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蘊論講記
世親菩薩 造
智敏上師 講
多寶講寺
<內部資料, 僅供參考>
目 錄
第一講 1
甲一 引言 1
乙一 緣起 1
乙二 爲什麼要學法相 1
乙叁 法相之入門——《大乘五蘊論》 5
傳承問題 6
乙四 學習應具之態度與組織 7
乙五 世親菩薩事迹功德簡介 10
甲二 總標名數 11
第二講 13
無爲非蘊攝——依《俱舍論頌疏》 13
甲叁 別牒解釋 14
乙一 色蘊 14
丙一 四大種 15
五因釋造——依《雜集論》 16
丙二 四大種所造色 17
丁一 五根 17
丁二 五境 24
丁叁 無表色等 30
第叁講 33
問題解答 33
乙二 受蘊 38
乙叁 想蘊 39
乙四 行蘊 40
丙一 徧行心所 44
觸心所 44
作意心所 46
思心所 46
第四講 47
問題解答 47
丙二 別境心所 48
欲心所 49
勝解心所 50
念心所 51
叁摩地心所 52
慧心所 53
丙叁 善心所 57
信心所 57
慚心所 愧心所 60
無貪心所 61
無瞋心所 62
無癡心所 62
第五講 63
精進心所 64
輕安心所 66
不放逸心所 69
舍心所 70
不害心所 71
丙四 煩惱心所 74
貪心所 75
五取蘊、有漏法、有、有具 76
第六講 78
精進跟不放逸之差別 78
瞋心所 80
慢心所 80
學法反增煩惱 83
無明心所 85
見心所 87
第七講 94
疑心所 102
丙五 隨煩惱心所 104
忿心所 104
恨心所 104
覆心所 104
惱心所 106
嫉心所 106
第八講 108
诳心所 108
谄心所 109
憍心所 110
害心所 112
悭心所 112
無慚 115
無愧 115
惛沈 115
掉舉 117
不信 118
懈怠 120
放逸 120
失念 121
散亂 121
第九講 122
覆跟谄之差別 122
掉舉跟散亂之差別 123
不正知 124
丙六 不定心所 126
惡作 126
睡眠 129
尋、伺 131
第十講 136
丙七 心不相應行 136
預流四支 137
參考書的問題 138
得 139
無想定 142
滅盡定 144
無想天 147
命根 148
衆同分 149
生 150
老 150
住 151
無常 151
名身 151
句身 152
文身 152
異生性 154
第十一講 154
提問 154
真假四大 155
乙五、識蘊 157
甲四 釋蘊義 兼明十二處、十八界、及處、界義 162
蘊爲何義 162
五蘊之數量次第 163
十二處 166
五蘊、十二處與八十七法之間之對應關系 167
第十二講 168
問題解答 168
無爲法 170
十八界 173
甲五 就十八界明諸門分別 178
有色無色 178
有見無見 179
有對無對 179
有漏無漏 179
欲界、色界、無色界系不系 180
蘊、取蘊所攝 181
善、不善、無記 181
內外 182
有緣無緣 182
有分別無分別 182
執受非執受 183
同分彼同分 183
附、思考題 185
說明:
本資料系根據上師講課錄音記錄整理而成,未經上師審閱。
本資料主要面對講寺內部及函授學員學習臨時使用,不足爲憑。僅供參考,請勿翻印。由于記錄整理者水平、時間所限,其中可能存在諸如誤聽誤記等錯誤,如在閱讀中發現,請及時指出,並反饋給講寺函授部,以便更正。
聯系地址:317102 浙江省叁門縣高枧多寶講寺函授部
電話:0576-3117311,013325960233
網址:http://www.duobaosi.com/bbs/
電子信箱:editor@duobaosi.com, hanshou@duobaosi.com
第一講
甲一 引言
乙一 緣起
現在我們開始多寶講寺講法的第二個單元的課程 ,第一單元是根本乘。我們把佛教分叁個階段,第一是根本乘,一般也叫部派佛學,是原始佛教直接流傳下來的,還是保持以前的形式;第二個階段是瑜伽的階段,是從根本佛教發展到大乘的,特別地重視大乘的意義,而從唯識的觀點來講一切法的;最後是中觀的體系,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來講佛教。
第一個階段是根本乘,基本上是講過了,不管聽的人已經走了多少,這個兩年課程,已經是結束了。那麼新來的,以前的根本乘沒有聽到的可以補。我們不能僅停留在第一個階段,所以還是要進入第二個階段——“瑜伽”的那一部分。
在印度的佛學裏邊,從根本乘分出兩支,發展到兩支:一個是從緣起的方面特別強調的,認爲一切法都是從識所變的——“瑜伽”的那一部分;另外一個就是“中觀”的部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沒有一個根本的——什麼阿賴耶識之類的都沒有的,都是自性空的。那麼這兩個,我們按照次第學,應當是從根本乘到瑜伽,再從瑜伽進入中觀,這是一般的這個發展的次第如此。學法的次第也應當如此。如果根本乘沒有的話,我們學瑜伽就是空洞的,也是界限不明的。那麼瑜伽的階段不經過的話,學中觀更是沒有抓撓的。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盡管他學的天臺、華嚴——這個很高的,但他就是抓不到個要領。這個我自己也有經驗,在我們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一般都是宣傳的印光老法師的淨土宗的那些教義。淨土宗,當然是不能停留在一句阿彌陀佛,總要講點道理。那時候講教理的,淨土宗的主要的理論基礎都是天臺宗的。從這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的《十疑論》開始,曆代的天臺宗的祖師,都是弘揚淨土的,也是帶修淨土的,一直到印光大師,他本身也是天臺宗的教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學淨土,開始也是研究天臺,但是佛教的基礎沒有,直接地跳到天臺的教理去呢,有一定的困難。學的東西不能說不懂,但是懂得不透,真正是哪麼回事呢,自己心裏也是沒有一個踏實的概念。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學法,自己感到不踏實。
後來一個機會,就是範老居士在法相學社講法相這個學說,他是根據深淺、按照次第編了六冊法相課本。那時很多學佛的都去報名了。但是法相是不好學的,開始我們學的時候,那個講堂是坐滿的,還擠不下,過了一兩個月之後,就少了一大半。再過了一兩個月,那基本上就是十來個人,一直到最後範老往生,聽衆就是十來個居士,就是這麼多。因爲法相是比較嚴密的一門課,不是大而化之地講了,大概知道就算了,如果搞不清楚的話,那還是懂不了的。
乙二 爲什麼要學法相
法相有什麼好處?法相就是佛親口說的那些名詞。我們在世間上講一門什麼課,假使說數學的,數學裏邊有很多的專門名詞;講醫學的,醫學裏邊有很多專門名詞;講工程的也有很多專門的名詞。如果這些名詞你不知道,那麼他這套學說你是不會知道的。同樣的,我們在佛教裏邊,也有很多專門名詞,這是佛親口說的法相。那麼這個法相如果你不學的話,你要把佛教搞得清清楚楚的,當然不可能。所以說我們要學佛教呢,決定要把佛的那些專門名詞學到手,然後,佛的這個內涵,才能夠明確地知道。
講法相的時候,界限是很嚴格的。我們舉一個例,一般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從法相的角度來看,這話是錯的。這個“報”,異熟報是無記的沒有善惡,所以說善報惡報這個話就講錯了,根本不符合法相。那麼該怎麼樣地說呢?“善有樂報、惡有苦報”。你做了善,感的報是快樂的,就是可以使人感到舒服的;那麼做了惡之後有苦報,那麼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了,或者人間受苦等等。這個就是說,你如果不明法相的話,你就會犯錯誤。因爲法相裏邊“異熟報”是無記的,不能有善惡的,你講了善報惡報就錯了。
那麼這個界限爲什麼那麼嚴密呢?因爲不嚴密的話,很多意思就會搞錯。我們說一個經常用的例子,那就是說“煩惱障”、“所知障”。“煩惱障”——煩惱障我們的道,把我們的自性蒙蔽了,起了煩惱呢,做壞事了,那跟修道是不順的,障住我們修道的——煩惱障。那麼“所知障”呢?一般人就是煩惱障這麼解,所知障也是這麼解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就把你障住了,你就不能進道了,——最好就是說什麼都不知道,那才進道了。
這個話對不對頭呢?錯誤的!“所知障”,我們說你所知不夠,才叫“所知障”。所知裏邊你是太少了,這個叫“所知障”。那麼“煩惱障”呢——煩惱本身是障。“所知障”呢——所知的障,就是把你所知障住了,使你不知道,這個叫“所知障”。如果照六離合釋來說,“煩惱障”是持業釋,煩惱就是障;“所知障”是依主釋,所知的障,這個障把你“所知”障住了,這個叫所知障。並不是說你知得太多了,你就修不來道了。所以很多人誤會,“你要修行,最好不要看書,看了書之後,你的知見就很多,就修不成行”,這個話是錯的。
你把知見學錯了,或者學得很龐雜,沒有定解;或者是東學西學的,弄不成一個體系,成不了一個套,那當然修行不行。假使你要修行的話,沒…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