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36

  ..續本文上一頁發暴惡言,尤蛆爲性。

  這個“發暴惡言”,它這個惱就是心裏煩惱,懊惱。

  

  【廣】 雲何惱?謂發暴惡言,陵犯爲性。忿恨爲先,心起損害。暴惡言者,謂切害粗犷。能與憂苦不安隱住所依爲業,又能發生非福爲業,起惡名稱爲業。

  “雲何惱?謂發暴惡言,陵犯爲性”,這是《廣五蘊論 》。它下邊注解。

  “忿恨爲先”,先是有忿恨心已經起過了。“心起損害”。“暴惡言者,謂切害粗犷。能與憂苦不安穩住所依爲業,又能發生非福爲業,起惡名稱爲業”,就是心裏起了熱惱之後,他就是說話就不行了,粗惡的言亂說了,罵人的話都來了。“陵犯爲性”,要侵犯人家了。那麼,爲什麼産生?就是忿恨爲先。因爲過去有忿恨的心在裏邊,那麼現在,碰到一些因緣,要損害了,去損害人家的心。

  什麼“暴惡言”?就是“切害粗犷”,這個話說出來,把人家說得心裏很痛,切心地痛,粗犷——又是很粗的話,那就是罵人罵得很凶的話。

  它的業用——“能與憂苦不安穩住”,你罵了人家之後,你是不是就舒服了?人家有的人說,“我罵夠了,我心裏舒暢了”,舒暢不了的,反過來的反應自己憂苦、不安穩住。肯定的,你心裏有惱的話,心理煩惱得很,熱惱得很,你怎麼能舒服?!你就是罵了人家,人家心裏不舒服,你還是更不舒服。“能與憂苦不安隱住”——這是産生它的後果,這是它的業用。這是對自己,産生“非福爲業”。你既然生了惱之後,做壞事了,罵人也好,怎麼也好,造罪了,“非福爲業”——造不好的業、非福的業、就是那個惡業。“起惡名稱爲業”,那麼,當下人家就對你有不好的名稱了,對你這個人就是大家都看不起,名氣也不好了,那麼現下,名氣不好;將來,受苦;心裏又熱惱,不舒服:這個,自討苦吃了。你想害人,結果害自己。我們經常說《四十二章經》,有這個話:你對天,仰天吐口痰,你這個口痰又飛不到天上去的,結果掉下來,還掉你自己身上,害人害不到人家,你害了你自己,這是惱。

  嫉心所

  雲何爲嫉?謂于他盛事心妒爲性。

  人家“盛”,就是興盛的事。人家有什麼好事情,該隨喜——妒嫉。人家好,“我”就不高興,最好他倒楣,最好“我”來好。這個心就是壞心。那麼,這個心,我們有沒有?大家摸摸心看,都會有。假使學生裏邊,人家考第一,得了獎品,心裏妒嫉,“他什麼了不得考第一,我要用功的話,我比他好得多,我就是沒有用功”,那你爲啥不用功呢?“他什麼了不得了,他這個人並不出色”,總是看他不起,“我”好,他不好,就那麼一句話。人家發了財,就心裏也不高興,“他這個人,整天這麼壞,還發財,你看我怎麼怎麼供養叁寶,我怎麼倒沒有發財呢, 這個豈有此理!”(笑)這個,自己想不過去了。這個都是妒嫉心在作怪。一個人的業報、果報都從業來的,他現在有這個大富的福報,決定過去有大富的業,你又看不到,怎麼亂去發言論呢?那麼這就是妒嫉在作怪。

  

  【廣】 雲何嫉?謂于他盛事,心妒爲性。爲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憂苦所依爲業。

  “雲何嫉?謂于他盛事,心妒爲性”。“爲名利故”,這個妒嫉,什麼東西?不是爲名就是爲利,這個也很簡單,如果名利的心沒有,那你妒什麼嫉?他好,好他的。“我”,又不關“我”事,他壞壞他的,也不關“我”的事。他好了。我們就看人就這樣子。我們說上師在上海,過去講經很出名,很多的居士都跑到金剛道場去了,其他的人就不高興了。現在也有,你這個居士如果跑到你廟裏來了,其他的廟本來他是護法居士,“怎麼他到那邊去了?”心裏不高興了妒嫉心就來了。所以這些人,我們是凡夫,都會多多少少會有一點。那麼這個有了之後,該怎麼呢?對治。你知道這個是妒嫉心,你馬上把它停下來就對了。你如果跟了它去發展,那就錯了,就麻煩了。

  爲了名利,總的一句話——爲名爲利。名的後頭就是利,名氣大了,利也跟來了,名氣不大,利也就沒有了。有的人爭名,目的還是一個利。那麼,在家人爭名的後頭,爭地位,爭權力,他後頭什麼?財色——要財,要色,要追求這些東西。那出家人,就是利。

  “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那麼産生的後果、業用:“自住憂苦所依爲業”。結果自己憂苦,你對人家,你妒嫉他,他也並不受你損失,他發了財,你再怎麼妒嫉,他還是發財,你反而自己弄得心裏很愁苦,這個劃不來,還是害自己,將來感的果報更不好。

  另外一個其他論裏邊有一句話21,我經常引用的。“不耐他榮”,人家有這個光榮的、盛的事情,心裏忍不下去。“不耐他榮,妒忌爲性”,人家好了之後,他總是心裏不舒服,最好“我”好,“你”不好。(笑)都是我執的用事。

  所以說我執是個人、每個人都有的。他碰到一個人,我們說過去一本古文,古文裏有篇鄒忌,他是長得好、很好,但是一個城北徐公比他長得更好,他一比——他自以爲是長得最漂亮的,結果那個人來了,他說他最漂亮,他不相信,一比、一看,就不對,確實自己不如他。他倒好,他不妒忌,並沒有把城北徐公殺掉。他倒是後來自己從這一點就明白了一個很好的道理,就是說:你的好看,都是你旁邊人湊合你人說你好看的,實際上這些人都有求于你的,所以說,這個話不能聽。這個他倒是懂,是一個通達的人,不通達的人,就妒忌心來了,就要損害對方去了。所以說這個比較心,産生憍慢,或者産生妒忌,人天生都會有這個心,那就是說,我們如何對待這些心?我們要學這個《五蘊論》,也就是說,這個心指出來是煩惱,你到底要煩惱?你還是要菩提?你如果要煩惱的話,你將來造了業,受苦,叁惡道;你如果不要受苦的話,煩惱要除掉。

  那麼,這個東西跟你說了,這就是煩惱,你將來如果它出現了,一定要把它壓下去。這個樣子你就是知道對治了。否則的話,這個心來了你也不知它是煩惱,自然而然地妒忌來了,妒忌來了就跟人家爭起來,或者想一些各式各樣的計策,這種害人的計策都來了,不好。煩惱,就是說,我們要學才知道煩惱,不知道學,你怎麼知道煩惱?

  在上海有個居士,那個時候還很早,她說:法師,佛教我想請你開示開示。我說:佛教,最根本的是斷煩惱。怎麼怎麼的。她說:我沒有煩惱,我已經退休了,家裏兒子很孝順,媳婦也娶了,錢也多,我沒有煩惱。那麼,你不要修行了。(笑),她就是說,“我沒有煩惱”,覺得不必修了。她就是認不到什麼叫煩惱。但是不久,她後來跑得來給我告狀:兒子,媳婦討了之後,對母親不孝順了,媳婦對她更是個對頭,錢也不給她用,氣得不得了。我說:你這個就是煩惱。(笑)你那個煩惱是高興的、貪的煩惱,以爲兒子、媳婦孝順,什麼;現在是瞋的煩惱,他們對你不好了,你生氣了,那個樣子,最後,她出家了。(笑)這個就是煩惱要認得到,認不到煩惱,說“我沒有煩惱的”。阿羅漢才沒有煩惱,佛才沒有習氣,阿羅漢還有習氣。所以說,你認不到煩惱,說你沒有煩惱,你是一個十足的大癡、癡人,煩惱都認不到,你還算斷什麼煩惱?

  我們要斷煩惱,先要認識煩惱。我經常說的,你要消滅敵人,要把敵人認到,你說敵人都認不到,都是朋友,沒有敵人。好,你給人家害死了,你說到底是你的敵人、還是親友?這個,糊塗了。好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這樣子。

  

  第八講

  

  上一次我們講到,煩惱心所的這個“忿”、“覆”講過了,“嫉”講了。下邊,今天是“诳”。

  诳心所

  雲何爲诳?謂爲诳他詐現不實事爲性。

  這是《五蘊論》,這個很簡單,我們看廣的。廣的裏邊:

  

  【廣】 雲何诳?謂矯妄于他,詐現不實功德爲性。是貪之分。能與邪命所依爲業。

  “雲何诳?謂矯妄于他,詐現不實功德爲性”,這個差不多。下邊,就多一個,“是貪之分”,诳這個心所,是貪的心所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它的一部分。

  “能與邪命所依爲業”,有這诳的心,他就會做邪命的事情,邪命就依此來發展出來的。那麼诳,就是說,現一些不實在的樣子,本來沒有功德,顯示他有功德,故意裝模裝樣地做那些事情。

  那麼我們就是看到了,有些地方,有一次我們在開佛教會,有一個居士坐在進出口的門口,那裏盤腿坐起——打坐。我們說打坐,我們昨天教過叁皈依觀,要在什麼地方?處所選擇,要沒有人往來的地方,人比較僻靜的地方。他故意在人的進出口打坐,這個地方就不對頭。再一個,進出口人很多,裝起幹啥?就是說,我是修定的,我有功夫,這個——做不實的功德,來騙人家。那麼,這個就是邪命的開端,那個目的在哪裏?不是名,就是利。要人家說:“這個人了不得,功德大,你看他一天到晚是入定的”。一般人,思想都是要求福,哪個有功德,去供養他,福氣就大,那麼供養就來了。所以,這些情況就是詐現奇特相,就跟邪的五邪命之類相近了。所以說,功德即使真的有,要有隱藏,不要現出來,何況沒有?沒有功德專門做那個有功德的樣子,那就是心不實,那是谄诳的心。那麼,這個目的在哪裏?當然是爲求名利,要求名利的方法,就是邪命,所以這個是一連串的因果。你從這個诳的心有了之後,決定會作邪命的事情,所以說這個心跟邪命是有直接聯系的。

  “邪命所依爲業”。它的業用是,邪命就依它而來的,給邪命做依靠的,有了它就會産生邪命。那麼,我們說功德是要,但是不要裝,有功德,它自然流露出來的。有些過去叢林禅和子,他這個行動威儀、一切,都一看就是一個有道的氣味的人。那麼,這個是對的,他因爲習慣成自然了,一舉一動都在道中,這個是很好,這不是不實的功德,是實在有那個功德,也不是裝出來的,是他有那個功德,表面就流露出來,這個是自然的,這不屬于诳。诳的目的,就是要騙人家——“矯…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