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緣的境是聲,它只能緣聲音,它不能緣色,不能緣香,這是凡夫的境界。到菩薩修行到一定的時候,就是六根清淨位,還沒有見道,還在道前,見道以前,六根清淨那個位置,他的六個根能互用。我們現在說有些特異功能的,他的腋下可以看字,這個是不是神話?不是,他有這個特異功能。
真正菩薩修行到六根清淨位,眼睛能夠看聲音,也能夠聞到香味道,或者身體手裏也能夠看字,每一根都可以起六根的作用,能看、能聽、能聞、能嘗味道,身體也能夠看、能聞、能嘗味道,都能通用。那麼,凡夫之位就是隔開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清淨色”也是淨色根,它的色是清淨的。
雲何鼻根?謂香爲境,清淨色。
“雲何鼻根,”一樣,“香爲境”。他的鼻子緣的境是香氣,也是淨色根,清淨色所造的。那這些都是四大所造的,它的材料就是四大,等于說我們這個房子不管你是平的樓房也好,後邊那個大師殿也好,它的材料都是磚瓦木石,水泥鋼筋,都是這些東西。那麼它都是四大種,造的東西有很多,四大種造的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舌根就是嘗味道的。
雲何舌根?謂味爲境,清淨色。
也是淨色根。
雲何身根?謂所觸爲境,清淨色。
身根,“謂所觸爲境”,身根所對的境界是“所觸”,不是“能觸”,“能觸”是心所法,這個是“所觸”的境,色聲香味觸的那個“觸”。它故意加個“所”,也就避免你混淆那個“能觸”的心所法。那麼這是五個根,就完了。
那麼我們再看看這個廣的,廣的裏邊。
【廣】 造者,因義。根者,最勝自在義、主義、增上義,是爲根義。
“造者因義”,所造色,這個“造”什麼意思?它就跟你講一講。造是因,就是由它的這個原因來造,才能造得起來,就是這些所造色的因,就是四大種。四大種有四種因,那麼所造的色是它的果。
什麼叫“根”?“最勝自在義、主義”。“根”,就是說,對那個境有自在的意思,有主的意思。
這個“主”的意思很微妙,《俱舍》裏廣講,我們這裏稍微提一下:就是說我們看東西,眼根跟色境兩個東西,哪個是爲主?眼根爲主。你眼根壞了就不能看,如果所看的東西打爛了,你還是能看。所以說眼、色兩個爲緣,産生個眼識能看。中間的依眼根爲主,眼根一壞的話,什麼色都看不到了。“色”,假使你盯了這個鼓在看,那個鼓把它打爛,你這個眼根還是能看其他東西,都能看,那個爛的鼓還是能看到。如果把你眼睛打壞了,你什麼都看不到,所以“主”就在根上。
“自在”也在根上,我要看就看,我不要看,就不看。
“增上”就是它是起主要作用的意思。
這些都是依眼根爲主,總的來說“是謂根義”,根的意思有那麼多:最勝自在義;主的意思;增上的意思。那麼這些名相,在《俱舍》裏就廣講了,我們這裏,暫時就不要講得很多,因爲《俱舍》有一品叫《根品》,這品裏,什麼叫根,那就廣泛的把它解釋清楚。
現在我們這裏,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個“根”,我們只要知道它是一個“主”的意思,就是根跟境對起來,主要依的是根,主要的力量不在色上,固然色跟根兩個對起來才能看到,但是主要的主宰權還在根上,所以說這個根跟外邊的色境不一樣。
這個就牽扯到這個問題:我們的眼根能看東西的,爲什麼不叫色根?這裏就是因爲色是次要的,眼是主要的,所以叫眼根,不能叫色根。同樣耳根不能叫聲根,因爲境是次要的,根是主要的。根有最勝、自在的意思,主的意思,有增上的意思,境沒有這叁個意思。所以根跟境不一樣。那麼它下邊還講,講得很仔細。
【廣】 所言主義,與誰爲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爲主,生眼識故;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生身識故。
所謂“主義”者,“與誰爲主?謂即眼根,與眼識爲主,生眼識故”,就是說要生眼識,哪一個是一個主,能生出來?眼根。你沒有眼根,色擺在那裏,再擺得時間久,眼識生不出來。眼識一定要依托在眼根上生得起來,眼根壞了,眼識就不起。即使色境不壞,眼根也生不起來;色境壞掉了,眼識照樣看,不會受影響。所以,這個主宰權在眼根上,因爲眼識生起主要依眼根,不依外境的色。所以這個根有“主”的意思,這個“主”就是生眼識的“主”。生眼識——眼根跟色境相對生眼識,在這兩個裏邊,眼根爲主,色境不是主。這是根的“主義”。因爲這個特別重要,講一下。前面“最勝、自在、增上義”,這個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它把“主”的意思幫你講了之後,那麼,主要的眼根跟色境的差別也就知道了,它能夠生起眼識,以它爲主。
“如是乃至身根,與身識爲主,生身識”,那麼,眼、耳、鼻、舌、身,要生起眼識、生起耳識、乃至生起身識,依根爲主,不在境上。所以根是主的意思。那是補充《五蘊論》裏邊,它根的意思沒有講,這裏給你開廣講了一下。那麼下邊我們又看下去,看《五蘊論》,五根講完了,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下邊是色、聲、香、味、觸,外境。
雲何爲色?謂眼境界,顯色、形色、及表色等。
什麼叫“色”?是眼睛看得到的東西,是“眼”的“境界”。這是一個抽象的名詞,眼睛所看得到的東西叫“色”。具體的哪些?具體就是顯色、形色。“顯色”,青黃赤白這些顔色;“形色”,長短方圓,這是形狀。這兩種都屬于色法。“顯色”好,“形色”也好,都是“色”。
還有“表色等”,什麼叫“表色”?這個色可以表示給我們看什麼意思的。假使我這麼揮揮手,你知道我在跟你打招呼;假如我招招手,你可以知道我在叫你來;如果說有個人他在磨刀,知道他要用刀去幹什麼去了;如果這個人買了個雞,放在旁邊,在磨刀,肯定知道他要殺雞了。那麼,他拿把刀向雞的脖子上砍過去的時候,那就是殺業,在有部說殺業是“形色”。這是“表色”,能夠表示給我們知道的那些色,除了“顯色、形色”之外,還有那些動作,指“表色”,這些都是屬于色境。
那麼我們要知道,這是色就是眼根所對的境界,具體說,有顯色——青黃赤白,形色——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 《俱舍》裏邊舉了二十種色,表色就是人的動作,你做些動作能夠表示給人家看是什麼意思的,大家知道你在行動。那麼這一類東西,都屬于色的境界。
(什麼叫“聲”?“雲何爲聲 ?謂耳境界,執受大種因聲、非執受大種因聲、俱大種因聲。”這個在《俱舍》裏面也講了很多,我看看《廣五蘊論》有沒有講的。)我們還要把廣的裏邊——眼根、耳根再念一道。
【廣】 雲何眼根?謂以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眼根?謂以色爲境”,這個一樣的,觀的境是色法。“淨色爲性”,那就是清淨色,它這個色,不是一般的色,是清淨的四大爲性的。
什麼叫“淨色”?它有解釋:“謂于眼中,一分淨色如淨醍醐。此性有故,眼識得生,無即不生”,在我們眼睛裏邊有一部分,這個組成部分不是一般的肉團眼,是“淨色”,這個很清淨色,“如淨醍醐”。醍醐是最清淨的東西。我們說,從牛奶提煉成生酥,生酥提煉到熟酥,熟酥提煉到醍醐,一層一層提上去,淨醍醐——最好的醍醐,那是最清淨的色法。有這個色法的緣故才能看,那就是說淨色根,沒有淨色根,哪怕你肉團眼長得再好,看不到東西;那麼淨色根有,哪怕你眼睛長得很醜,但是東西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主要看的是這個淨色根。
所謂淨色根,有的書上說是神經,我們否定。神經是眼睛看得到的,不是淨色。這個淨色在經典裏說是看不到的,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說,不是所謂的神經,這個東西比神經還要細。有的書說,就是眼神經之類的,這個說法,還比較牽強附會的。“此性有故”,那麼有了這個淨色根,眼識才能生起來,才能看東西,沒有這個淨色根,眼識生不起來的。
那麼,眼識怎麼生的?根境相對。這我們恐怕都知道:由眼根跟色境相對之後,就生出眼識來,就是叁和合。眼根跟顔色,兩個東西,一個根一個境,然後生起識,這叁個東西,合和起來之後,就生心所法,心王心所就生起來。
【廣】 雲何耳根?謂以聲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耳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耳識得生,無即不生。
【廣】 雲何鼻根?謂以香爲境,淨色爲性。謂于鼻中,一分淨色。此性有故,鼻識得生,無即不生。
【廣】 雲何舌根?謂以味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舌上,周徧淨色。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徧,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
“雲何舌根?謂以味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舌上,周徧淨色”,舌頭上的這個淨色根,到處徧滿的,這個舌根,裏邊淨色滿的。 “有說此于舌上,有少不徧,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識得生,無即不生”,這是研究生理學。一般的認識,都認爲這個舌根是徧滿舌頭。但是也有的一些認爲,在舌頭上有極小一部分沒有舌根的。這個地方,沒有舌根的有多少?“一毛端”只有一個毛的尖尖那麼大一點點,感不到。如果有一塊地方是沒有舌根的,那麼東西擺在這個地方,它嘗不到味道,木兒木滋的。那麼,它現在是整個舌頭裏邊只一點跟毛的頭頭尖端一樣小一點,是沒有嘗味的功能的。那麼,這個在整個舌頭裏邊說起來就顯不出來,因爲太小,它四周都布滿了舌根,那東西碰上去都嘗得到味道,所以說這個,作用就不現了。這是講舌根。下邊是身根:
【廣】 雲何身根?謂以觸爲境,淨色爲性。謂于身中,周徧淨色。此性有故,身識得生,無即不生。
“謂以觸爲境”。身根的境界,是觸,就是身體所碰到的東西,也是“淨色爲性。謂于身中,周徧淨色”,這個淨色,也是徧布全身的,我們全身都…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