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8

  ..续本文上一页缘的境是声,它只能缘声音,它不能缘色,不能缘香,这是凡夫的境界。到菩萨修行到一定的时候,就是六根清净位,还没有见道,还在道前,见道以前,六根清净那个位置,他的六个根能互用。我们现在说有些特异功能的,他的腋下可以看字,这个是不是神话?不是,他有这个特异功能。

  真正菩萨修行到六根清净位,眼睛能够看声音,也能够闻到香味道,或者身体手里也能够看字,每一根都可以起六根的作用,能看、能听、能闻、能尝味道,身体也能够看、能闻、能尝味道,都能通用。那么,凡夫之位就是隔开的,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听。“清净色”也是净色根,它的色是清净的。

  

  云何鼻根?谓香为境,清净色。

  “云何鼻根,”一样,“香为境”。他的鼻子缘的境是香气,也是净色根,清净色所造的。那这些都是四大所造的,它的材料就是四大,等于说我们这个房子不管你是平的楼房也好,后边那个大师殿也好,它的材料都是砖瓦木石,水泥钢筋,都是这些东西。那么它都是四大种,造的东西有很多,四大种造的有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舌根就是尝味道的。

  

  云何舌根?谓味为境,清净色。

  也是净色根。

  

  云何身根?谓所触为境,清净色。

  身根,“谓所触为境”,身根所对的境界是“所触”,不是“能触”,“能触”是心所法,这个是“所触”的境,色声香味触的那个“触”。它故意加个“所”,也就避免你混淆那个“能触”的心所法。那么这是五个根,就完了。

  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广的,广的里边。

  

  【广】 造者,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根义。

  “造者因义”,所造色,这个“造”什么意思?它就跟你讲一讲。造是因,就是由它的这个原因来造,才能造得起来,就是这些所造色的因,就是四大种。四大种有四种因,那么所造的色是它的果。

  什么叫“根”?“最胜自在义、主义”。“根”,就是说,对那个境有自在的意思,有主的意思。

  这个“主”的意思很微妙,《俱舍》里广讲,我们这里稍微提一下:就是说我们看东西,眼根跟色境两个东西,哪个是为主?眼根为主。你眼根坏了就不能看,如果所看的东西打烂了,你还是能看。所以说眼、色两个为缘,产生个眼识能看。中间的依眼根为主,眼根一坏的话,什么色都看不到了。“色”,假使你盯了这个鼓在看,那个鼓把它打烂,你这个眼根还是能看其他东西,都能看,那个烂的鼓还是能看到。如果把你眼睛打坏了,你什么都看不到,所以“主”就在根上。

  “自在”也在根上,我要看就看,我不要看,就不看。

  “增上”就是它是起主要作用的意思。

  这些都是依眼根为主,总的来说“是谓根义”,根的意思有那么多:最胜自在义;主的意思;增上的意思。那么这些名相,在《俱舍》里就广讲了,我们这里,暂时就不要讲得很多,因为《俱舍》有一品叫《根品》,这品里,什么叫根,那就广泛的把它解释清楚。

  现在我们这里,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这个“根”,我们只要知道它是一个“主”的意思,就是根跟境对起来,主要依的是根,主要的力量不在色上,固然色跟根两个对起来才能看到,但是主要的主宰权还在根上,所以说这个根跟外边的色境不一样。

  这个就牵扯到这个问题:我们的眼根能看东西的,为什么不叫色根?这里就是因为色是次要的,眼是主要的,所以叫眼根,不能叫色根。同样耳根不能叫声根,因为境是次要的,根是主要的。根有最胜、自在的意思,主的意思,有增上的意思,境没有这三个意思。所以根跟境不一样。那么它下边还讲,讲得很仔细。

  

  【广】 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故。

  所谓“主义”者,“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为主,生眼识故”,就是说要生眼识,哪一个是一个主,能生出来?眼根。你没有眼根,色摆在那里,再摆得时间久,眼识生不出来。眼识一定要依托在眼根上生得起来,眼根坏了,眼识就不起。即使色境不坏,眼根也生不起来;色境坏掉了,眼识照样看,不会受影响。所以,这个主宰权在眼根上,因为眼识生起主要依眼根,不依外境的色。所以这个根有“主”的意思,这个“主”就是生眼识的“主”。生眼识——眼根跟色境相对生眼识,在这两个里边,眼根为主,色境不是主。这是根的“主义”。因为这个特别重要,讲一下。前面“最胜、自在、增上义”,这个大概意思知道就可以了。它把“主”的意思帮你讲了之后,那么,主要的眼根跟色境的差别也就知道了,它能够生起眼识,以它为主。

  “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生身识”,那么,眼、耳、鼻、舌、身,要生起眼识、生起耳识、乃至生起身识,依根为主,不在境上。所以根是主的意思。那是补充《五蕴论》里边,它根的意思没有讲,这里给你开广讲了一下。那么下边我们又看下去,看《五蕴论》,五根讲完了,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下边是色、声、香、味、触,外境。

  

  云何为色?谓眼境界,显色、形色、及表色等。

  什么叫“色”?是眼睛看得到的东西,是“眼”的“境界”。这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眼睛所看得到的东西叫“色”。具体的哪些?具体就是显色、形色。“显色”,青黄赤白这些颜色;“形色”,长短方圆,这是形状。这两种都属于色法。“显色”好,“形色”也好,都是“色”。

  还有“表色等”,什么叫“表色”?这个色可以表示给我们看什么意思的。假使我这么挥挥手,你知道我在跟你打招呼;假如我招招手,你可以知道我在叫你来;如果说有个人他在磨刀,知道他要用刀去干什么去了;如果这个人买了个鸡,放在旁边,在磨刀,肯定知道他要杀鸡了。那么,他拿把刀向鸡的脖子上砍过去的时候,那就是杀业,在有部说杀业是“形色”。这是“表色”,能够表示给我们知道的那些色,除了“显色、形色”之外,还有那些动作,指“表色”,这些都是属于色境。

  那么我们要知道,这是色就是眼根所对的境界,具体说,有显色——青黄赤白,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 《俱舍》里边举了二十种色,表色就是人的动作,你做些动作能够表示给人家看是什么意思的,大家知道你在行动。那么这一类东西,都属于色的境界。

  (什么叫“声”?“云何为声 ?谓耳境界,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这个在《俱舍》里面也讲了很多,我看看《广五蕴论》有没有讲的。)我们还要把广的里边——眼根、耳根再念一道。

  

  【广】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这个一样的,观的境是色法。“净色为性”,那就是清净色,它这个色,不是一般的色,是清净的四大为性的。

  什么叫“净色”?它有解释:“谓于眼中,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即不生”,在我们眼睛里边有一部分,这个组成部分不是一般的肉团眼,是“净色”,这个很清净色,“如净醍醐”。醍醐是最清净的东西。我们说,从牛奶提炼成生酥,生酥提炼到熟酥,熟酥提炼到醍醐,一层一层提上去,净醍醐——最好的醍醐,那是最清净的色法。有这个色法的缘故才能看,那就是说净色根,没有净色根,哪怕你肉团眼长得再好,看不到东西;那么净色根有,哪怕你眼睛长得很丑,但是东西也看得很清楚,所以主要看的是这个净色根。

  所谓净色根,有的书上说是神经,我们否定。神经是眼睛看得到的,不是净色。这个净色在经典里说是看不到的,肉眼看不到的。所以说,不是所谓的神经,这个东西比神经还要细。有的书说,就是眼神经之类的,这个说法,还比较牵强附会的。“此性有故”,那么有了这个净色根,眼识才能生起来,才能看东西,没有这个净色根,眼识生不起来的。

  那么,眼识怎么生的?根境相对。这我们恐怕都知道:由眼根跟色境相对之后,就生出眼识来,就是三和合。眼根跟颜色,两个东西,一个根一个境,然后生起识,这三个东西,合和起来之后,就生心所法,心王心所就生起来。

  

  【广】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广】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广】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徧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徧,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周徧净色”,舌头上的这个净色根,到处徧满的,这个舌根,里边净色满的。 “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徧,如一毛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这是研究生理学。一般的认识,都认为这个舌根是徧满舌头。但是也有的一些认为,在舌头上有极小一部分没有舌根的。这个地方,没有舌根的有多少?“一毛端”只有一个毛的尖尖那么大一点点,感不到。如果有一块地方是没有舌根的,那么东西摆在这个地方,它尝不到味道,木儿木滋的。那么,它现在是整个舌头里边只一点跟毛的头头尖端一样小一点,是没有尝味的功能的。那么,这个在整个舌头里边说起来就显不出来,因为太小,它四周都布满了舌根,那东西碰上去都尝得到味道,所以说这个,作用就不现了。这是讲舌根。下边是身根:

  

  【广】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徧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谓以触为境”。身根的境界,是触,就是身体所碰到的东西,也是“净色为性。谓于身中,周徧净色”,这个净色,也是徧布全身的,我们全身都…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