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叁寶、四谛——“不正信順”。不能夠正當地順了它、相信它,就是反的。
人家說做好事得樂果的,你就說:“不一定。某某人他天天做好事,你看還窮得很,還經常害病。某某人他壞得很,什麼東西吃酒吸煙,晚上跳舞場什麼都去,你看他發了財。身體也蠻好。這個業果不可靠”,這些話就是不信。對真正的業果,他只看了眼前的一個表面現象,他不能如法地相信它,順著它。信,是真的信;順,就是說至少他還順著它。
我們很多的在家人,他不信佛,但是他這個心還有,就是說:善有好果,做壞事有不好的果。我記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那個時候正是文革是破四舊的時候,很厲害,但是一個報紙上,第一幅大標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寫了這個,“莫謂不報,時間未到”,好象這個東西,第一面就登了那一個,很大,登起來。這個就是說,可見這個心理,在我們漢人的心理狀態,大家好象都有這個概念,。那麼是順著這個因果的。雖然他不信佛,也不知道因果,也不知道叁寶,但是這個心是順的。
那麼它這個呢?不順了,不正信、也不正順。“心不清淨爲性”,你心有信心,我們說過的,就是像淨水珠一樣,把水裏渣子都沈下去了。你一個心裏邊只要有信心,整個的心就幹淨,那些不好的東西都沈下去了。所以說“信爲道源功德母”。
我也再叁強調每一個人你皈依之後,“我一定要修你那個四皈依?”,一定要你皈依上師叁寶,好好念。十萬,十萬不夠二十萬,二十萬還不夠,四十萬、五十萬乃至一百幾十萬。那個好象是——“盡叫我念一樣的四句話,念來念去、念來念去,盡做那些幹什麼用?”信!就是要提高信心。信心一起來,心就清淨,那些不善的東西,煩惱的渣子都會沈下去。那麼,再反過來,心不清淨的話,就會生起很多煩惱。
我們這裏,最近我收到很多信,就是說他在這裏過了一段時間感到心裏很清淨,勇猛精進,回到他自己地方去了,或者工作單位或者家庭去了,都是反對的。父母要他結婚,工作上要他不能做,等等等等,還在應酬的時候非吃酒不可,他弄得犯了多少戒,什麼東西,弄得他筋疲力盡,好象這個佛教,怎麼應付世間是應付不過來的?我們在家人到底能不能信佛?等等,這個問題都來了,那就是信心退掉了。信心退掉了,他這個地方抵抗力就沒有了。所以想想,還是要維持信心。我們佛教徒,自己說我不吃酒的,不敢說,人家給你酒來了,就喝下去了,這個糊裏糊塗,就不敢說我受五戒不吃酒的——這話不敢說,好象佛教是很迷信的,不上臺面的,在人面前不好說的。那個人我感到好象自卑心太大了,我們佛教那麼高超的教,都不敢承認不喝一個酒。這個不吃煙酒,政府、社會上一些正人君子都提倡的,而我們卻不敢。這個我想太自卑了,這個不行。
【廣】 雲何不信?謂信所治,于業果等不正信順,心不清淨爲性。能與懈怠所依爲業。
“雲何不信?謂信所治”,就是信的對立面,所對治的法。那麼不信來的時候,就要以信心來對治。你說:信心對治好。我信心沒有,對不起來,不能對治。那你四皈依怎麼不念?你念了四皈依,這個信心就會有。還要什麼?還要看那些經,像經裏邊講因果的等等,講這些道理的,多看看,也增長信心。你多修四皈依法,也能增長信心,這些法你要修、要去看。所以說這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一套你做起來了,你信心就起來了,你不信的對治力就強了。如果你不信,你說“我要信心”信心,你信心的因——如何産生信心,不去做。四皈依——“四皈依懶得念,我沒有時間”,你去看看經書,《賢愚因緣經》等等,《百喻經》——魯迅也提倡的,“我那麼忙,哪裏看經書,沒有時間看”,好了,那個信心就提不起來了,提不起來,不信就只有增長,不會減少去的。那自己要努力,修行的人自己不努力,怎麼行呢?“于業果等不正信順”,一樣的。“心不清淨爲性”。
那麼它的業用,“能與懈怠所依爲業”。這裏是後果很顯然的,你信心退下去了,懈怠就來,修法就修不起。有的人,他就是說:“我回去了,我現在《五字真言 》 、《上師供》念不起來了,我只是每天早上念個一點,念個108徧四皈依,《五字真言略法》念一座,好了,就是早課”,減了很多,總算還在念。還有一個他考了研究生,他說我這個最簡單的功課都維持不起來了,等等等等的。那麼,這個要看你自己,你到底願不願意到地獄去?你如果地獄願意去的話,你就把放下好了,當然你專門搞世間法,搞了一個名譽地位,可能弄到一個博士、發財,這個都來了,但是下輩子就不知道了,那你自己打算盤。它就是“與懈怠所依爲業”。你一不信的話,決定善法就不能精進,那麼就懈怠。懈怠就是對善法不往上進,退了。
懈怠
雲何懈怠?謂精進所治,于諸善品心不勇猛爲性。
【廣】 雲何懈怠?謂精進所治,于諸善品心不勇進爲性。能障勤修衆善爲業。
“雲何懈怠”,那麼,懈怠就跟到來了。什麼叫懈怠?“謂精進所治”,精進的對立面,所對治的法。“于諸善品心不勇進爲性”,對修善法,沒有勇猛心,就是打敗了,往後退了。精進是打勝仗。披甲精進,把盔甲披起來,拼命往前進,碰到一些小的困難也不退,前面講過的,五個精進。那麼,這個就是五個懈怠。他就是對修善法害怕,沒有勇猛心,碰到一些困難就退掉了。“謂精進所治,于諸善品心不勇進爲性”,對于修善法,沒有勇敢心,總是困難,強調困難:“像這樣困難的情況下,我是沒有辦法修了”,有幾個結論就不修了,找了很多的理由。總的話,這個就是懈怠的作用。懈怠,對這個善法,他往前的這個修善的心已經沒有了,那麼只好是退了。“能障勤修衆善爲業”,修善法,精進修善的那個作用就沒有了,把它障住了,就是退、退墮了。這個是懈怠。
放逸
雲何放逸?謂即由貪瞋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
“不放逸”,我們已講過,“精進”跟“不放逸”的差別已經知道了,“懈怠”跟“放逸”的差別也就知道了。“放逸”,“謂即由貪瞋癡懈怠故”,而不放逸是叁個善根加精進——無貪、無瞋、無癡加精進,四個法合攏來産生的效果。從把握心的一方面說,叫不放逸。反過來,放逸,就是貪、瞋、癡跟懈怠的四個法合攏來的。
“于諸煩惱心不防護”,煩惱心來了之後不能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那麼,就是放逸的對立面。不放逸是防護這個心不起煩惱:煩惱起的,不給它起來,沒有生起的,不給它生起來;善法沒有生的,生起來,已經生的,增長起來。反面就是:煩惱起來,不知防護;善品,又修不起。這是懈怠。
【廣】 雲何放逸?謂依貪瞋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爲業。
“雲何放逸?謂依貪瞋癡懈怠故,于諸煩惱心不防護”,就是煩惱來的時候,心防護的力量沒有了。
我們說,受了戒之後,有人說你戒、戒體看不到,到底你受了戒、沒有受戒有沒有差別?大有差別。沒有受過殺戒的,看見人家殺雞、殺鴨子心裏沒有什麼感觸;假使你受過殺戒的,不要說自己殺,看人家殺,一跳,會跳起來的。你受過淫戒的,在車子上你碰到人擠的時候,如果碰到對方是女性,假如男的碰到女的,他就是自己心裏會跳動的,馬上退下,退過來;如果是沒有受過戒的,他無所謂,有的人還高興,故意去擠。那這個就是:有戒、沒有戒就大有差別。他受了戒的人,他知道這是犯戒的,犯戒要墮落的,要受苦的,當然他有一個警惕心——有的。這個事情來了,他馬上警覺,警覺之後,不要自己受苦去,下地獄是劃不來的,所以說馬上要知道如何防護了。那麼,沒有這個,就是防護的心就沒有。
“于諸煩惱心不防護,于諸善品不能修習爲性。不善增長,善法退失所依爲業”,它的業用:不善法就增長,善法就退失,放逸。所以不能放逸。每天晚上我們念的:不要放逸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過了一天就少一天的命,你還要放逸?放逸之後下地獄的門已經給你開起來了,趕快要避開這個地方。
失念
雲何失念?謂染汙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性。
“雲何失念”,“謂染汙念”,失念,我們一般說,好象是:正念是提起念頭,失念就是忘記掉——不是,是染汙念。這個念是不善的念,染汙的念。
什麼叫染汙?我們說叁性裏邊:善的、惡的、還有無記的。無記的裏邊又分有覆無記,無覆無記。所謂染汙法,指的是惡法跟那個有覆無記,這二部分都叫染汙。善法是善的,無覆無記是真正的無記,有覆無記屬于染汙法的。那麼,對這個染汙的念頭,正念失去了,就是染汙念頭來了。“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性”,對于善的法,念頭是念佛,念佛,把善法念在裏邊、記住。你整個失念的時候,就是染汙的念起來之後,善的法——這個念頭,就失掉了,對善法記不住了。
【廣】 雲何失念?謂染汙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性。染汙念者,謂煩惱俱。于善不明記者,謂于正教授不能憶持義。能與散亂所依爲業。
“雲何失念?謂染汙念,于諸善法不能明記爲性”,這是一樣的。
下邊,什麼叫染汙念?“謂煩惱俱”,這個念頭——跟煩惱在一起的念頭,叫染汙的念。那麼,這個煩惱的念頭生起來之後,當然,正念,把它的位子就擠掉了。本來這個位子是正念住的,你心裏邊煩惱念頭起來之後,把它地位占掉了。那麼正念去掉了,那就好的事情就記不住了。“于善不明記者,謂于正教授不能憶持義”,善的法記不住了,就是佛的教理的那些教法、,佛的如法的教授教誡記不住了。
我們說念佛的人,他想到吃東西去了,這個染汙念一生,把念佛的念——正念,就擠開了。念、念,念到不曉得哪裏去了?念吃東西去了;有的時候,家裏家務忙的…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