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稍微翻一翻,這樣搞,時間太緊。那時候,報紙也看看。就看到有一個人,他認識一個算命的先生,給他去算命,他說:“你一個孩子跟你沖的,這個孩子,你養出來,你將來是麻煩了,發財也發不了,什麼東西都不行了,你沒有希望的”。這麼,他就對這個孩子生一個不好的心,總虐待他,百般地虐待,希望他沒有了。但是這個孩子,身體的抵抗力好一些,這麼虐待、虐待,還活在那裏,最後,他把他吊起來,打打打,弄得最後,打死了。打死了,出了人命案。大概這個算命先生說他孩子是克的,把孩子除掉,他的命要好了。結果孩子除掉了,他關到監獄裏去了,命並沒有好。所以說,相信這些算命、看相、打卦這些東西,那我們中國的那些東西,跟曆來的那些迷信東西是要不得的。
那麼佛教裏邊有沒有?佛教裏邊有的事情——我們海公上師就說的,他打卦也打,實際他有神通,他並不是打卦,因爲他神通不能跟你說“我有神通”,他就借了打卦,你將來有什麼什麼,跟你說了,實際上是神通觀出來的,不是打卦出來的。他要跟你說我有神通的話,那就是不允許的,他借個打卦,就這麼跟你說。那麼,這是疑。這個疑,就是不好的東西。
那麼看《廣五蘊論 》。“雲何疑?謂于谛寶等爲有爲無”,這個叁寶、四谛到底是有的呢,還是沒有的?“猶豫爲性”,決不定。那麼,它有什麼壞處?“不生善法所依爲業”,因爲對叁寶、對四谛的這個法産生懷疑,那善法就生不起來。所以說,我們相信叁寶、皈依叁寶之後,要一信到底,那精進、勇猛修行就來了,一産生懷疑,那就懈怠下去了,這個是肯定的。講完了,總結。
【廣】 諸煩惱中,後叁見及疑,唯分別起。余通俱生及分別起。
“諸煩惱中”,我們看這個《五蘊論 》。“諸煩惱中,後叁見及疑,唯分別起。余通俱生及分別起”,那就是說,“分別俱生”,還是回到這個問題來了。“俱生”就是生下來就有的,不管你是人、是畜牲,只要是有生命的,他都有這些煩惱。“分別”,有起了分別心,去思考問題,或者學一種學說才能夠生起來的,分別起。
這個諸煩惱中,“後叁見及疑”,叁個見——就後頭叁個,跟疑心,分別起的。前面兩個見,跟其他煩惱通俱生分別。前面就是薩迦耶見,薩迦耶見俱生有的。我昨天講過,哪一個有情,不管你是人、是臭蟲,都是“我”總知道的,你要打它,它來不及逃了,這個就是薩迦耶見,是有的。那麼,分別薩迦耶見:你學過外道的,你這個我是什麼——是靈魂、是常、是永生的、是一個什麼東西,神我等等的,這是從分別起的,沒有學過外道就沒有。
“後叁見”,就是戒禁取、見取跟邪見,跟疑,一定是分別起,從一生下來不會有這些東西的,就是經過一些人家的講的話,或者是看了什麼書,才分別起這個心的。那麼其余的煩惱——貪瞋癡慢、還有其他兩個見,它通俱生——生下來就有、也有分別起。貪心,小孩子你給他吃糖,他都要吃。不會說“他不懂這個,沒有貪心”——不會的。小孩子也有貪心的,但是這個俱生的。但是,他長大之後,他歡喜穿好衣服,頭發要梳得光光的,等等,這個是分別起的,因爲看到世間上大家都是這麼打扮,他也學這麼打扮,這是生下來是沒有的。那麼,分別起的跟這個俱生起的都有。這是把它分別、俱生的分分類。
根本煩惱六個、或者十個講完了,下邊是小煩惱。
丙五 隨煩惱心所
忿心所
雲何爲忿?謂遇現前不饒益事,心損惱爲性。
這就完了,《五蘊論》很簡單,什麼業,就不說了。有性必有業,有體必有用,這個我們如果聰明的人,都會說出來,所以它就不講了。那麼,《廣五蘊論》因爲針對那些根器不太利的,要跟你仔細講,所以把業用都講了。
【廣】 雲何忿?謂依現前不饒益事,心憤爲性。能與暴惡、執持鞭杖所依爲業。
它說“雲何忿?謂依現前不饒益事”,就是當下,依現前不饒益事——就是說對你不利的事情。“心憤爲性”,心裏,憤,就是說,一下子發火。
“能與暴惡、執持鞭杖所依爲業”,(8B)一下子發火起來,他就很粗暴,暴惡的心就生起來之後,拿起鞭子、杖子,拿起刀,要打了。這個忿,就是一下子爆發起來,不可收拾的東西,但是時間不長。它在這個經文裏邊,比喻是個桦火——桦皮的火,桦皮大概這個樹皮油質很多,你把它一點燃,一下子火就來了,但是一燒,燒完了,沒有了,這陣脾氣發過了之後就算了,沒有事了。“忿”是以這個來比喻。那麼下邊一個“恨”,這兩個一對。
恨心所
雲何爲恨?謂結怨不舍爲性。
【廣】 雲何恨?謂忿爲先,結怨不舍爲性。能與不忍所依爲業。
“雲何恨?謂忿爲先”,先是忿過的,後來忘掉了,這個忿有的時候就忘掉了,算了。有的人脾氣就這樣子的,發起來很厲害,發過了算數。今天把你大罵一頓,明天看到你,又笑起來了,沒事了。這樣的人,好搞的。就怕這個恨,“結怨不舍”,恨了之後,他就是說,以前對你有不舒服的事情了,永遠記仇,總是不忘記的,“結怨不舍爲性”,舍不了。
“能與不忍所依爲業”,那麼,這個心對你就産生不可忍耐的事情,對你總是有看法,不能容忍你的。這個恨的比喻,在經論裏邊,就是一個炭火。炭火,它雖然不厲害,火是很小,但是時間很長、永遠熄不掉。那就是說:“忿”是一下子地爆發;“恨”是表面上不厲害,但是,時間永遠積在那裏,忘不掉的。這樣子的人,難弄。我們跟人打交道,“忿”的人脾氣雖然大,但是過了就忘掉了,這些人好打交道;“恨”的人,他就是說表面上給你還看不出什麼,但是心裏總是有一坨,以後做什麼事情都對你不利,總要找岔子,找你的麻煩,這樣子的人不好搞。那麼,這兩個都是煩惱。“能與不忍所依爲業”,那麼,對你既然深怨不舍,不能認可你的事情,你什麼事情——都跟你要作對的,不會容納你的。
覆心所
雲何爲覆?謂于自罪覆藏爲性。
自己犯了罪,“覆藏”——蓋起來,“爲性”,它的體性就這樣子。
【廣】 雲何覆?謂于過失隱藏爲性。謂藏隱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隱住所依爲業。
“雲何覆?謂于過失”,過失、自罪,這是兩個互相地可以發明。所謂自己的罪,就是自己造的過失,“隱藏爲性”,藏起來,舍不得給人家看。“謂藏隱罪故,他正教誨時,不能發露,是癡之分,能與追悔不安穩住所依爲業”,因爲是他把自己罪蓋起來了,那麼,人家好好地跟他講的時候、好好教誨教育他的時候,他不發露,他說:我沒有犯,怎麼怎麼。人家說,人家好心救他,你犯了罪以後要墮惡道的,這輩子不會成就的。而且假使你犯了根本罪,混在僧團裏邊還有賊住的罪,那罪很多了,各式各樣的罪都來了。人家好心叫你趕快忏悔,“我沒有犯”,不肯承認。那麼,這是愚癡,不知道罪的過患。
所以我們在忏悔的時候要見罪見墮,你犯什麼罪自己要明確知道,還是犯的根本的,支分的,還是粗罪,還是小罪。那麼,你見墮,你犯了個罪,將來要墮什麼地獄,要受多少時間的苦,這都要看到,你才生恐怖心,你不見的話,自己犯了罪,也不知道犯了罪,犯了罪之後,即使知道了也不怕,將來無所謂,將來受苦也不知道。那麼,這樣子不會忏悔。這是癡之分。
四川人有這個習慣,他就是說:一個貓,它屙的屎,都是用灰蓋起來的,你如果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幾天就不臭了,你蓋在裏邊,這個越陳越臭;酒一樣的,你缸裏邊,封在裏邊,越陳越香,他們說酒的味道越來越濃。
那蓋在裏邊,罪蓋裏邊,這個罪越蓋越厲害。所以,這個忏悔罪業,第一個關就是發露,發露,就把你這罪個蓋子打開,那就不會永遠越來越臭,越來越厲害,不會了,再如何地用什麼方法把你罪,把你忏幹淨,這是第二步,第一步要發露,不發露的話,那不但是忏不了罪,而且更厲害,越來越厲害。
那麼,這個覆藏的“覆”,是癡的一分,愚癡,不知罪、不知墮。“能與追悔不安穩住所依爲業”,它的功用,功能作用——追悔,你只要犯了罪,你就要懊悔了,自己有個悔在裏邊,不會得定,你坐在修定的時候總在心裏想“不如法,這個東西不大安穩,該不要做的”,你這個心在裏邊,定是生不來的。追悔是一個不安穩的心,那麼,心就不安穩住。你心裏,犯了罪之後,你又藏在那裏,好象人家不知道,但是自己心裏知道,總是心裏感到是不踏實、不安穩,實際上怎麼會不知道?我們說天知道、地知道,護法菩薩知道,知道的人很多,人家不跟你說就是給你個面子,可能人家很多人就知道了,你還覆藏什麼呢?不要覆藏,直接了當地發露最好,發露之後才能救。這個是覆,癡煩惱,這是煩惱之一。
這裏,我們還補充一個,其他的論裏邊。這是癡的一分,它就是不知罪、不知墮。那麼,其他論裏邊,還有屬于貪的一分20。它是怎麼說?它說這個“覆”的這個定義是:“于自作罪,恐失利譽”,自己犯了罪之後,恐怕說出來之後,人家對你不恭敬,那麼,不恭敬之後,那就是紅包沒有了,那這個損失他也舍不得,他就是要蓋起來,不說。“恐失利譽”,就是作了罪之後,恐怕人家知道之後,利養就沒有了,那麼就覆,“隱藏爲性”,他就蓋起來,那麼“能障不覆,悔惱爲業”,障礙不覆,就是障礙發露,結果自己心裏不安穩、懊惱、悔惱,就是追悔。不知道這個將來要受苦的,是癡。那麼你恐失利養這個心,如果你這個覆藏在罪裏邊,怕人家知道,我不體面,“我”這個名譽地位就沒有了,這個心在裏邊有貪,就有貪了,也是貪的一分。所以說,這個覆藏裏邊,癡的一分是肯定有了,但是有的時候你怕人家知道對自己不利的話,就有貪在裏頭。一般說都會有一點,總是貪癡都有一點,沾邊的。
惱心所
雲何爲惱?謂…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