讲了两个心所法,希望大家去讨论的时候,发现他们的不同处。那么,现在我们来把这两个心所法看一下。

  第一个是散乱跟掉举,还有一个是什么?(学僧答:憍慢。)

  憍慢两个很容易,讲过了。让你们自己想的。(学僧答:覆和谄。)

  对,这两个叫你们去讨论,自己去看它的差别。那么现在问问看,你们哪一组讨论出来的,是怎么样的?对不对都没关系,说一下看。先说覆跟谄,谄曲的谄跟覆藏的覆,这两个心所法都是隐没自己的过失,这是相同点,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要立两个心所法?哪一组代表你们说一下,你们这一组怎么说?

  (学僧答:谄是施设种种方便来隐藏自己的过失。)

  覆呢?(学僧答:覆,他只是不发露,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对,这是一个。还有呢?其他的组怎么说?……哦,昨天没有。人数不够,那就算了。我们现在先把它的文字看一看。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直截了当地,隐藏过失。“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这个就是直截了当地覆藏自己的罪,那么覆藏之后,人家在教诲的时候,就不能发露了。那就是,覆就是不发露,人家给你讲的时候,你就赖掉了,“没有事”。那么这个“追悔”,将来要追悔,自己心里也不安稳,这是它的业用。

  “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他自己的过失要“矫设方便”,“心曲为性”,重点在这里,他的心谄曲,一个是直截了当地隐瞒,一个是心曲,要讨好人家,那么矫设方便。矫设方便固然是一种,跟前不同之处——从何而来,为什么矫设方便?“心曲为性”。要在人面前讨好人家,当然自己的过失不会说出来,那么用各式各样的方便把自己的过失隐掉。所以这个谄曲,我们从名字上也看出来,谄跟曲是连起来的,“心曲为性”,不正直的,就是要讨好人家了。

  再是在《百法明门论解》25中说是“为罔冒他”,就是要使他搞不清楚,就是说使他不知道真相,那么“曲顺时宜”,心里谄曲地要顺那个时宜,就是符合当时那个场合,“矫设方便,以取他意”,做了很多的方便,来“取他意”,就是讨好人家。

  “谄曲”,就是讨好人家,要讨好人家,就做了很多的方便,把自己的过失盖掉,来适合当时的时宜,那么这个就叫谄。谄就是说他以“心曲为性”,有讨好人家的心。而“覆藏”却没有这个心,覆藏就是把自己的罪盖了,或者是有什么目的,他是为了人家,恐怕他的名誉有损,或者为他的利养有损,那么他就盖掉了,没有什么做方便,也没有说讨好人家,这个心没有。要讨好对方,故意做很多的方便来盖自己的罪,这是谄曲。

  

  掉举跟散乱之差别

  还有一个就是掉举跟散乱。“掉举”,“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过去的事情,高兴的事情,他心静不下来。“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属于贪的,因为他想的是好事情、欢喜的事情,“障奢摩他,不能得止”。那“散乱”呢,“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那么他一个是障奢摩他,一个是障离欲,这个有点不同。一个是贪,一个是贪瞋痴,这是第二个不同。

  它(掉举)是从贪的一分出发的,那就是他所想的东西都是他欢喜的事情。

  而散乱却不一定欢喜的事情,贪瞋痴都有。你正在念佛,或者在修观,想起来了,昨天那个人骂我,这个人太可恶了,我明天一定要找个机会骂他一顿。这个心起来了,心跑掉了,佛就念不成了。那么这是从瞋出发的流散。也有从痴出发的,他这个贪瞋痴都可以出发,都可以使心流散。那么他,因为是贪瞋痴窜起来了,障离欲了。他就是说不但是障定,得不到定,你离开五欲的这个——离欲是得定的因,你这个离欲的事情也做不到了。这个散乱的过失比掉举还大。掉举是障定,是定中的过失。散乱就是还没有趋定,他就是心要到处流转,这是一个。

  另外,我们也今天写了一张,就是窥基大师的《百法明门论》26,他有这个解。这个注解,我们以前在法相学社跟范老学法相的时候,也用这个解,范老也是写的这个解。他有什么差别呢?他这个里边自己设问,散乱跟掉举,两个都是心流散,但是差别在哪里?回答,“曰:散乱令心易缘,掉举令心易解”,这个他的解释就不一样了,“散乱”,“令心易缘”,假使你本来念佛的,你就要念到烧饭去了,这个所缘的境跳掉了。而“掉举”,“令心易解”,你这个缘没有动,你念佛还在念佛,但是你对佛,心里作的那个想法调掉了。虽然念的这个佛,你想阿弥陀佛么他是法藏比丘发愿成的,或者什么东西了,想到另外去了,想么还是想的阿弥陀佛,但是不是想的要生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接引的那个心没有,跑掉了。这个是一个。它有不同。这个是比较微细的。简单扼要地说,散乱的心是一心多境,你的心缘很多的境;而掉举呢,一境多解,缘的境没有调,但是你心里做的观想变掉了,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来了,不是原来的那个想法了。这两个都是心不能寂静了,心不寂静是一样的,但是它的差别是有一点。

  另外一个,你们很多人这里学过《广论》27的,《广论》里边又是一个讲法。这是根据《阿毗达磨集论》来的,“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就是缘的是净相(欢喜的东西),净就是心里所认为好的那些,那么把你用贪,把这个心,把你在净相上边缚住了,它属于贪。这么掉举属于贪的,这个我们这里也有。“心不静照,障止为业”,一样的,障奢摩他,心不寂静,是贪所摄。这个在《集论》的注解跟我们《五蕴论》的一模一样。

  但是这个《广论》里边的“散乱”,他就不一样了28。它说从贪所引起的心流散叫掉举,由其他的烦恼,瞋、痴、或者是忿等等,这些烦恼引起的流散叫散乱,就是从贪引起的叫掉举,从除了贪以外其他烦恼引起来的心流散了,这个叫散乱。这是《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注解,这个都能做参考。这是修定的境界,修定的境界,他们各个祖师都有他的看法,所以这样子的,有一些不同之处。这些我们都可以做一个参考资料。所以说你们参考的时候,自己学过的书都可以翻一翻了。

  这是散乱跟掉举的不同,最好记的还是《广论》的,属于贪分的——掉举,不属于贪分的,其他烦恼的——散乱。这个好懂。窥基大师那个注解,一般人还不理解,“一心多境、一境多缘”,搞不懂什么东西。这个你法相多学一点就知道。才开始学法相的,有点听天书的味道来了。这个好了,我们把这个——叫你们自己去找答案的两个问题解决了。那么憍跟慢,那个没问题,一个是对他比较的,是慢;单是执于自己的一些长处的,那个叫憍。

  我们现在接下去,昨天是讲到散乱。

  不正知

  云何不正知?谓于身语意现前行中不正依住为性。

  在“身语意现前行中”,就当下你的身语意在行动的时候,“不正依住”,没有依了正念住。那么什么叫正知呢?这是不正知了,正知,我们在《广论》里边也学过的。“时存正念”,“正知而住”,那就是着衣、持钵、出寺、往返了,都有一定的规矩。…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