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57

  ..續本文上一頁,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言觸處者,謂四大種及前所說所觸一分。言意處者,即是識蘊。言法處者,謂受、想、行蘊,無表色等,及與無爲。

  “複有十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五根五境,這個很好說。“眼等五處及色聲香味處,如前已釋”,這個“眼等五處”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前面講過了。色聲香味處也講過了:色,有顯色、形色;聲,有執受大種爲因、非執受大種爲因,等等;香,有好香、惡香、既不好又不惡的香;味,有甜、鹹、酸、淡、甘、辛等等。“如前已釋”,講過了,不說了。觸處也講過,但是因爲觸處比較困難一些,又說一下。“謂四大種”——地水火風,這是觸處。能觸是什麼?身根,身識。那麼所觸,就是十一個。地水火風,還有所造的,就是輕重、澀滑、冷饑渴,再加地水火風,十一個觸,觸處。

  那麼,意處就來了,意處就是意根,意處是識蘊,就是識蘊。我們在十二處,對這個五蘊來說,意處就是屬于識蘊的。那麼法處呢?因爲它前面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講過了,那麼,還有意處跟法處。意處就是識蘊,很簡單,我們講的識蘊裏邊都是意處,因爲十二處裏邊講心法的只有這一個——意處,所有的心法都在意處裏包。法處,就是意的對象,那麼,這裏就多了:受想行蘊——受蘊、想蘊、行蘊,這些都是法處,都是意所緣的法;再加個無表色,法處所攝色,屬于法處的色,那麼這個都是屬于法處的;還有一個,無爲法。那麼這是什麼?這裏要講。

  

  無爲法

  雲何無爲?謂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擇滅無爲、及真如等。雲何虛空?謂若容受諸色。雲何非擇滅?謂若滅,非離系。此複雲何?謂離煩惱對治,而諸蘊畢竟不生。雲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系。此複雲何?謂由煩惱對治故諸蘊畢竟不生。雲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

  無爲還沒講過,所以打開來。“雲何無爲?謂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擇滅無爲,及真如等”,真如無爲,“等”,就是說還有其他的,這裏沒有講。在《百法》裏邊講六個,有的地方講七個,這裏講的四個。

  下面定義是“雲何虛空?謂若容受諸色”,什麼叫虛空?“容受諸色”。一切色能夠容納的。那麼,我們說這個“虛空無爲”,跟我們這個“虛空”有什麼差別?我們這個虛空也能夠容納諸色,虛空無爲也是容納諸色,那麼,這兩個東西差別在哪裏?這個你們去考慮去。那麼我們念下去。

  “雲何非擇滅?謂若滅,非離系”,什麼叫非擇滅?我們先要把這個無爲法的內涵仔細說一下。所謂無爲法,就是反過來,不是有爲法,無爲的。有爲是什麼?遷流造作。那麼,無爲法就不遷流造作的,沒有生滅的。那麼這個無爲法沒有生滅,就是滅,滅谛就是滅生滅的,就是滅。那麼,這個滅,“謂若滅”,這個是滅,但是,不是離系——不是斷了煩惱的滅。這麼這個就不好懂了,斷了煩惱稱滅谛,它沒有斷煩惱怎麼滅?“此複雲何”,這個是什麼一回事?“謂離煩惱對治,而諸蘊畢竟不生”:並沒有去對治煩惱,“離煩惱對治”,就是沒有對治煩惱;“而諸蘊”,這五個蘊,畢竟不生,它是自己不生,而且是畢竟不生,永遠不生。那麼,這一種情況,叫非擇滅。

  “雲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系”,這個滅是離系,離開煩惱的系縛的。“此複雲何?謂由煩惱對治故,諸蘊畢竟不生”。這是對治煩惱之後,這個因就不生了,煩惱對治掉了,就不再生了,這個好理解。那麼,非擇滅怎麼理解?沒有對治煩惱,它也不生。

  “雲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什麼叫真如無爲?諸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就是本性。什麼性?“法無我性”,一切法都沒有我。包括兩個我:一個是補特伽羅我,一個是法的我。這兩個都沒有,這個就是真如無爲。那麼這是略略地講一下。我們來再來看《廣論》,《廣論》也沒有打開,我們念一道。

  

  【廣】 雲何無爲?謂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擇滅無爲、及真如等。

  什麼叫無爲?“雲何無爲”,無爲我們先說清楚,無爲法就是不生不滅的,不能造作的,也沒有無常、刹那變化。那麼,第一個是虛空無爲,非擇滅無爲,擇滅無爲及真如等,這五個(……)。

  

  【廣】 虛空者,謂容受諸色。

  這裏邊可以容納它任何的變化。這個虛空無爲不但是識——就是心王、心所,其他的法都在裏邊,一切行都在裏邊,可以産生一些不斷的變化。在《俱舍》裏邊,虛空無爲,是無礙爲性。色法,有質礙的,變礙爲性。虛空無爲就是無礙,沒有質礙的,一切質礙都沒有,一切障礙都沒有,無礙爲性。

  我們說,虛空無爲的無礙爲性,跟我們現在的虛空——太空、天上的空,這兩個東西,一比較,把無礙爲性拿出來,就不一樣了。無礙爲性,虛空無爲裏邊,色法生起來,沒有礙,沒有障礙。障礙裏分能、所、能障礙、,所障礙。

  能障礙,這個法來的時候,這個虛空不會頂住它,不給它跑過來,不會,它生起來的時候不會壓住它,不給它生。這個一樣的。虛空無爲也是沒有能礙,我們的這個空間也沒有能礙。你說這個空間,假使格房間,你空的房間,我把桌子擡進去了,這個房子裏空間不會說:“你不准擡進來,我這裏我要住的,我占了這個位置,桌子不能來”,攔不住,它頂不住的,它是空的。

  再是所礙,虛空無爲沒有所礙,你東西來了,你住下了,它並沒有避開一個空間。我們說水,你把一個皮球擺進去,水固然沒有把皮球頂住,它是皮球把水排開了,所礙了,把水排開了。那麼,我們的空間,把桌子擺進來,這個空間就排除了,這個空間就一個擺桌子的地方,沒有空間了,而虛空無爲,卻不是,沒有所礙,你桌子擺進去,它這個虛空無爲在桌子那個地方還有虛空無爲,並沒有給它排掉。那麼,就是說,虛空無爲,既沒有能礙,也沒有所礙,而我們的空間,沒有能礙,而有所礙。虛空無爲是不能生滅的,不能造作的,而我們的空間,可以造作。我們把一個地挖個洞,本來沒有空間的,它就出現空間了,如果我把這個洞填掉,空間又沒有了。這個就是說,虛空無爲跟那個空間,有差別,那個跟真四大、假四大的情況有些相似的。無爲法,把虛空無爲跟我們所謂的空間,不要混成一談。

  

  【廣】 非擇滅者,謂若滅非離系。雲何非離系?謂離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

  “非擇滅者,謂若滅非離系”,這個話一模一樣。

  “雲何非離系?謂離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這裏邊,我們簡單說一句話,就是因緣不夠,它就不生。 《俱舍》裏就舉這麼個例:假使我正在一心一意地看書,或者修定,這個時候窗外有奏音樂,那麼我在看書,或者奏音樂的時候,本來這個音樂的聲音來了,對我的耳根要生起耳識的,要聽得到的,但是我在專心一意看書的時候或者專心修定的時候,耳朵,這個聲音來了,耳朵沒有起這個分別心,耳識不生。那麼,這個不生的耳識,因爲緣缺了,你沒有作意,要有作意,它才生起這個識,作意沒有,就是你沒有去注意這個事情,耳識不生。這個耳識,因爲因緣不夠,沒有生。那麼這個耳識,假使是十一點鍾的時候,耳識沒有生,那麼時間過了,這個耳識再也不能生了,即使要生後來的,是其他時間的耳識,要聽那個時候見到音樂的那個耳識,就再也不生了。你這個音樂沒有聽到,就永遠也聽不到了,當時奏的那個樂,你也聽不到了,那麼,就是畢竟不生。就是因緣不夠,不生,並沒有對治煩惱,所以說這叫非擇滅,不是因爲對治煩惱而得到的滅。

  

  【廣】 雲何擇滅?謂若滅是離系。雲何離系?謂煩惱對治諸蘊畢竟不生。

  什麼叫擇滅?那反過來,“謂若滅是離系”。煩惱,離開煩惱的系縛,就是離系。“雲何離系?謂煩惱對治”,煩惱本來把我們捆起來的,把煩惱對治掉,把這個繩子解掉,就離開這個系縛了,那就解除了。那麼這個煩惱解除之後,那麼,這些煩惱的五蘊就不生了。本來你是以煩惱五取蘊,煩惱生五蘊,五蘊生煩惱,交縱不息,不斷地相生,現在你煩惱解掉了,那麼,這些蘊——這個蘊包括色蘊、受蘊、想蘊——你說煩惱除掉了,那些不好的事、心所法也不會生了,那些感的果的色蘊——這些果,也不會起來了,決定不生,那就是離系。這是擇滅,因爲斷了煩惱而得到的滅就是擇滅。

  

  【廣】雲何真如?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

  還有個真如,什麼叫真如無爲?“謂諸法法性,法無我性”,一樣的。諸法的最根本的法性,我們有“共相”、“自相”,一切法最大的共相就是法空,什麼法都有,不管你心法,色法,不相應法,最根本的一個共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空,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什麼空?這個法性是什麼?“法無我性”,一切法都沒有“我”。這個法無我,這個法包括兩個:一個是人,一個是法。假使法指人的話,補特伽羅無我;假使法指這個法的話,就是一切法無我。一切法無我就包含補特伽羅無我,講補特伽羅無我就不包含法無我,所以說法無我性就包含補特伽羅無我在裏邊,因爲補特伽羅本身也是一個法。那麼,這裏就把十二處講完了,十二處裏邊就補充了一個——四個無爲法,其他的都是一樣的。

  那下面又問,處是什麼意思?

  問:以何義故名爲處耶?答:諸識生長門義,是處義。

  【廣】問:處爲何義?答:諸識生長門是處義。

  我們的蘊的意思知道了,積聚義是蘊義,處什麼意思?

  “答:諸識生長門”,“是處義”,“處”,是個處所,這個處所是什麼?是一道門。這個門,識從這裏生出來的,就是說識從這個門裏出來的,這個門就叫處。那麼我們回憶一下,處是什麼意思?根跟境,十二處是六根六個境。當你相應的根跟相應的境相對的時候…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