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语恶口两舌,这七种的过失,他认为能够离开的,他认为他受的戒,能够离开这个七种的性戒,七种恶,能够离这七种的罪恶。
“禁者,谓牛狗等禁”,遮戒,不是属于性戒的事情。“牛狗等禁”,跟牛一样,过牛的生活;狗一样,过狗的生活。我们说狗、牛,都是为人服务的,有的时候它业报尽了,它善根起了,它会生人天。我们还有一个——马也有。
我们这个公案可以说一下。有一个大将,他在战争的时候,打败了,后边追兵来了,他骑一匹马,是非常好一匹马,一直逃,一直逃到山顶上,山顶上一个断崖,再过去是一个悬崖,跳不过去,但是对面有个山很近,这个马跑到这里一看,前面是断崖,跑不过去了。那么,它跑不过去,它的主人决定要给人家抓去杀掉的,它就拼命了,往后退了几丈路,然后一股劲跑过去,往对山跳过去。结果,跳过去,因为它用力很猛,跳是跳过去了,那是虽然很近,但是很大的一个距离,跳过去之后,就在它跳过去到对山下来的时候,山上的石头把它肚子划开了,足足划了一个大口口,结果肠也流出来了。结果这个马就倒了那个对山,就趴在地下起不来了。那将军毕竟因为逃过这丬山,他后头的人就跑不过来了,他逃掉了。这个马因为忠于它的主,后来就做人了。那么,这个就是畜生里边,它做人天都有它的原因的,但是他看不到,以为这个狗的生活这样子决定会生天,他就守牛禁、狗禁,这是错误的智慧。
还有一些外道的东西,我们就不太清楚了:“自拔发”,把自己的头发拔掉;“执三支杖”,三支杖,拿来干什么用就不知道了;“僧佉定慧”,僧佉是数论外道,僧佉的外道的定慧,他们修那些;等等。这都不是解脱的因。那么,他认为是能解脱三界的,那是错了,戒禁取。
“又计大自在或计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计为因”,一个是解脱的因,一个是生天的因,他们认为大自在天或者是这个世主,就是上帝,他们能够创造世界,只要你能够好好地去听他的话,好好地修就能够生到他的天上去,或者入水火,自己水里去泡在那里或者说火里去烤,等等,认为这样子能生天的。这是非因计因,不是生天的因,他认为这个就能生天。“如是等彼计为因”,这一些是不如法的因,他们认为是正因。
“所依蕴者,谓即戒禁所依之蕴”,这个解释那个“所依蕴”,就是戒禁取这个所依的蕴,就是说戒禁取的人,他都认为是了不得的,就是他们的头头、外道的那个教主。
什么叫“清净”?“谓即说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就是这样子修行,他们认为这是清净的。我们说佛教里边持戒是清净的,他们认为跟牛一样生活是清净的,那不是颠倒了?“解脱”,“即以此解脱烦恼”,所谓解脱,就是你修这样的戒禁能够解脱烦恼的,这就是搞错了,烦恼不是这样子解脱的,他这样子做越做越烦恼。“出离者,谓即以此出离生死”,他们认为照这个戒禁去做能够出三界、出生死、得涅槃,这都是非道计道。不是那个解脱道,不是出离道;他认为这样子做,能出离、能解脱,这是《俱舍》说的“非因计因,非道计道”,这都是戒禁取。
“是如此义,能与无果唐劳疲苦所依为业”,它产生的效果、它什么业用:“无果”,产生不到果,就是说你照了这个做,并不清净,照这么做并不能解脱烦恼,照这么做并不能出离三界;“唐劳”,反而产生很多“疲苦”,修这些苦行确实很苦,产生很多的疲苦,这个它的业用。“无果唐劳者,谓此不能获出苦义”,你这样做并不能出苦,这是无果,没有果的,而它还说得比较客气的。另外一部经上就是说,将来你照了这么做,感的果:牛戒、狗戒守全的,做牛、做狗;不全的还下地狱,那这里也包括不能出苦。反正你这样子做从苦入苦,不断地增长苦,却不能出苦,这是戒禁取。
这里我们就总结一个,就是说,单是拼命地盲修瞎炼,并不能出离的,修行一定要有智慧的。没有智慧地、辛苦地修,你再辛苦,不但得不到果,可能还得到坏果。这个精进是善的精进,你说你是很勤苦,很努力,但是你不行,你方向不对,方向不对,你不但得不到好的果,更苦的果还等到你那里。所以佛教徒如果不想学教的话你真是自找苦吃了!你智慧不要,你凭自己的这个烦恼心硬干,那你怎能得到好的果?
我们这里有一个居士,他不是我们的居士,他是其他地方的居士,他也很相信这里,经常来问道。他开始,他一来的时候,穿的是海青,还披了个衣,那时候,我在妙果寺,很奇怪,这个是个出家人吗?结果他说他是居士。后来我们也给他婉转地说了一下,他还没有懂。后来温州佛教协会一个副会长,他就不客气了,他就说:你一个居士,你怎么能够这样子穿起来?黄的衣服,全部出家人的打扮,头还是长长的头发,你是不行的,这样子是不行”,好,他后来还是很好,听话了,穿西装了,头也不是留长发了,这很对,他总是还能改。
后来他有一次来,他说:我闭一次关。把砖头砌起一个小的墙,把自己围起来,坐了里坐了七天,我说:“七天你坐了怎么样?修什么?“他说:“我七天里边境界很多,定中境界很多”,但是出来什么都没有,既不开智慧,又不得神通,那是徒劳。总算还好,没有狂,没有着魔。那么后来有段时间,他又来了,他说:“我现在明确地感到我的记忆力不断地衰退”,我说:“你在修什么法?”他说:“我在修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不想”,我说:“你这样子做当然智慧衰退,你个智慧是要用,越用越厉害,你这个智慧,你把它放下来,把刀不用,摆在那里,放在那里,它不锈了?不是钝掉了吗?你这个记忆不衰退,哪个衰退?就是你这些人,记忆在衰退”。
这个就是外道的无想定,无想定修了之后,如果你修得好,无想定修成功,那生无想天,五百大劫下来,下恶道,因为你没有智慧,一般是畜牲道多,为什么原因?愚痴。畜牲道是愚痴。那你智慧都没有,你最起码是畜牲道,如果干了恶行的话,还得下地狱。所以这些,都是我们修行的人要避免的,你单修止,不修观的话,时间久了就会思想衰退、迟钝。有的人他说修止、这个修定,他认为是修定,很舒服,定在那个舒服,舒服、舒服——舒服倒是舒服,脑筋不行了,动不来了,什么事情来了就木然,手足无措,就是不晓得怎么应付,他的脑筋就呆了,就是这样子。
我们要出离三界要般若的、文殊菩萨的宝剑,你没有宝剑,你怎么出三界、怎么断烦恼?!所以说,我们佛教里边,这个剑,经常拿剑,这什么意思?智慧。
我们到五台山,开始去的时候,那些小孩子:“要个针线,要个针线”,这个要针线,针线什么?很厉害的——智慧。文殊菩萨道场就是要智慧的。他小孩子,他们有个传统性的,哪个来朝山的都跟你要针线,针线什么?很厉害的——智慧。文殊菩萨道场就是要智慧的。他小孩子,他们有个传统性的,哪个来朝山的都跟你要针线,就是说你要布施一点智慧。那么,没有这个利的针、剑的话,你如何断烦恼?要智慧——就是这个东西,文殊菩萨的剑就是智慧、断德。那么,这里我们说,戒禁取是学过了。千万我们不要去无义苦行,再也不要去做。那么一共这个是五个不正见,我们是都讲完了。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这五个,都是要不得的东西,危害性都很大。
疑心所
云何为疑?谓于谛等犹豫为性。
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云何为疑”,贪瞋痴慢疑见,或者这里,贪瞋痴慢见疑,这个次第稍微颠倒一些没啥关系,各个论都有不同,根据它自己的体系有所不同。那么,这里是“疑”。最后一个——疑,这是根本烦恼,“云何为疑?谓于谛等犹豫为性”,对于四谛、三宝等等,犹豫、决定不下来。到底皈依三宝有没有好处?到底这个四谛——苦集灭道,是不是真理?不能确定。“疑”,这个疑,也是一个烦恼。我们看《广五蕴论 》:
【广】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预为性。不生善法所依为业。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这个三宝、四谛到底有没有的?很多人问我,他说:“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他也不是说无知,他说:“《六祖坛经》里厢说好象说没有的。东方人有苦,求生西方,那么西方人有苦求生哪里呢?这么说好象西方极乐没有的”。
这个禅宗的话你不能作字面讲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的。没有的——《阿弥陀经》是哪个说的?佛还打妄语?佛不会打妄语的。“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佛是亲口说的,哪会骗你们?应当相信,是有的。但是,总是不放心。
有一个居士,他是菲律宾的,那时我在厦门,他经常到厦门做生意,他也福建人。有一次他回去了,写信给我,他说:我每天早上念啥个经啥个经,念佛念多少,晚上又是念什么经,念多少佛,我这样做,到底将来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不会来接我?(笑)不放心。那就是说自己对佛的说的话不放心,这个就是疑心。
那么《菩提道次第》更一针见血地说:佛跟你说的话,都怀疑,到底这个是不是?——不敢肯定,所以说犹犹惑惑的;假使说医生说你害了这个病,你赶快什么东西不要吃,赶快要吃什么药,那是非常听话,这个药要吃,拼命地买来吃,这个东西不能吃,再喜欢吃的,马上就停下来,这个医生比佛还要相信。这个我们凡夫的这个知见就是这样子的。那么这个话,说得我们是一针见血。我们要把佛相信得一句话也不错地听;那医生的呢?参考参考,这样子才对头。很多人就听了医生的话,就送了命的也有的。还有听了相命先生的话,送命的。
我是在四川上课的时候,那个时候闲,像福建、四川,假使讲课,闲得很,我还看报。现在不要说看报,什么都不看,连参考书,教本都懒得看一下,临时要讲课…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