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7

  ..续本文上一页的根有三个意思。我们这里根据《俱舍》的5,把它稍微打开来讲一下。

  “根是何义”?《俱舍》里边又分了几个:“最胜、自在、光显,是故名根”,在《俱舍》里边,就分这三个:最胜、自在、光显。这个跟这里差不多,但是也有详略的关系。我们先把《俱舍》讲了,《俱舍》没有的,我们再补充一下。其实《俱舍》没有的,它还是《俱舍》里边,还是有,它不过不放在根里边,另外讲了。那我们等一下看下去就知道,先把《俱舍》的“根”说一下:

  “最胜”义、“自在”义、“光显”义,这个三个义叫“根”。“由此总成根增上义”,这个“增上”的意思,包含前面的“最胜”、“自在”、“光显”,那就是总的加起来,就是“增上”。“增上”的意思,并不离开前面的,前面三个合起来,就叫“增上”。殊胜的作用,叫“增上”。

  那么什么叫“最胜”?这个五个根的体是殊胜的,叫“最胜”,“最胜”是体的。那么这五个根的作用殊胜叫“自在”,它可以看,可以听,有自在权,这个作用来说叫“自在”。它的体跟用都胜,叫“光显”。 所以说在《俱舍》里边,“根”的这个含义:“最胜”是指体;“自在”是指它的用;“光显”,就是体用两个合起来,那就是前面两个合起来就叫“光显”,意思就是“最胜、自在”。“最胜、自在”两个都殊胜,就是“光显”。

  由有“最胜、自在、光显”,这三个意思合拢来,就叫“增上”。“增上”,就是有这个殊胜的作用,能够产生这个殊胜的作用,叫“增上”。在《俱舍》里边,“根”就是这么说。那么这里说,这个“自在、最胜”跟《俱舍》差不多,我们讲过了,“增上”也讲过了。

  这个“主义”,这是《广五蕴论》里边,它另外提出的6。那么,它要特别解释,这个也就是看到,《俱舍》讲过的,它就不讲了,《俱舍》没有讲的,它要提一下。其实,《俱舍》也是讲的,不在这个里边讲。

  那么,这里我们就看什么叫“主义”。“根”有“主”的意思。那么“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这个“主”是对哪个说它是主呢?主是相对的,一个主、一个是从。你是主,对哪个来说你是主,就是你的“从”是哪个?

  “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眼根”对“眼识”为主,就是说“眼识”是跟了这个“眼根”来的,“眼识”是附带的,主是“眼根”。为什么叫“主”?“生眼识故”,就叫“主”,因为它能生眼识,不是眼识生眼根。所以说,眼根有这个功能生眼识,眼根为主。

  “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那么这样子说呢,眼、耳、鼻、舌、身,乃至识:眼根与眼识为主,耳根与耳识为主,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这是主的意思,为什么?“生身识故”,这个一样的。

  那么在《俱舍》里边,是不是讲这个道理呢?也讲的。那么,这个道理我们还是把它说一下 。《俱舍》里边有一个话 7 :“随根变识异,故眼等名依”,一个主、一个依;一个是主,一个是它的依靠——“依”。意思一样的。“随根变识异”,假使说,今天这个眼睛,很健康,没有毛病,你看东西很清楚,眼识去看很清楚。如果第二天眼睛发炎了,那幺因为这个浮尘根变化,眼识也产生变化了,你这个眼识就看不清了。眼根、净色根也变化了之后,眼识生的时候就不清楚了。你红眼睛,或者是发炎,或者什么,那你看东西就马虎了。所以说眼根有这个功能——眼根好,识也清楚,眼根不好,识也不清楚。

  眼识是依靠根跟境相对而生,那么它跟根的关系密切。眼根有变化,这个眼识也就变化了;但是对面那个色境,它的变化对眼识的影响不大。如果我们看到一个盛开的花,我们眼睛看,很清楚。第二天这个花谢掉了,这个境是坏掉了,但是我们眼睛看这个谢的花,也是很清楚。就是说境的变化对眼识不成关系,而根的变化对眼识成关系,所以说眼根是主,所依就是主了。

  “随根变识异,故眼等名依”,因为这个识跟着根的变化而变化;根怎么变,识也怎么变。那么这个识,是依根的,根是主,“主”的意思就出来了。而这个境,不是主。因为在这个《广五蕴论》里边只讲是“主”,还有“次”的。眼识生,生靠两个缘:根、境。但是你境,现在我们《俱舍》就把两个都讲了,根是主要的,境是次要的。境变化,眼识不生关系。

  再一个,“彼及不共因,故随根说识”,什么叫“不共因”?眼根,只有自己的眼识可以生出来。自己的眼识,依自己的眼根生的,不共其他的,只有给自己眼识生的,这是跟其他的识不共的。外边的色境,却是共的。这个色也生起你的眼识,也可以生起他的眼识,共的。我的眼识,从我眼根看出来,但是他的眼识,不能借你的眼根看的,是不共的。

  那么,这个色,不但是生眼识,也可以生意识,我们缘色的时候,看到的这个颜色是红的,就心里想这个很好看,如果看到这个颜色是灰塌塌的、黑黢黢的,就感到很不好看。好看、不好看是意识的作用。意识跟眼识同时可以缘这个色境,所以说这个色境,不但是他的眼识也能缘,自己的意识、他的意识也能缘,这是“共因”。而这个眼根,只能生自己的眼识,这是“不共因”。所以说从这个几个方面来看,眼识主要地依靠眼根,所以眼根是主,生眼识。

  我们说这些都是辩论,在《俱舍》都是讲的是有辩论的。在这里,就平平地跟你讲一下。眼根是主,给哪个做主呢?它能生眼识。但是我们说,生眼识不但是眼根,还有色境,那么这个一定要比较了:到底色境为主,还是眼根为主,来生起眼识?那么再同色境比较,眼根为主。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根变识变,境变识不变;再一个,根是不共因,只有自己眼识能生出来,而色境,生自己眼识,也生他的眼识,也可以生无量无边众生的眼识,也可以生出意识出来,所以说是共因,它的关系就不是那么专有,所以说不是主,根是主。

  这里就把这个主义补充了一下。至于说“最胜、自在、光显、增上义”《俱舍》都讲过,他也就不仔细地给你分析了。“主”的意思,在《俱舍》讲根的里边没有它,是在另外讲的,那么他就把这个“主”义又提一下,这是生眼识的,以眼根为主。眼识,是附在眼根上才生,从它生的。所以说根的意思还有一个主的意思。那么下边把根分开讲。

  

  云何眼根?谓色为境,清净色。 

  根讲完了,那么根有多少?有五个。这里,《广论》8:“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清净色”,“净色为性”两个话,互相衬托。清净色,说它的体是清净的,一种色法。这里更明显地告诉你,它这个体性就是一种清净的色。

  什么叫清净色?“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什么叫清净色?在眼睛里边有“一分”的“净色”,不是全部,我们的眼睛有浮尘根,像葡萄那样子一个眼珠子就是浮尘根。在眼的浮尘根里边有“一分”,有一部分是“清净色”,这个“清净色”,有比喻是“净醍醐”,最清净的醍醐。我们人间,牛奶生酪,酪生生酥,生酥变熟酥,熟酥最后提到最高的最干净的就是醍醐,醍醐里边又是最净的醍醐,那就是说这个色是非常清净的色。这个清净色有了,眼识才能生。如果没有清净色,眼识就不能生了。

  我们说,我们人现在可以造出一种镜子、照相机,这个用物质来造出这个眼睛一样的作用,也能反射外边的。(2B)尽管你造得再好,看的感觉没有,只能帮助人家看的,真正要感觉的能看到的,那就是要有净色根,这个净色根造不出来。“净色根”在《俱舍》里边它就是怎么说呢9?它说五根“体清净故”。这个五根,它的体是非常清净的,像什么? “如珠宝光”,珠宝已经是干净东西,珠宝发的光,它是摸不到的,只是看到一点点。那就是说这个净色,细得我们碰也碰不到,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非常清净的一种颜色叫“净色”。

  这个“净色根”在其他的法相书上又叫“胜义根”,那么“胜义根”就是对“浮尘根”说的。我们看到肉团的眼睛是“浮尘根”,那么里边含的净色的眼根叫“胜义根”,这两个相对而论。对“浮尘根”说,那个是“胜义根”,真正能见的是“胜义根”。“浮尘根”在,“净色根”没有,还是见不到——眼识不能生。不能生眼识,就不能看。

  那么它的体,是清净微妙的一种色法,“无见有对”,清净色。“无见”,就是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这个肉眼看不到的就叫“无见”,我们的肉眼所不能见到的。但是“有对”,它毕竟是四大所造的,有质碍的,这个质碍很细,也是人、凡夫是感不到。我们说电子、原子,这些东西在我们的手碰上去,根本就感不到的东西。那么这个净色根一样,是无见,是我们的肉眼看不到,但是,不能说它是没有东西的,有质碍的,是有对的。有对的,就是它有质碍的,有物质的体性的。那么这个东西是净色根。能见的色,就从净色根来的。

  《俱舍》里边还有个争论:我们能见到底是根见还是识见,眼识来见,还是眼根来见?这个有辩论的。有的说是眼根见,有的说眼识见。那么到底什么见?这个大家去考虑一下。眼识能见,那么眼根干什么用?如果眼根能见,那不必生眼识了,直接眼根就看了。那么到底哪个来见?这个问题《俱舍》里有。那么我们自己动动脑筋。

  《俱舍》,这本书叫“聪明论”,学了这部书使人聪明的,也就是聪明的人,学了之后,什么世间上的事情都会懂。我们不聪明的人,这个书一学也会聪明,因为叫“聪明论”。这个里边很多问题,为什么人要生两个眼睛?这个也有。两个眼睛,到底是跟交流电一样——交替地看,还是同时看?这些问题在《俱舍》里都辩的有。那么,这些都是比较微细的问题,在我们初学,就不要管那许多。

  这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那是一样的。

  

  云何耳根?谓声为境,清净色。

  这个“耳根”,它所…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