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边认为是没有的。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我”很简单,佛就告诉你,是“五蕴”。我们说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是“色蕴”,是物质的东西。那么感觉,因为是有一个“我”,“我”感觉苦、感觉快乐,那这个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我”呢?不是,是“受蕴”。那么“我”能够知道一切,知道外边的苦的、乐的、好的、坏的,这个知道的能够想象的心是不是“我”呢?也不是“我”,是“想蕴”。那么“我”能够造作意志,能够行动,这个应该是“我”了吧?记得欧洲有个哲学家,好象是叔本华,他认为意志就是“我”。我们说这个意志是“行蕴”,也不是“我”。推到最后,令我能够知道一切的那个识蕴,第六识等等,能够了别一切法的这个根本的东西,应该是“我”了吧?也不是“我”,是“识蕴”。那这样子推论下去,这样找一个“我”,没有,就是五蕴。这个道理知道之后,这个“我”就破掉了。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要破“人我”的这个执着呢——“五蕴”的法来破,所以要讲五蕴。就是把世间上一切东西归纳成五蕴,这五个蕴你知道之后,然后检查对照自己,这个是色蕴,那个受蕴,那个是行蕴,找了半天,留下来没有了,那个“我”就没有一个着落,那么这个“我”就破掉了。破了人我,就能够证果了。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破这个执着。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最初讲的是五蕴。念过《心经》都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念过《心经》的也知道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那么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一共三六一十八。这个都是佛说法的最基础的那些法,蕴、处、界,这三个叫“三科”。科学的科,这是有个专门的名词叫“三科”。把宇宙的一切法,佛用这三种的方式包含无遗。用五蕴就可以把一切有为法包完,但是五蕴,无为法不在。用十二处、十八界可把一切法包完,包括有为法、无为法。
这个就是说一切众生、一切世间的、宇宙都是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而造成的。中间是没有一个人我、灵魂等等,这是破迷执。佛开始讲的基础的那些佛教,基本上都是这些——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心经》里边也再三反复地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等等,这个讲了很多,把这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举完了。这个蕴、处、界就是我们要学佛的最基础的下手的一些法,那么我们现在开始学第二个阶段的唯识学,也是从最基础的蕴、处、界下手,所以讲这个《五蕴论》 。
我们说《五蕴论》,本来是属于佛在世的时候讲的法,属于原始佛教的。后来部派佛教也继承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为什么叫《大乘五蕴论》,加了“大乘”两个字呢?因为这个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先是学有部的,就是根本乘,后来经过他的哥哥,无著菩萨的劝,他又学唯识,他以唯识的观点来讲根本乘的五蕴,所以叫大乘五蕴。这个五蕴是以大乘唯识观的观点来讲的,所以是《大乘五蕴论》 。
传承问题
那么这里我们又讲起一个观点,又讲起传承的问题来了。我们说传承,实际上我们归纳到底,就是一个知见。禅宗里边你参一个善知识,你根本没有从他那里学过,只要他把那个话头给你一句你能够悟了,就印证你已经是开悟了,那你就有正知正见——我们叫“正法眼”就开了。开了正法眼之后,这个传承就得到了。我们说世亲菩萨以唯识宗的传承,来讲这个五蕴论呢,那就是大乘的唯识观的传承了。
我们记得海公上师,昨天我找那个比喻。这个比喻大家都知道,我讲过好几次,但出于哪本书昨天才找出来,在《三皈依观》里讲传承的时候讲的。他说一个钦差大臣,过去封建时代的一个钦差大臣,他到云南去做官,他是江浙一带的人,云南的水土不服,一去之后尽是害病。那么没有办法了,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必须在云南呆一段时间。那么这样子很苦恼,结果有一个聪明的人就告诉他,你水土不服可以解决的,那就是把你乡土的水弄一袋——以前运输的工具没有,就拿个皮口袋装一口袋水,摆在马背上,马一天走几百里,走好之后到一个站口,叫马驿,在那里就歇脚过夜。
他就说,你每走一天,到那个站口的时候,那里有井,把你家乡的水倒进去,第二天把那个井的水你取出来,那么再背到前面一站,又倒进去,又取出来。为什么倒进去呢?你如果家乡的水背到云南的话,就臭了,你摆在井水里边一和呢,它不会臭,还是新鲜的,只有一天的时间。那么这样子虽然水是换了很多井,原来的水几乎是带过去的亿分之一的还有没有了?但就是这个水,因为它有家乡的味道,那个钦差大臣一吃,病就好了。
那就是传承,传承的知见。你这个知见拿去,讲什么经都是那个传承,都是那个传承的见来讲的。宗喀巴大师,他的老师很多,有萨迦派的,也有白教(噶举派)的,但是他用黄教的中观应成派的见来讲那些呢,都成了黄教的传承了。所以说黄教的传承是最高的中观应成派的见,这是从教理方面说。所以我们得了这个见,那就是得了黄教的传承。
最近大吉佛爷也讲了这个道理,学过《菩提道次第》的,总的五部论的核心都在;你学过《菩提道次第》的,五部的传承都有。海公上师在康萨仁波卿座下,《菩提道次第》学得很好,那五部的传承都有的。在他座下学法的,也是都有的。所以这个传承的事情不要执得太死,一定要说学了这部论之后才有这个传承,没有那么死。只要你这个传承有了之后,自然的,见就是传承的这个见了,讲一切法,都是这个传承,用这个见讲了。
我们说《心经》可以用有部的方式去讲,也可以经部方式讲,也可以唯识方式讲,也可以中观的方式讲。中观里边又分自续派、应成派,自续派分经部行、瑜伽行的两种。所以一部《心经》讲起来,康萨仁波卿能讲十几种的讲法,每一种不一样,就是每一种部派的讲法都不一样的。海公上师能讲九种。那就是说这个传承,你看哪个见去讲,就是哪个的传承。你如果真正的最高的应成派的见得到之后,那就是应成派的传承。这个是我们附带地讲一个传承的问题。
因为世亲菩萨进入大乘之后,以大乘唯识的观点来讲这个五蕴,这个五蕴就属于唯识观点的五蕴,也是大乘的五蕴。当时候,因为特别要标出这个“大”呢,就把“大乘”这两个字安到上边去了。
我们现在讲的课本是《五蕴论》,参考《广五蕴论》 。 我们在上海学的时候,范老他编的课本,第一册是《五蕴论》 、 《广五蕴论》 、《百法明门论》 ,还有《百法明门论解》 。 另外还有一个参考的,就是《五法章》跟《五蕴章》,在《显扬圣教论》里边有讲五蕴的,也有讲五法的,五法就是五位百法的五位。这个做为学《五蕴》跟《百法》的参考,那个时候他是印下来,排印下来的。
现在我们就是福气差一点了,原来的那个书找不到,当时很多了,现在是找不到了。从藏经中去排印也很费事,那么我们这个就略掉了。反正这个参考的价值呢,你要比较高深的可以看一看,一般初学看了反而使你头痛,感觉到方向也搞不清楚了,因为讲得太深了,你就没有办法理解了。那么就把原文,把它能够搞懂搞透,也就可以了,这是初步要求,这是进入瑜伽派的第一步,不要求你们很广,只要你们把这一部论搞透,那已经是达到我们的要求。
乙四 学习应具之态度与组织
再一个,就是说,我们要学法相,一定下个决心,把它学好,不要中途而退。学法不要想得很容易的,法尊法师讲他自己在学法,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磁带大家都听过了,但是我们讲的磁带里边,后面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毗钵舍那》跟《奢摩他》这两部没有讲,《止观章》是没有讲的,略略地带过去了。但这两部是《菩提道次第》的精髓都在里头。前面的都是从这个里边引生出来的,很多的脉络就是归结在后头两个。那么这两个最难学的。
以前跑马山,我们很多汉人去学《菩提道次第》,那么藏人也有不少的在学的。跑马山有这么一个土谣,他说“宁肯背石头,不愿学止观”。学《止观章》非常辛苦,我情愿背石头,跟密勒日巴一样的背石头,山上背上背下地背,这个还受得了,学《止观》这个东西精神负担很重,脑筋用不过来,没有办法学,有这么一个土谣,那就是《止观》很难学。
法尊法师本身的经验,他的师父是扎嘎喇嘛,他学《菩提道次第广论》 。 当然他在藏地学,藏地学法的人很多,开始也一样,我们也一样,他比我们还要多,一开始讲《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时候,人是满的。我们看到藏地的大法会,几万人是少的,几百万人都有的。那么他们那里开始学法的人很多,但是学到最后《菩提道次第》讲完了,毕业了,一个人——法尊法师。 《止观章》听完了,这个法尊法师学法,在西藏也是佼佼者。藏人很多都退下来了,他还是坚持学完了。
所以说,这个法,不要想得太容易学,当然我们一般凡夫的概念,你该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你要学一个戒,这好象很容易。但为什么要学戒,为什么要这样做,把道理讲透,确实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说我们如果发心要自利利他,将来要弘法利生的话,不仅仅自己学一点经就算数的话,那你决定要下这个决心一定要把法学好,不要打退堂鼓,一退的话就学不好了。还有一个,打退堂鼓产生的影响呢,要产生等流果,这一次碰到困难退了,下一次碰到困难还会退,以后成了个习惯性,每碰到困难了就退,那你永远成不了佛。所以打退堂鼓的习气不能养成,那么就事先要发这个愿,一定要求佛菩萨加持,把法相学好。
在上海,最近当然是不多了,在上海的前一段时间,在居士林也好,哪里也好,讲经的,都是我们以前法相学社的同…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