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稍微翻一翻,这样搞,时间太紧。那时候,报纸也看看。就看到有一个人,他认识一个算命的先生,给他去算命,他说:“你一个孩子跟你冲的,这个孩子,你养出来,你将来是麻烦了,发财也发不了,什么东西都不行了,你没有希望的”。这么,他就对这个孩子生一个不好的心,总虐待他,百般地虐待,希望他没有了。但是这个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好一些,这么虐待、虐待,还活在那里,最后,他把他吊起来,打打打,弄得最后,打死了。打死了,出了人命案。大概这个算命先生说他孩子是克的,把孩子除掉,他的命要好了。结果孩子除掉了,他关到监狱里去了,命并没有好。所以说,相信这些算命、看相、打卦这些东西,那我们中国的那些东西,跟历来的那些迷信东西是要不得的。
那么佛教里边有没有?佛教里边有的事情——我们海公上师就说的,他打卦也打,实际他有神通,他并不是打卦,因为他神通不能跟你说“我有神通”,他就借了打卦,你将来有什么什么,跟你说了,实际上是神通观出来的,不是打卦出来的。他要跟你说我有神通的话,那就是不允许的,他借个打卦,就这么跟你说。那么,这是疑。这个疑,就是不好的东西。
那么看《广五蕴论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这个三宝、四谛到底是有的呢,还是没有的?“犹豫为性”,决不定。那么,它有什么坏处?“不生善法所依为业”,因为对三宝、对四谛的这个法产生怀疑,那善法就生不起来。所以说,我们相信三宝、皈依三宝之后,要一信到底,那精进、勇猛修行就来了,一产生怀疑,那就懈怠下去了,这个是肯定的。讲完了,总结。
【广】 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诸烦恼中”,我们看这个《五蕴论 》。“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那就是说,“分别俱生”,还是回到这个问题来了。“俱生”就是生下来就有的,不管你是人、是畜牲,只要是有生命的,他都有这些烦恼。“分别”,有起了分别心,去思考问题,或者学一种学说才能够生起来的,分别起。
这个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三个见——就后头三个,跟疑心,分别起的。前面两个见,跟其他烦恼通俱生分别。前面就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俱生有的。我昨天讲过,哪一个有情,不管你是人、是臭虫,都是“我”总知道的,你要打它,它来不及逃了,这个就是萨迦耶见,是有的。那么,分别萨迦耶见:你学过外道的,你这个我是什么——是灵魂、是常、是永生的、是一个什么东西,神我等等的,这是从分别起的,没有学过外道就没有。
“后三见”,就是戒禁取、见取跟邪见,跟疑,一定是分别起,从一生下来不会有这些东西的,就是经过一些人家的讲的话,或者是看了什么书,才分别起这个心的。那么其余的烦恼——贪瞋痴慢、还有其他两个见,它通俱生——生下来就有、也有分别起。贪心,小孩子你给他吃糖,他都要吃。不会说“他不懂这个,没有贪心”——不会的。小孩子也有贪心的,但是这个俱生的。但是,他长大之后,他欢喜穿好衣服,头发要梳得光光的,等等,这个是分别起的,因为看到世间上大家都是这么打扮,他也学这么打扮,这是生下来是没有的。那么,分别起的跟这个俱生起的都有。这是把它分别、俱生的分分类。
根本烦恼六个、或者十个讲完了,下边是小烦恼。
丙五 随烦恼心所
忿心所
云何为忿?谓遇现前不饶益事,心损恼为性。
这就完了,《五蕴论》很简单,什么业,就不说了。有性必有业,有体必有用,这个我们如果聪明的人,都会说出来,所以它就不讲了。那么,《广五蕴论》因为针对那些根器不太利的,要跟你仔细讲,所以把业用都讲了。
【广】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执持鞭杖所依为业。
它说“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就是当下,依现前不饶益事——就是说对你不利的事情。“心愤为性”,心里,愤,就是说,一下子发火。
“能与暴恶、执持鞭杖所依为业”,(8B)一下子发火起来,他就很粗暴,暴恶的心就生起来之后,拿起鞭子、杖子,拿起刀,要打了。这个忿,就是一下子爆发起来,不可收拾的东西,但是时间不长。它在这个经文里边,比喻是个桦火——桦皮的火,桦皮大概这个树皮油质很多,你把它一点燃,一下子火就来了,但是一烧,烧完了,没有了,这阵脾气发过了之后就算了,没有事了。“忿”是以这个来比喻。那么下边一个“恨”,这两个一对。
恨心所
云何为恨?谓结怨不舍为性。
【广】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为性。能与不忍所依为业。
“云何恨?谓忿为先”,先是忿过的,后来忘掉了,这个忿有的时候就忘掉了,算了。有的人脾气就这样子的,发起来很厉害,发过了算数。今天把你大骂一顿,明天看到你,又笑起来了,没事了。这样的人,好搞的。就怕这个恨,“结怨不舍”,恨了之后,他就是说,以前对你有不舒服的事情了,永远记仇,总是不忘记的,“结怨不舍为性”,舍不了。
“能与不忍所依为业”,那么,这个心对你就产生不可忍耐的事情,对你总是有看法,不能容忍你的。这个恨的比喻,在经论里边,就是一个炭火。炭火,它虽然不厉害,火是很小,但是时间很长、永远熄不掉。那就是说:“忿”是一下子地爆发;“恨”是表面上不厉害,但是,时间永远积在那里,忘不掉的。这样子的人,难弄。我们跟人打交道,“忿”的人脾气虽然大,但是过了就忘掉了,这些人好打交道;“恨”的人,他就是说表面上给你还看不出什么,但是心里总是有一坨,以后做什么事情都对你不利,总要找岔子,找你的麻烦,这样子的人不好搞。那么,这两个都是烦恼。“能与不忍所依为业”,那么,对你既然深怨不舍,不能认可你的事情,你什么事情——都跟你要作对的,不会容纳你的。
覆心所
云何为覆?谓于自罪覆藏为性。
自己犯了罪,“覆藏”——盖起来,“为性”,它的体性就这样子。
【广】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云何覆?谓于过失”,过失、自罪,这是两个互相地可以发明。所谓自己的罪,就是自己造的过失,“隐藏为性”,藏起来,舍不得给人家看。“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稳住所依为业”,因为是他把自己罪盖起来了,那么,人家好好地跟他讲的时候、好好教诲教育他的时候,他不发露,他说:我没有犯,怎么怎么。人家说,人家好心救他,你犯了罪以后要堕恶道的,这辈子不会成就的。而且假使你犯了根本罪,混在僧团里边还有贼住的罪,那罪很多了,各式各样的罪都来了。人家好心叫你赶快忏悔,“我没有犯”,不肯承认。那么,这是愚痴,不知道罪的过患。
所以我们在忏悔的时候要见罪见堕,你犯什么罪自己要明确知道,还是犯的根本的,支分的,还是粗罪,还是小罪。那么,你见堕,你犯了个罪,将来要堕什么地狱,要受多少时间的苦,这都要看到,你才生恐怖心,你不见的话,自己犯了罪,也不知道犯了罪,犯了罪之后,即使知道了也不怕,将来无所谓,将来受苦也不知道。那么,这样子不会忏悔。这是痴之分。
四川人有这个习惯,他就是说:一个猫,它屙的屎,都是用灰盖起来的,你如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几天就不臭了,你盖在里边,这个越陈越臭;酒一样的,你缸里边,封在里边,越陈越香,他们说酒的味道越来越浓。
那盖在里边,罪盖里边,这个罪越盖越厉害。所以,这个忏悔罪业,第一个关就是发露,发露,就把你这罪个盖子打开,那就不会永远越来越臭,越来越厉害,不会了,再如何地用什么方法把你罪,把你忏干净,这是第二步,第一步要发露,不发露的话,那不但是忏不了罪,而且更厉害,越来越厉害。
那么,这个覆藏的“覆”,是痴的一分,愚痴,不知罪、不知堕。“能与追悔不安稳住所依为业”,它的功用,功能作用——追悔,你只要犯了罪,你就要懊悔了,自己有个悔在里边,不会得定,你坐在修定的时候总在心里想“不如法,这个东西不大安稳,该不要做的”,你这个心在里边,定是生不来的。追悔是一个不安稳的心,那么,心就不安稳住。你心里,犯了罪之后,你又藏在那里,好象人家不知道,但是自己心里知道,总是心里感到是不踏实、不安稳,实际上怎么会不知道?我们说天知道、地知道,护法菩萨知道,知道的人很多,人家不跟你说就是给你个面子,可能人家很多人就知道了,你还覆藏什么呢?不要覆藏,直接了当地发露最好,发露之后才能救。这个是覆,痴烦恼,这是烦恼之一。
这里,我们还补充一个,其他的论里边。这是痴的一分,它就是不知罪、不知堕。那么,其他论里边,还有属于贪的一分20。它是怎么说?它说这个“覆”的这个定义是:“于自作罪,恐失利誉”,自己犯了罪之后,恐怕说出来之后,人家对你不恭敬,那么,不恭敬之后,那就是红包没有了,那这个损失他也舍不得,他就是要盖起来,不说。“恐失利誉”,就是作了罪之后,恐怕人家知道之后,利养就没有了,那么就覆,“隐藏为性”,他就盖起来,那么“能障不覆,悔恼为业”,障碍不覆,就是障碍发露,结果自己心里不安稳、懊恼、悔恼,就是追悔。不知道这个将来要受苦的,是痴。那么你恐失利养这个心,如果你这个覆藏在罪里边,怕人家知道,我不体面,“我”这个名誉地位就没有了,这个心在里边有贪,就有贪了,也是贪的一分。所以说,这个覆藏里边,痴的一分是肯定有了,但是有的时候你怕人家知道对自己不利的话,就有贪在里头。一般说都会有一点,总是贪痴都有一点,沾边的。
恼心所
云何为恼?谓…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