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45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那怎麼說了,什麼都沒有,不好說,那心裏也一樣的,這些木頭概念也沒有,香爐的概念也沒有,什麼概念也沒有,就是稀裏糊塗,你怎麼說呢?那個就沒有辦法說了。

  心裏邊說話,心裏緣的境都依名言,都依概念來做它的指揮。那麼這個就叫“意言境”,意就是,意裏的活動,第六意識的活動,離不開名言。那麼它的境就是名言。所以說意言境,就是心裏的這個動態,簡單說就是心裏的活動狀態。

  “或曰:尋伺二法爲假爲實”,那麼有的就問,尋伺兩個法,它是有實體的呢,還是假安立的?回答,“並用思之與慧各一分爲體”,它們本身沒有一個實體的法,就是思心所跟慧心所一部分是它們的體性。那麼就是尋伺這個東西,就是我們思心所和慧心所合攏來的,就是它的一個體。它的實體是思、慧,它本身沒有實體的。“若令心安即是思分”,那麼你就是心安不安住了。怎麼樣子心安住,怎麼樣子心不安住呢?他就是跟你說了:假使你用思心所的時候,思心所使心安的,那麼就是思心所的作用,你在用思心所那一部分。假使你心不安的呢,用慧心所那一部分。爲什麼原因?“蓋思者徐而細故”,這個思心所,它的作用比較慢,而且細致。所以說你用思心所的時候,既然很徐、很安詳、很細致,它的心裏安的。而慧心所呢——“則急而粗”,它的這個行相是比較急而粗動,那麼使你不安了。“是知令安則用思無慧,不安則用慧無思”,那麼這裏它的業用——一個使你安一個不安。那麼可以追溯到,令你安的,就是你用的尋伺是用思心所那一部分,沒有用慧;假使令你不安的呢,你用的是慧心所,沒有用思心所。因爲思心所使你安了,慧心所使你不安了。那麼這是一個解釋。

  “若通照大師釋”,那麼另外一個大師他怎麼說呢,“有兼正”,照他的解釋,他不是說用這個不用那個,他說一個是正一個是兼。假使說你正的、主要用思心所的時候,那麼這個急的慧呢,“則隨思能令心安”,你重點在用思心所,那麼這個慧心所本來是急躁的,它使你不安的,但是你重點執著在思上,那麼這個急躁的慧呢,它隨著思心所它也幫助這個起安的作用。就是說兩個心所都有,不能說用慧不用思、用思不用慧。你主要是用思,那麼慧心所的急躁力量呢,也附在思心所的細上面,也使你心安。假使你是用慧爲主的,正用慧的呢,思是兼的,那麼這個作用——思心所的這個安的作用,也跟著慧,使你不安。所以說兩個心所都有。這是照通大師他這麼解釋。因爲他說尋伺兩個心所不能說一個用一個不用,它們都有,就看你重點用哪一個。用哪一個呢,安不安的作用就以重點的那一個來判別。

  那麼這一個裏邊,就把尋伺兩個心所講得是比較細致。我們尋伺心所講得很多,各式各樣的書裏邊,像這樣子比較仔細地講呢,最仔細的大概還是這個了。再仔細的好象還沒有看到過。那麼講這些心所法呢,我們說 《百法》 、 《五 蘊》 、《俱舍》,什麼講法相的書都會講一套。就是有詳略的不同了,還有他的這個體系的不同。假使是有部的——有部體系,他這個心所法裏邊都要服從他的主要體系的;假使經部的,有他的體系;講唯識法相的有瑜伽的體系;講《成實論》的又有它的體系。裏邊大同小異,不會全部一樣,如果全部一樣的話,那麼怎麼幾個部派?不會分了。正因爲它有所小小的不同,就分了很多的部派。有的地方呢,其他地方不同,這個地方同的,也有。

  我們看法相書,第一個,參考其他的東西,是把它的意思更明白的透露出來;再一個,要注意,就是說每一個宗派有它的體系,你不要把它的體系扯到這個宗派裏邊來。所以說我們參考法相的書,查字典也好,就要注意這兩點。一個是正面的,就是說,這個意思他說了一面,那一面它沒有說的,其他書可能說了,可以作爲它的補充。

  但是還有一個作用方面——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體系,符合于它體系的不能用到其他的宗派裏邊去。這個就是說假使去硬套的話,就會弄錯。但是也有一些宗派是相同的,同樣是一個名相用一樣的解釋的也有。因爲從根本的部派(十八部或者二十部)來說,它裏邊總的是大衆部、上座部,上座部裏邊有很多相同的,大衆部裏邊也有很多相同的,大衆部和上座部裏邊不同的很多。(11A)那麼上座部裏邊有部跟四分律部(昙無德部)是很多地方有相同之處,都是上座部但是也有不相同之處,那麼裏邊,就是說各式各樣的,那麼演變到後來的這些宗派就是法相宗、天臺宗等等。他們講的法相也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所以說第一是不要硬套,第二是可以參考。參考的時候要注意體系。在這個能夠注意體系的情況之下,參考人家的,可以使我們自己的意思更明了,更突出,更能夠顯示烘托出來。這是參考書,要注意這些原則性的問題。

  

  那麼這裏就是說我們把《五蘊論》,色蘊講過了,十一個色法。那麼受蘊,一個受心所講過了,想蘊是想心所,那麼是也講過了。想心所取相爲性。那麼這行蘊裏邊,五十一個心所法,講的是相應行,就是行蘊裏邊有兩種,一種是相應的跟心相應的。跟心同時生起的。還有一種,不相應行。同樣是遷流造作的行蘊裏邊所攝的,但跟心不相應的。那麼這就是心不相應行。

  我們現在要回顧一下以前的。還是我以前講過幾徧的,看大家忘了沒有。五蘊,色蘊什麼爲性?“變礙爲性”這個不要忘記。受蘊呢?“領納爲性”,領納這個觸或者領納前的境,叁和合而生觸之後,本來叁和合是各是各的。但是一和合之後就改變,這改變使這個觸得到改變的行相,這個觸又流傳到受,受就把它表面化出來,就是苦、樂,這個東西就來了,這是從根本的叁和合的變化來的,那麼受是“領納爲性”,領納這個變化——觸的變化。那麼想呢?“取相爲性”這個一定要記住。行,“遷流造作”,識是了別,這五個根本的要知道。

  講到後頭,五蘊講完了,就要講十二處十八界,什麼叫處,什麼叫界將來都要講。處跟界跟蘊的關系。色處對色蘊來說,還是色處跟色蘊是不是同樣的?還是色處就是色蘊,還是色蘊就是色處,還是色蘊裏邊還包的色處其外的?這個看怎麼回答。那我們說假使色蘊是不是色處,該怎麼說?色蘊裏邊有一小部分是色處,還有很多——有色聲香味觸、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蘊,還有無表色。那麼我們再反過來,色處是不是色蘊?色處應當不能說是色蘊。色處僅僅是色蘊的一部分,應當反過來說,色蘊裏邊有色處,而色處包不了色蘊的。色處是色蘊這個話是不能說的。因爲是色處小,色蘊大,色蘊能包色處,色處包不了色蘊。所以說一定要反過來說,色蘊裏邊有部分是色處,而色處不能就是色蘊。因爲色蘊很多的東西不是色處,眼耳鼻舌身、聲香味觸、無表色都不是色處。那麼色處不能是色蘊,那這一類的回答就是避免說錯話,這個要知道,那麼後邊還有些分別,這個以後慢慢說。

  今天,我們說把行蘊裏邊的相應行講完了,就是說五十一個心所法,五個是徧行:徧一切處,徧一切地,徧一切心,徧一切識,就是說。還有五個是別境,它是給各別各的境的。欲是所歡喜的境、所愛的境;那麼勝解是決定境;還有這個止、觀是所觀的境;念是串習境。它自己的境産生的。那麼有的時候一個個産生,或兩個兩個。我們這裏是說的,有一必有一切。這五個是分不開的,在《俱舍》裏邊,也是分不開的。那麼五個別境,還有,下邊就是善的心所法,信、不放逸、精進、輕安等等,一般說十一個,《俱舍》是十一個。這裏大概總個沒有去數它。那麼,還有煩惱行,根本煩惱、小煩惱。根本煩惱是六個或者是十個;小煩惱,一般二十個;那麼還有這個不定法,這個就是說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惡,都通的。睡眠是惡的還是善的?你做好夢就是善的,做惡夢就是壞的,做壞夢就是壞的,做一些無記的夢,糊裏糊塗的,那是無記的。睡眠如此,惡作也是通叁性,你好事惡作是惡的,做壞事你悔了是好的。這個是惡作也通善惡的。那麼這個尋伺,當然你說心裏想的東西各式各樣都有,你如果在觀,尋伺在觀有尋有伺,離惡不善法,修初禅定,那當然是好的假使尋伺那些經裏的話那是更好的,如果尋伺做壞事,那就是壞的。所以這些也是通叁性的,所以說不定,不定是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惡,但是通的。那麼心所法我們講到這裏,大家要去把它歸納一下。下邊是心不相應行,我們下一次講。

  

  第十講

  

  今天我們把心所法講完了,五十一個心所法。下邊是“心不相應行”。

  

  丙七 心不相應行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設決定異性及不異性。 彼複雲何?謂得、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無想所有、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類。

  這裏“心不相應行”說了十四個,《百法》裏邊是二十四,所以說開合有所不同,這是《大乘五蘊論》,根據根本乘的《五蘊論》來的。那麼根本乘《五蘊論》,它就是講的是六十四法、七十五法,這裏,那就要多了。很多是根據《百法》講的,但是名數並不完全一樣。在不相應行裏邊就少了十個,所以不滿一百個。

  

  【廣】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謂此與彼不可施設異不異性。此複雲何?謂得,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天,命根,衆同分,生,老,住,無常,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如是等。

  我們看《廣五蘊論 》。“雲何心不相應行?謂依色心等分位”。這個我們兩邊一對照,這個“等”就是色心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它的一分,它的一個部位,它的變化的地位,假安立的。

  但假安立,“不可施設決定異性及不異性”,“謂此與彼”,這個不相應行法跟那些心王心所色法,不可說它是不同,也不能說它是同。因爲它同的話,它分位是不一樣,它是…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