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到一半想燒飯去了,“等一下我燒的時候這個菜要擺多少鹽,那個要擺多少醬油”等等,在打那個算盤。那個染汙念一起,就把善念就擠開了,擠開了就失念了,忘掉了。
“能與散亂所依爲業”,那麼它是障住正念,這個是障住正念就不要說了,失念一來、一生起來,染汙念起來,正的念頭就沒有了,擠掉了。那麼,第一個是障正念。第二個,“能與散亂所依爲業”,那再發展下去,散亂心就要來了。什麼叫散亂心?心流開去,想其他東西去了,本來念佛的,想燒飯去了,那麼就是所緣境就跳了一個境。所以說你正念一失掉的話,跟著來的就是散亂。那麼散亂是什麼東西?下面馬上就要跟你講,所以說你不要查字典,他自己跟你解釋。“與散亂所依爲業”。
散亂
雲何散亂?謂貪瞋癡分,心流蕩爲性。
【廣】 雲何散亂?謂貪瞋癡分,令心心法流散爲性。能障離欲爲業。
“ 雲何散亂?謂貪瞋癡分,心流蕩爲性”,有了貪心、瞋心、癡心,它——心流蕩,心到處流蕩,就是說本來你念去觀了這個念佛的或者觀一個月輪的,等到你貪、瞋、癡的心,念頭一起來,它流開去了,這個觀月輪的、觀什麼,念阿彌陀佛的心就不集中在那裏了,流到其他地方去了。
“雲何散亂?謂貪瞋癡分,令心心法流散爲性”,這個心王心所,本來假使念佛的,就在阿彌陀佛一句佛上的,但是你心一散亂之後——爲什麼散亂?貪瞋癡心起來了,再加上一個懈怠——這個貪瞋癡心一起來之後,貪瞋癡把這個念佛的心轉移了,流到、注意到其他地方去了。因爲貪瞋癡的一分,這個散亂心是貪瞋癡的一部分,它屬于貪、也屬于瞋、也屬于癡,都有。
那麼,它的總的效果是把心王心所——本來你緣什麼境的——把它流散爲性,把它流開了,散掉了。“能障離欲爲業”,能夠障住離欲,我們修行的目的是離欲、離開五欲,但是心散亂,就流蕩于五欲境去,離欲的事情就搞不成,這就是散亂。
我們說散亂跟掉舉,這二個有什麼差別?我想也叫你們下去自己去思考,散亂跟掉舉差別在哪裏?一個是東想西想——掉舉;一個也是心流散,流開,本來是你念佛的,現在心流到其他地方去了。那麼散亂跟掉舉兩個差別在哪裏?好象是差不多。如果一樣的話,決定不會兩個名字,立兩個心所法。肯定有不同之處,那麼不同之處在哪裏?這個自己去想一想。最好,是自己從字裏行間能夠看出它的差別出來,如果這本書裏看,還看不出來,就看《百法明門論》 。《百法明門論》還看不出來,再看其他的,《俱舍》……,這些講心所法的地方,找到後來總會找出它的不同之處。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裏。
第九講
覆跟谄之差別
昨天我們講了兩個心所法,希望大家去討論的時候,發現他們的不同處。那麼,現在我們來把這兩個心所法看一下。
第一個是散亂跟掉舉,還有一個是什麼?(學僧答:憍慢。)
憍慢兩個很容易,講過了。讓你們自己想的。(學僧答:覆和谄。)
對,這兩個叫你們去討論,自己去看它的差別。那麼現在問問看,你們哪一組討論出來的,是怎麼樣的?對不對都沒關系,說一下看。先說覆跟谄,谄曲的谄跟覆藏的覆,這兩個心所法都是隱沒自己的過失,這是相同點,不同之處在哪裏?爲什麼要立兩個心所法?哪一組代表你們說一下,你們這一組怎麼說?
(學僧答:谄是施設種種方便來隱藏自己的過失。)
覆呢?(學僧答:覆,他只是不發露,這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對,這是一個。還有呢?其他的組怎麼說?……哦,昨天沒有。人數不夠,那就算了。我們現在先把它的文字看一看。
“雲何覆?謂于過失隱藏爲性”,直截了當地,隱藏過失。“謂藏隱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隱住所依爲業”,這個就是直截了當地覆藏自己的罪,那麼覆藏之後,人家在教誨的時候,就不能發露了。那就是,覆就是不發露,人家給你講的時候,你就賴掉了,“沒有事”。那麼這個“追悔”,將來要追悔,自己心裏也不安穩,這是它的業用。
“谄”,“謂矯設方便,隱己過惡”,他自己的過失要“矯設方便”,“心曲爲性”,重點在這裏,他的心谄曲,一個是直截了當地隱瞞,一個是心曲,要討好人家,那麼矯設方便。矯設方便固然是一種,跟前不同之處——從何而來,爲什麼矯設方便?“心曲爲性”。要在人面前討好人家,當然自己的過失不會說出來,那麼用各式各樣的方便把自己的過失隱掉。所以這個谄曲,我們從名字上也看出來,谄跟曲是連起來的,“心曲爲性”,不正直的,就是要討好人家了。
再是在《百法明門論解》25中說是“爲罔冒他”,就是要使他搞不清楚,就是說使他不知道真相,那麼“曲順時宜”,心裏谄曲地要順那個時宜,就是符合當時那個場合,“矯設方便,以取他意”,做了很多的方便,來“取他意”,就是討好人家。
“谄曲”,就是討好人家,要討好人家,就做了很多的方便,把自己的過失蓋掉,來適合當時的時宜,那麼這個就叫谄。谄就是說他以“心曲爲性”,有討好人家的心。而“覆藏”卻沒有這個心,覆藏就是把自己的罪蓋了,或者是有什麼目的,他是爲了人家,恐怕他的名譽有損,或者爲他的利養有損,那麼他就蓋掉了,沒有什麼做方便,也沒有說討好人家,這個心沒有。要討好對方,故意做很多的方便來蓋自己的罪,這是谄曲。
掉舉跟散亂之差別
還有一個就是掉舉跟散亂。“掉舉”,“雲何掉舉?謂隨憶念喜樂等事,心不寂靜爲性”,過去的事情,高興的事情,他心靜不下來。“應知憶念先所遊戲歡笑等事,心不寂靜,是貪之分”,屬于貪的,因爲他想的是好事情、歡喜的事情,“障奢摩他,不能得止”。那“散亂”呢,“謂貪瞋癡分,令心心法流散爲性。能障離欲爲業”,那麼他一個是障奢摩他,一個是障離欲,這個有點不同。一個是貪,一個是貪瞋癡,這是第二個不同。
它(掉舉)是從貪的一分出發的,那就是他所想的東西都是他歡喜的事情。
而散亂卻不一定歡喜的事情,貪瞋癡都有。你正在念佛,或者在修觀,想起來了,昨天那個人罵我,這個人太可惡了,我明天一定要找個機會罵他一頓。這個心起來了,心跑掉了,佛就念不成了。那麼這是從瞋出發的流散。也有從癡出發的,他這個貪瞋癡都可以出發,都可以使心流散。那麼他,因爲是貪瞋癡竄起來了,障離欲了。他就是說不但是障定,得不到定,你離開五欲的這個——離欲是得定的因,你這個離欲的事情也做不到了。這個散亂的過失比掉舉還大。掉舉是障定,是定中的過失。散亂就是還沒有趨定,他就是心要到處流轉,這是一個。
另外,我們也今天寫了一張,就是窺基大師的《百法明門論》26,他有這個解。這個注解,我們以前在法相學社跟範老學法相的時候,也用這個解,範老也是寫的這個解。他有什麼差別呢?他這個裏邊自己設問,散亂跟掉舉,兩個都是心流散,但是差別在哪裏?回答,“曰: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這個他的解釋就不一樣了,“散亂”,“令心易緣”,假使你本來念佛的,你就要念到燒飯去了,這個所緣的境跳掉了。而“掉舉”,“令心易解”,你這個緣沒有動,你念佛還在念佛,但是你對佛,心裏作的那個想法調掉了。雖然念的這個佛,你想阿彌陀佛麼他是法藏比丘發願成的,或者什麼東西了,想到另外去了,想麼還是想的阿彌陀佛,但是不是想的要生西方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接引的那個心沒有,跑掉了。這個是一個。它有不同。這個是比較微細的。簡單扼要地說,散亂的心是一心多境,你的心緣很多的境;而掉舉呢,一境多解,緣的境沒有調,但是你心裏做的觀想變掉了,各式各樣的想法都來了,不是原來的那個想法了。這兩個都是心不能寂靜了,心不寂靜是一樣的,但是它的差別是有一點。
另外一個,你們很多人這裏學過《廣論》27的,《廣論》裏邊又是一個講法。這是根據《阿毗達磨集論》來的,“雲何掉舉?淨相隨轉,貪分所攝”。就是緣的是淨相(歡喜的東西),淨就是心裏所認爲好的那些,那麼把你用貪,把這個心,把你在淨相上邊縛住了,它屬于貪。這麼掉舉屬于貪的,這個我們這裏也有。“心不靜照,障止爲業”,一樣的,障奢摩他,心不寂靜,是貪所攝。這個在《集論》的注解跟我們《五蘊論》的一模一樣。
但是這個《廣論》裏邊的“散亂”,他就不一樣了28。它說從貪所引起的心流散叫掉舉,由其他的煩惱,瞋、癡、或者是忿等等,這些煩惱引起的流散叫散亂,就是從貪引起的叫掉舉,從除了貪以外其他煩惱引起來的心流散了,這個叫散亂。這是《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注解,這個都能做參考。這是修定的境界,修定的境界,他們各個祖師都有他的看法,所以這樣子的,有一些不同之處。這些我們都可以做一個參考資料。所以說你們參考的時候,自己學過的書都可以翻一翻了。
這是散亂跟掉舉的不同,最好記的還是《廣論》的,屬于貪分的——掉舉,不屬于貪分的,其他煩惱的——散亂。這個好懂。窺基大師那個注解,一般人還不理解,“一心多境、一境多緣”,搞不懂什麼東西。這個你法相多學一點就知道。才開始學法相的,有點聽天書的味道來了。這個好了,我們把這個——叫你們自己去找答案的兩個問題解決了。那麼憍跟慢,那個沒問題,一個是對他比較的,是慢;單是執于自己的一些長處的,那個叫憍。
我們現在接下去,昨天是講到散亂。
不正知
雲何不正知?謂于身語意現前行中不正依住爲性。
在“身語意現前行中”,就當下你的身語意在行動的時候,“不正依住”,沒有依了正念住。那麼什麼叫正知呢?這是不正知了,正知,我們在《廣論》裏邊也學過的。“時存正念”,“正知而住”,那就是著衣、持缽、出寺、往返了,都有一定的規矩。…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